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溪村,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下辖村,2005年洪溪农业村和洪溪渔业村二村合并为洪溪行政村。位于鲒埼村东北约1公里,村南端即为象山港。
洪溪村,因村东有一较大的溪流,遂定村名为大溪堰(光绪《奉化化县志·乡都)作大溪沿)。又因溪呈弧形,颇似彩虹,明末清初时,村名曾称虹溪。清光绪间该地有虹溪学堂,后因洪水泛滥,水势迅猛,故又改称“洪溪”。
洪溪王氏宗祠,位于莼湖镇洪溪村,清代建筑。解放后做过小学、乡政府办公地及村集体仓库等用途。该祠堂坐西北朝东南,前后三进,前进为台门,正殿面阔三间,后殿面阔七间,两厢十间三弄重檐二层,为奉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溪王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本县万竹迁来。
洪溪村中古建筑比鲒埼村还要多,在村中拍了一整天好像还没有拍遍。可惜都没有介绍的,只能靠村民介绍,如没碰到村民,就只能通过门牌去判断了。
洪溪村古民居,由正屋和两侧厢房组成。
洪溪村古民居,这里门牌号为“聚兴房”,里面有许多古民居。
“聚兴房”,坐北朝南(偏东),由门楼、正屋(堂前)、厢房和两侧偏院组成。据村民介绍:这是洪溪村现存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老宅。
“聚兴房”门楼
“聚兴房”正屋(堂前),三开间。
由门楼、正屋(堂前)和厢房组成的前天井。
在这里碰到几位热心的村民,知道我是拍古建筑的,就介绍说,左边的房子是村里最好的。我感到有点奇怪,在“聚兴房”时,房主也是介绍说是最好的,怎么这个也是最好的?后来跟着这位村民从后门进去拍摄,感觉有点眼熟,一直拍到前天井时,才发现原来就是前面拍过的“聚兴房”。
这座古民居位于“聚兴房”北面,坐北朝南(偏东),现存建筑由正屋(堂前)、厢房组成,现西厢房已倒塌。
已倒塌的西厢房
竹三房,坐北朝南(偏东),由里外两个院落组成。
竹三房门楼,原来门上方有三字门额,现因外墙刷白,门额已看不太清楚。房主人很热心,给我介绍了老宅的一些情况以及门额叫什么。但因我不是本地人,听不太懂,最后只知道前两个字叫“手植*”,后在朋友(老家在莼湖)的帮助下,才知道第三字为“庭”字,三字门额为“手植庭”,在此谢谢这位房主人很热心。
外侧院落,现存建筑由正屋、东厢房和后面的偏房组成。
里侧院落,现存建筑由正屋、东西厢房和后面的偏房组成。
后面的偏房
竹三房南围墙
马车古民居,据住这里的一位老师傅介绍,这是祖宅,祖上太公是开油坊的,当时是用马拉碾子压榨菜籽出油的,因此叫此宅为“马车”,而他爷爷是当地有名的厨师。三字门额为“吾亦爱”。
舒家古民居
1969年的一块匾,洪农大队。
新李家古民居
新李家古民居,由门楼和正屋组成。
老李家后古民居
地上应该是棋子一类的吧?
将军第,不知是什么时候的将军?
将军第八字墙门的砖雕。
将军第八字墙门的木雕
桂房古民居,由门楼、正屋和厢房组成。
门额为“吾爱庐”
门楼、正屋和厢房
台门,现存建筑由门前石鼓、门楼、正屋(堂前)、照壁和厢房 组成。原石鼓前应该还有门楼吧?
台门
正屋(堂前)前的照壁和厢房,照壁上有一“福”字。
左侧的穹形门,按鲒埼村的介绍,应该是叫“闾门”,是王氏家族之里巷门吧。
这是里面的一座门楼,上有“文元”匾额。
上三房,建于清代年间,又名亦政堂。坐北朝南,由门楼、前厅、后堂、东西两厢房和偏房组成。
又新堂,原门楼已毁,里面有影壁,隐约还能看到一个“福”字。这两个圆形的石头,会不会原来的石鼓?
楼下房古民居,三字门额:“*且吉”,第一字看不清,会不会是“安且吉”?
楼下房古民居,因里面有狗不敢入内,不过主人很好,把它们关了起来,让我放心的拍照,在此谢谢。
洪溪古民居(门牌为“小祠堂”),由门楼、正屋和厢房组成。
洪溪古民居
洪溪古民居石窗
洪溪古民居
洪溪古民居(门牌为“东房”)
栈房古民居,由里外两个院落组成,外侧院落已改建。
栈房古民居,里面院落还是古建筑。
上新堂
上新堂古民居,由正屋(堂前)和厢房组成。
洪溪村和鲒埼村一样,古建筑众多,同样有不少老宅已是人去楼空(倒塌)。
参考资料:《宁波市奉化地名志》、《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