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听说了吗?咱们这儿的郑大姐家门口,突然来了几辆小轿车,好像还有一些大人物从车上下来去找她。”
湖南长沙的一处僻静巷子里,几个人正在窃窃私语。
他们口中的郑大姐,是在这巷子里居住的一位寡妇。
她是个特别坚强的女人,一个人抚养孩子长大,这些年过得很不容易。
对于郑大姐的身份和来历,街坊邻居其实并不清楚。
郑大姐母女二人搬过来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一位守寡的女人了。她的女儿非常争气,考上了省外的好大学。
她自己就留在家里,靠着糊纸盒维持生计。
这样一位艰苦朴素的妇女,她怎么会认识坐着小轿车的领导人物呢?
难道说,看似平平无奇的郑大姐,有什么特殊的身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女性的故事。
烈士被害,家属悲痛
1928年,家住湖南长沙的郑家钧收到了一则消息。她最亲爱的丈夫,她女儿的父亲,不久前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她的丈夫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革命烈士夏明翰同志。
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掩护同志和组织,夏明翰忍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半点消息也没有吐露,最终英勇就义。
得知这一消息时,郑家钧险些昏了过去。在夫妻二人分别时,她其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毕竟革命事业,哪儿有人不流血,哪儿有人不牺牲?
可是至亲至爱之人的离开,并非那么容易接受。她哪怕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无法想象,当年分别时的那一面,已经是她和丈夫此生所见的最后一面。
他们的女儿还那么小,对父亲的印象本就不深。之后,父女二人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中国革命事业离成功还那么遥远,夏明翰再也无法亲眼得见了。
她翻出了自己珍藏在柜子里的一颗红色珠子,那是夏明翰离去之前,亲手送给她的最后一点纪念。
现在,她的念想都维系在女儿身上,维系在这颗红色珠子的身上。
她的丈夫一腔热血,全部为了祖国和人民抛洒。他把红色的珠子留给了自己,却把生命留给了前途尚不明朗的革命事业。
这何其伟大,但是对烈士的家属来说,这又何其残忍。
看着组织上的同志们冒死送来的遗书,看着夏明翰在纸上写的“同志们曾说世上唯有家钧好,今日才觉你是巾帼贤。
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泣泣泪涟涟”,她更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她无法想象,夏明翰在被敌人逮捕之后,承受了怎样的苦难和折磨。
事实上,夏明翰遭到的对待,远远超出众人的想象。
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在紧急转移组织机密文件时,不幸被敌人逮捕。
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身材瘦削的文弱书生,看起来弱不禁风。国民党反动派内心笃定,像他这样的小身板,一定无法接受严刑拷打的折磨,很快就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乖乖说出来。
于是在把他带回监狱之后,反动派没有耽搁,立即往他身上抽了几十鞭子。抽完后,又往他的伤口上泼盐水,疼得他浑身都是冷汗。
虽然已经痛不欲生,但夏明翰还是紧咬牙关,半个字也不肯透露。
敌人问他:“你今年几岁?之前是在什么地方负责联络工作?还有谁和你联络过?”
他只回答三个字:“万万岁,万万岁。”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每一位优秀的党员同志的心中,信仰高于一切。即使是遭受了残酷的生理折磨,他也绝对不会背弃自己的信仰。
敌人没有想到,夏明翰竟然这么能扛。他们把接二连三的酷刑轮番招呼在他的身上,可他始终一声不吭,什么话也没有多说。
1928年2月,敌人终于意识到,夏明翰已经彻底没有了审讯价值。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把他彻底毁掉。
于是,反动派决定对夏明翰实行枪决。
行刑之前,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刑场上,夏明翰戴着眼镜,脸上和身上全是血迹,看起来弱不禁风。可他的脊背挺得那样直,就像是一根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随着一声枪响,烈士英勇就义。他的家人,他的同胞,将会永远怀念他。
他在监狱当中写下的遗书,被狱友们偷偷藏了起来。后来通过组织上的特殊渠道,狱友把他的遗书传递了出去。
郑家钧收到的,正是他写给妻子的那一封遗书。
夏明翰反复叮嘱:
“不要为了我的死而太过悲痛,请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让她继承我的遗志,去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这句话是夏明翰留给郑家钧最后的叮嘱,也成了她最大的生活动力之一。
现在的她,必须压抑悲痛的情绪,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摆在眼前。
夏明翰身份暴露,坦然赴死,他的家属必定会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调查和搜捕。现在人说不定已经搜到长沙,此地不宜久留,她必须抓紧时间带着孩子离开。
几天后,她便收拾行囊,带着女儿来到了上海。
过去和夏明翰相知相识,就是因为他们二人有着同样崇高的理想信念。郑家钧本人,也深受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欣赏。
如今夏明翰虽然已经离开,可信仰的力量并没有从郑家钧的身体里离开。所以,她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还想为中国革命奉献几分自己的力量。
她成为了上海地下组织的一名交通员,负责为组织上管理机密文件。上海本就是地下组织和地下工作的交流中心,所以郑家钧的工作任务并不轻。
孤儿寡母的生活状态,正好成为了她最大的掩护。毕竟反动派一定不会想到,一个平平无奇的寡妇,手中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文件。
隐姓埋名,低调生活
从1928年夏明翰牺牲之后,郑家钧就带着孩子来到了上海工作。在上海一住,她们就住到了全国解放。
全国解放以后,各地的地下组织都在不断收拢,郑家钧的工作任务也基本已经完成。组织上没有其他的需要,她也就不想再继续留在上海。
她还挂念着老家,挂念着湖南长沙的一切。
所以她回到了长沙,住进了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的普通房子里。她平时生活极为低调,若无必要,基本不跟其他人社交。
对于这里的街坊邻居来说,她是一位突然造访的寡妇大姐。他们不知道她过去的经历,更无法走进她的生活。
用现在的话来说,郑家钧身上有着一股很重的游离感。
后来随着相处的日子越来越长,大家才渐渐拼凑出了她的故事。不过很显然,人群中流传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版本。
人们认为,她的丈夫生前犯了事儿,所以才被枪毙了。郑大姐害怕丈夫犯罪的问题连累到自己和孩子,所以在解放之前一直东躲西藏,颠沛流离。
全国解放以后,局势逐渐稳定下来,郑大姐才带着女儿来到湖南长沙安家。
她的女儿也格外优秀,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武汉大学。就算因为学费的问题没有办法继续念书,她也毫不灰心,最后找到了免费提供教育的北京农业大学,这才又获得了重新上学的机会。
郑大姐一个寡妇,平时一个人在家里省吃俭用,又没有什么赚钱的技能傍身,所以生活格外艰苦。
这里的街坊邻居都非常热心,他们看到郑大姐困难的生活情况,便忍不住想要搭把手,帮助这位可怜的大姐减轻一点困难。
附近的工厂当中,有许多糊纸盒的活需要人做。工人们照顾郑大姐,把纸盒都送进了她的家中,给了她一份谋生的工作。
街坊邻居的好意让郑家钧颇为感动,只是她习惯了沉默低调的生活,所以一时之间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谢。
关心弱者,帮助弱者,这是为人的本能。在街坊邻居心中,郑大姐就是一位需要帮助的弱者。所以他们不求回报,只希望能看到郑大姐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每每谈起过去的事情,郑大姐都不愿意多说,似乎在刻意隐藏着什么。邻居们猜测,可能郑大姐的丈夫实在太让人伤心,所以大姐现在才讳莫如深。
但事实上,郑家钧只是不愿意主动透露自己的身份,不愿意给其他人造成负担。
她知道,如果她把烈士家属的身份说出来,组织上一定会对她多加照顾。可她认为这没必要,既然自己能够负担生活,那就没必要多说什么。
不管是夏明翰还是她自己,他们当年投身革命,为了革命奉献和牺牲,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是为了回报,更不是为了他人的特殊照顾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因此这么多年来,郑家钧一向低调,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愿意主动透露。尽管在长沙住了很久,街坊邻居们仍然只知道她是郑大姐,并不知道其他的信息。
身份曝光,不愿转移
新中国成立之后,街坊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社会秩序越来越安定。郑家钧眼看着一切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内心十分欣慰。
她常常抬头望天,在心里默默对已经牺牲多年的丈夫说:“你看到了吗?当年的牺牲是值得的,现在老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了,咱们的革命胜利了。”
有一天,街坊邻居们突然发现,巷子里开来了几辆小汽车,车子就停在郑大姐家门口。
一时之间,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说:“郑大姐丈夫不是犯了事儿吗?这是被干部找上门来继续调查了吗?”
也有人猜测:“难道郑大姐还有什么当官的亲戚,这些年一直在找她,现在终于找到了?”
真实的场景,大家其实都猜不到。
那几辆小汽车里,坐着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比如李维汉和谢觉哉等人。他们都是夏明翰的战友,辗转打听了许多年,终于找到了郑家钧的住处。
他们下了车,快步走上前,握住郑家钧的手说:“嫂子,这么多年了,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此时的郑家钧眼睛已经坏了,过去忙着做刺绣养家,生生把眼睛熬坏了。她只能凑过去,仔细打量对面来人的模样。
她越看越熟悉,终于想起来,他们都是丈夫生前的战友,都是故交。
她的眼泪再一次流了下来,止也止不住。其实这么些年,她早已经学会坚强,不再流泪。可是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动容?
当年上海解放以后,郑家钧带着孩子回到了长沙,从此便跟组织上断了联系。许多人都曾想过寻找她,可是苦于没有线索,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没能找到。
也是最近,中央部分领导得知郑家钧的住址信息,他们这才连忙赶来,故人也终于得以相见。
谢觉哉说:“组织上想邀请你去北京生活,这样大家也方便照顾你。你现在一个人在这里,大家都不太放心。”
可郑家钧却拒绝了党组织的好意,她回答道:
“我一直都是一个人过来的,所以不存在需要照顾的问题。过去我能独自生活,将来也能。而且我在长沙住惯了,突然去北京肯定不适应,还是算了。”
不管别人怎么劝说,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拒绝前往北京。
干部们没有办法,只好尊重郑家钧的意愿。不过之后的节假日,政府总会派人来看望她,了解她的生活情况。
附近的街坊邻居,这才知道郑大姐的真实身份。原来默默无闻的她,竟然是烈士的家属,竟然是过去的地下工作人员。
夏明翰的英勇事迹全国闻名,街坊邻居对郑大姐更是肃然起敬。
晚年时的郑家钧一直在攒钱,她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亲自去往武汉,到夏明翰烈士的陵墓前看看。
在这心愿实现的那天,她静静凝望着夏明翰烈士的雕像,泣不成声。
1975年,郑家钧永远闭上了双眼。她的一生并不张扬,但却足够传奇,足够伟大。
结语:
烈士值得敬佩,烈士的家属同样值得敬佩。他们忍受着失去至亲的痛苦,一个人扛着生活的重担,砥砺前行。
全中国如同郑家钧这样的烈士家属还有很多,他们的牺牲和付出,同样不能被遗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