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而儒家是主干,道、佛是两个支撑点,三家鼎足而立。儒家精神的特征,是刚健博大。《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儒家精神的经典表达。儒家的文化、哲学精神表现在审美中,就形成了美学精神。
所谓美学精神,是文化、哲学精神在审美中的表现,具体说,就是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风格、审美标准的凝结与综合表现。儒家的文化、哲学精神表现为美学精神,其特征就是刚健充实、博大雄浑、崇高壮丽。 孔子的“巍巍乎”、“荡荡乎”的高大浩荡之大美,孟子讲的“充实”“光辉”之大美,二者可以看成是儒家美学精神的经典表达。还有孔子的“兴观群怨”、“温柔敦厚”、“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吟风弄月(“吾与点也”)、“孔颜之乐”;孟子的“浩然之气”;荀子的“化性起伪”;周敦颐的“光风霁月”(北宋黄庭坚描述周敦颐的风神和气象的话)等都包含儒家的美学精神。儒家美学精神刚健博大,雄浑浩瀚,表现为仁义博爱之美、中庸和谐之美、刚健充实之美、博大浩荡之美、崇高壮丽之美……
儒家的美学精神在文学艺术中有大量的表现。如盛、中唐时期的“杜诗”、“韩文”、“颜书”,就是表现儒家美学精神的典型代表。杜甫诗歌雄浑浩博、沉郁悲壮;韩愈的文章雄健正大、磅礴浩瀚;颜真卿的书法刚正雄强、沉稳厚重;它们表现的美学风貌就是儒家的美学风貌。这里我们仅以中国诗歌为例,对其表现的儒家美学精神作点说明。
表现儒家美学精神的最典型的文学作品是“诗圣”杜甫的诗歌。杜甫信奉儒家思想,譬如: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心系苍生的仁爱精神、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沉郁雄浑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千汇万状,无所不包,杜甫诗具有多种审美风格。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儒家至大至刚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格,这种审美风格具体地说是:沉郁顿挫、雄浑悲壮、深广浩博、奔腾浩荡、混茫磅礴、宏大崇高、刚健壮伟、充实博大。
杜甫这方面的诗篇很多,譬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胸怀博大、意境高远之美;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了雄浑浩荡、磅礴混茫之美;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了浩博广大、悲壮沉郁之美。杜甫还有很多诗句都体现了儒家的美学精神: “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龙门阁在广元县》);“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壘浮云变古今”(见《登楼》);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见《白帝》);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见《阁夜》);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见《秋兴八首》之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的这些诗句表现的意境浑涵汪茫、沉郁雄浑、浩博混茫、苍凉悲壮,凸显的美学精神就是儒家的美学精神。
文学史上还有很多表现儒家美学精神的诗歌,譬如,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尤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学术界认为,屈原的思想,虽有道家、楚文化成分,但基本思想和美学倾向大体上是与儒家是一致的)。
譬如程颢:“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秋日偶成二首》之二);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张孝祥:“笔底波澜出,胸中宇宙宽”(《次家君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这些诗句或表现儒家的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大丈夫精神;或表现儒家的胸襟宽广、情怀浩荡的广博情怀;或表现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总之,都表现了儒家的美学精神。
(本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