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县峰岭底村,屋舍俨然,树木葱茏。 邓寅明 褚旭彬 摄
一条条通村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栋栋乡村特色民居排列有序,一棵棵西梅树长势喜人……眼瞅着村容村貌发生巨变,娄烦县羊圈沟村村民段刘华喜不自禁:“不光这些,家里自来水、坐便器、取暖器应有尽有,和城里人没啥区别。”娄烦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瞄准特优农业提升产业水平,发展庭院经济助力农民增收,强化农文旅融合壮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初步成效。
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小土豆成就了我的大事业。”这句话,娄烦县常庄村村民——曾经的贫困户王存贵,经常挂在嘴边。多年的种地生涯让王存贵积累了丰富的土豆种植经验,在乡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承包本镇土地200亩,当年获利10多万元。尝到马铃薯规模化种植的甜头和拥有“第一桶金”后,他们一家通过小额贷款等形式,承包当地土地1000余亩,购置农机械10多台,创办了马铃薯专业化种植农场,目前注册资本1895万元,安排本村剩余劳动力20多名,成了“全县十佳自主创业带头人”。
娄烦县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粮头食尾、接二连三”的思路,坚持不懈做强“芯片”、做大“总量”、做优“内核”、做活“网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力打造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马铃薯种植稳定在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5万吨,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为辐射晋西北的种薯供应基地。
“庭院经济”蹚出致富路
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战胜残疾增收致富,东六度村王玉梅的事迹近来传为美谈。王玉梅利用自己的方寸小院,通过参与庭院经济,年增收约5000元,同时利用一技之长在村集体大棚打工,年收入约15000元。今年,她还翻修了房子,改善了生活条件,成为身残志不残的典型。
鉴于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缺技术、缺销路的实际,娄烦县采取了“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由龙头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销售,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静游镇、天池店乡2个乡镇为庭院经济示范乡镇,发展投入产出比高、经济附加值高的小番茄种植业。静游镇以公司为龙头带动5个村片区217户,天池店乡带动5个村184户,龙头企业负责育苗、技术指导、产品的收购,村集体负责日常生产监管、产品统一调配和资产监管,农户在技术员指导下种植生产,初步形成“小庭院、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培育发展示范户和奖补户超过4000户,户均年增收达5000元。
农文旅融合入佳境
走进高君宇故里峰岭底村,满眼是生机涌动的生态项目、干净整洁的秀美院落、洋溢幸福的淳朴笑脸……峰岭底村抢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项目机遇,精心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不断整理出版红色书籍,编写红色歌谣,排演音乐舞蹈,把红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2023年,到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的人数超过了11万,达历年峰值。
红色旅游业迅猛发展,吸引本村10多名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近两年来,全村改造完成民宿30多家,发展庭院经济种植18户,两项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辣椒酱、西红柿酱、小杂粮、卤水豆腐、绿色有机蔬菜,年销售量超过2000公斤,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通过种植中药材、生猪养殖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等途径,村集体经济增长80多万元,成为全县首个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的村。
娄烦县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建成了百公里自行车赛道,把云顶山、汾河水库和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等主要景点连为一体,将特色农业、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文化等农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一步一景、景景相连的旅游发展格局。如今,示范区内,“农、林、文、旅”于一体、“三产”融合的产业示范基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202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生态铁人三项赛,娄烦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空前提升。
沃野千里织锦绣,乡村蝶变展新颜。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娄烦县正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把“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活“愿景”变成现实“美景”,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记者 周 皓
#乡村振兴看太原#
来源:太原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