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西周金文中有一个字形作“斤”的字,用作地名,见于《殷周金文集成》2674征人鼎,以及新近发布的京师畯尊,涉及周昭王伐楚、南巡路线。
征人鼎,又名天君鼎,陈介祺旧藏,现藏日本。125个字(含合文1,图一):
京师畯尊,由李学勤先生在《文物》2010年第1期上刊布,26字,其中个别字反书(图二):
此外,还有一件正簋,又名天君簋(《集成》4020),22字(含合文1,图三,1、2):
正簋与征人鼎的作器者为同一人。正簋,或以为伪,或以为真。笔者认为,就摹画的器形和纹饰而言,时代与西周早期相合,但铭文应属伪作。
李学勤先生曾将“斤”释作“麇”,以为在今湖北郧县。西周早期金文中有“麇”字,见于亳鼎(集成2654),也属地名。笔者以为,斤”或可以释作“蕲”,地望在今湖北蕲春附近。下面从几方面稍作讨论。
一、昭王伐楚、南巡路线
由京师畯尊铭文可知,“斤”的地望和昭王伐楚、南巡的路线有关。
西周时期,从周王朝中心地区,到南方江汉地区,可能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西线,从丰镐出发,沿汉水南下。据太保玉戈,“六月丙寅,王在丰,令太保省南国,帅汉,遂殷南,令厉侯辟‧‧‧‧‧‧”,若太保召公出发地点在丰,则其南下或走西线。另一条是东线,可能在营建成周之后,更多从成周出发南下。据鄂君启节的车节(集成 12112),其西北路线,“就阳丘,就方城,就象禾(即“象河”,在今河南省泌阳北象河关)”,这可能也是东线南北途经之地。
据簋(集成 3950),昭王十五年征伐楚荆,从成周出发。据静方鼎(新收 1795),在十八年的十月,昭王在宗周派遣中和静等省南国。据甗(近出二 126),十九年正月王尚在宗周;在十九年的上半年,王已动身。据静方鼎,到了十九年八月,王已经到了成周。之后,据中觯(集成 6514),王大省族于唐。由此可知,昭王及其臣属南巡,更多是走从成周出发向南的东线。而麇地远在汉水上游。这是笔者在讨论时所考虑的一个方面。
《周本纪》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据《吕氏春秋·音初》、《竹书纪年》、杨雄《蜀都赋》、《帝王世纪》等,昭王没于汉水。所以学者或以为“江”应作“汉”。但因为楚都其时在丹阳,《周本纪》也许是统而概之,表明昭王一行曾南至于长江。金文中的“南国相”(静方鼎)、“相侯”(集成 6002 作册析尊等)位于今湘水流域,那么昭王时周王朝经营南土至于长江流域,是完全可能的。
结合相关金文分析,诚如李学勤所言,昭王伐楚荆及南巡,以及相应的周王朝对南国的经营,涉及的地区非常广大,甚至涉及“虎方”、今湖南湘水流域的“相”、今四川省的新繁县一带的“繁”等。因此,对其中有些活动的地点的理解不一定只限于和伐楚战事相联系。
二、鄂东一带西周前期文化遗迹
历史上,孝感曾发现过“安州六器”,铭文涉及昭王伐楚及南巡。20世纪50年代以来,鄂东地区经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一些西周早期遗址,其中的铜器和陶器等遗物时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学者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及器物组合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表明此地当时与周王朝之间有一定联系。这些发现,应该和西周前期周王朝向南方的发展结合起来考察。近年,麻城宋埠镇金罗家又发现了一处时代大致为西周中期的古城址,就其文化因素而言,与周文化关系较密切。有学者已经根据相关材料指出,这些现象表明,西周王朝在孝感、黄陂、麻城这一大三角区域内有着较强的直接存在。又有学者研究认为,以鄂州为中心的鄂东地区,大约到春秋中期才成为楚地。
三、西周时期周王朝向南方发展与当时铜路的关系
史墙盘铭文(集成10175)涉及昭王史事时,有“隹寏(贯)南行”语,联系中方鼎(集成2751、2752)和中甗“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等相关记载,裘锡圭先生同意唐兰先生的观点,指出应该与周人想贯通从南方掠夺金属的道路有关。涉及昭王伐楚、南巡铭文中有“孚金”(集成03907过伯簋、集成05387员卣)、“易金”(集成06001小子生尊、集成06002作册析尊等)内容,或也可证明这一点。
西周时期的铜矿遗址,以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沿江铜矿带最为集中。以长江中游为例,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可早到西周早期,江西瑞昌古铜矿早在商代早期就已有采铜炼铜的规模生产。学者据此探讨商代及西周的铜路问题。这两处古铜矿遗址,距离蕲春很近。
四、文字训诂
《说文·艸部》,蘄,艸也。从艸, 声,江夏有蕲春亭 (段注改作县)。徐铉谓说文及其它字书无字。段注以为当是从蕇,斤声。
《汉志》,蕲春,属江夏郡。注音“祈”。《吕氏春秋·振乱》“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注“蕲读曰祈”。
段注已指出古钟鼎款识多借为祈字。金文中,祈写作“旂”、等。蕲、旂、祈为群母文部字,斤为见母文部字。蕲、斤同从“斤”声,可以通假。
综合上述几方面分析,将“斤”释作“蕲”,其地或在今蕲春一带,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先秦时另有蕲(音机)县,战国时楚邑,秦置蕲县,汉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宿县南,见《史记·楚世家》及《史记·高祖本纪》,与蕲春无涉。又,《左传》宣公十一年、楚“令尹蒍艾猎城沂”,杜注楚邑。沂,又见于《左传》定公五年。吴经过柏举之战打败楚,侵入楚国都郢,之后秦出兵救楚,“大败夫槩王于沂”。过去多以为是同一处地名,只是地望有异说,如《钦定春秋传说彙纂》以为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境,沈钦韩认为在今湖北鄂州市东,杨伯峻先生从前一种说法,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后一种说法。石泉先生认为当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清华简《系年》有关于这段史事的记载,在简文中,秦救楚,与吴交锋之地作“析”,在今河南省西峡县。据此,《左传》定公五年之“沂”可能为“析”之误,而《左传》宣公十一年之“沂”或当别论。清华简《系年》的记载,也可以作为本文第一部分所讨论的西周时期由周王朝中心地区到南方江汉地区之间的西线交通路线的旁证。
五、附论
本文讨论“斤”或当在今蕲春一带,蕲春距鄂州不远。鄂在涉及西周王朝向南方经营的金文中屡见,相关讨论颇多。这里稍加分析。
据《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这条史料学者多有讨论。推其文理,其时鄂地望已涉及长江流域。
而在昭王南巡的铭文材料中,中甗(集成 949)提到“曾”,又提到“在鄂师次”;静方鼎提到“在曾、鄂师”。表明曾、鄂两地不能相隔太远。近年,分别在随州附近的羊子山和叶家山相继发现了西周早期的鄂国和曾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且出有“鄂侯”、“曾侯”等西周早期有铭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其时鄂、曾两国相距不远,都在今湖北随州附近。目前,关于西周早期的鄂,学者多倾向于其中心区域应在今湖北随州安居一带。
作者:王泽文
来源:《南方文物》2012年第2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易欣嘉玉
校对:刘 言
审订:郑雨晴
责编:杨 琪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