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人大重阳副研究员刘锦涛先后在《北大金融评论》《清华金融评论》刊发长篇论文。人大重阳君早期推荐了在《北大金融评论》2024年第19期刊发的(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文章内容)一文后,今天,再推荐《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6月期(总126期)刊发的长文《转型金融:国际背景、中国现状与未来进展》,供读者参考:
▲本文刊发在《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6月期(总126期)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1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强调,将全球温升限制在不高于或略超过1.5摄氏度需要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系统等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
在21世纪20年代各国相继对外发出“碳中和”目标之后,全球关注的问题便从最初是否要进行绿色升级,转移到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转型,即关注点从可持续发展的增量上逐渐转移到存量上,转型金融将为全球碳中和进程发挥重要支持作用。
国内来看,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已进入实质进展阶段,自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投融资资金规模迅速增大,2023年已达到5.3万亿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规模的产业属于棕色或浅绿产业,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得不高度重视那些传统高排放行业的转型,或者只要不是深绿的产业,都有继续转型的需求。
因此,转型金融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明确转型金融的独特优势、在绿色金融中的创新价值,将有助于更高效地按时推进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指导下,结合转型金融的概念发展历程、国内外政策环境与市场背景、绿色金融的改革创新现状等,明确转型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挖掘碳中和新动能的重要基础。
转型金融:国际背景与中国现状
01 转型金融的概念形成与国内深化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和产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采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致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严重威胁了人类的未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韧性经济体,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各国的发展目标与共识,“转型金融”概念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
“转型”的核心概念是特定经济活动或主体行为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它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因此转型并不意味着当前的活动必须是绿色或低碳,它是一个高碳经济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向绿色转变的“绿化”过程。国际、国内关于“转型金融”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标准。在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发布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的《“为可信赖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支持”白皮书》、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发布的《气候转型融资手册》以及日本金融厅和环境省等联合发布的《气候转型融资基本指南》中,“转型”或“转型金融”均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但大都明确强调了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是减排潜力巨大的传统高碳棕色行业。转型金融的概念界定有三点:一是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既涵盖具有低碳、减碳效应的项目或活动,也包括建立了明确减碳目标和实施路径的主体;二是转型金融促进从高碳向低碳乃至脱碳转变,与各个行业长期减排路径密切相关;三是转型金融支持的对象需要有明确的减排效果,与《巴黎协定》或国家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对现行的棕色产业进行绿色改造,而这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
我国原有的绿色金融仅着眼于绿色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的界定标准仍以各种绿色目录为主,不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污降碳但还达不到纯绿要求的项目尚未被纳入,更多的是一些“纯绿”或“深绿”的项目。不少金融机构简单地为钢铁和煤电企业项目建立拒绝融资的策略,这种金融“减碳”做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过程,因为发展绿色增量并没有改变产业结构中的非绿存量部分,而这部分在碳中和目标中的转型是必要的。
受限于绿色金融的项目支持定义范围,我国绿色金融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深绿行业,缺少对传统碳密集产业的支持。而转型金融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更加关注高碳产业的融资需求,更能在“双碳”目标下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转型金融也能促进转型成本的合理配置,给转型市场注入资本和流动性。
02 我国转型金融发展进程中的政策创新
早在2020年,我国一些地区便开始试点开展“转型金融”活动,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市。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在2020年11月发布的《气候转型融资指南》中认为转型金融支持对象包括技术和活动,能够产生更低的碳排放结果,提出了可靠的、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的转型计划。
近年来我国一些金融机构也陆续推出转型金融的指导文件。如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于2021年初分别发布了《转型债券管理声明》和《转型债券框架》;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在2020年11月发布了的《气候转型融资指南》。
中国还在绿色债券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了多种转型金融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可持续发展债券、转型债券等。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
的联系、区别及创新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间存在目的与业务内容上的区别。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构建的可持续金融框架中,两者共同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服务于实现《巴黎协定》中所设定的减排目标。但从概念角度来说,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包括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业务范畴主要集中在低碳绿色的增量项目。不同于绿色金融有着宽泛的支持范围,转型金融则将支持范围聚焦在碳密集型企业与“两高”项目的存量产业转型,转型金融强调的是对既有的支持对象进行低碳化转型帮助。
01 转型金融覆盖了绿色金融的服务盲点
由于主要强调增强环境效益,绿色金融往往忽视了对传统企业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传统企业或项目又有着较高的转型需求,转型金融此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转型金融的业务覆盖范围对绿色金融提供了补充。总体来看,转型金融当下须重点适用于水泥、钢铁、能源等相关行业。
通过实际工作来看,转型金融为“两高”企业的绿色化“软着陆”提供保障,从而避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运动式“减碳”。例如,在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煤炭清洁利用被从原有版本中剔除,而煤炭清洁利用恰恰是高排放、高耗能企业实现完全绿色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此时相关企业则可通过转型金融工具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转型升级。
02 建设转型金融体系的特殊着眼点
转型金融机制目前处在初期,有待完善。结合转型金融的国际发展和国内现状,中国转型金融体系围绕以下四方面需要有特殊的着眼点。
一是转型金融的信息披露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应关注存量绿化的动态过程。由于转型金融关注的是企业或项目的减排过程,所以实施主体在运用转型金融工具后的数据与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转型金融需要更为明确的奖惩措施,相比于绿色产业,转型过程失败所须承担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对于未能成功转型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明确的奖惩措施,以促使其加速转型步伐,降低系统性风险。相较于国际转型金融准则对企业的惩罚力度来看,中国的力度甚至还须进一步加强。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利率为例,李岩柏等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惩罚普遍会将债券利率上升0.1~0.2个百分点,与国际标准的0.25~0.5个百分点幅度相比缺乏惩罚效果。除上调利率幅度外,减少贷款授信额度、下调债券评级等惩罚手段也须完善,对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分类施策。
三是转型金融相关产品与企业转型的实际效果需要挂钩。转型金融相关产品的期限就要考虑到企业低碳化转型的长期性特点。为了确保金融机构和相关产品真正推动企业实现转型目标,必须将金融产品与企业实际效果进行紧密挂钩,从而有助于激发金融机构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推动企业转型迈向更为可持续的未来。
四是相比于绿色金融而言,转型过程的风险更为多元化,转型金融还须优化资金结构,实现风险分担。转型金融在风险管理上需要更为综合和多层面的策略。为了实现风险的分担,转型金融需要建立更为优化和灵活的资金结构,可以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实现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资金相互支撑,提高资金的抗风险能力。与企业、投资者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也是优化资金结构的关键一环。
中国转型金融面临的优势与挑战
随着气候问题愈发严峻,转型金融对低碳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显。为了能让转型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高碳行业的转型,全球各经济体与组织持续优化转型金融的整体体系与实施细则,同时中国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转型金融活动,并具备多项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01 顶层设计高度重视转型问题,
提供了方向指引
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对转型金融同样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等国家顶层设计文件,均强调了气候投融资的重要意义。并且,纵观国际,中国在转型金融相关工作上可谓独具优势。
当前,中国已在监管系统性风险、完善转型金融支持工具、健全激励机制、持续推动实现公正转型等方面落实了央行建立的相关政策与方案,在设定气候转型分类标准与披露转型活动和路径两方面上已提出相关倡议。
02 转型金融是地方绿色发展的重要出路
转型金融是地方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出路,地方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注重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提供专门的金融产品和通过金融创新等手段,推动地方经济朝着可持续、环保的方向迈进。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共同努力,推动转型金融的发展,为地方绿色发展打造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金融手段的创新和引导,地方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环保的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崛起,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转型金融的实施成本相对较低,相比绿色金融需要成本制定特定分类目录,转型金融相对更具备自主性和自由度,地方可自主探索符合本区域转型目标的产业目录或发展规划。具体来看,一是转型金融往往与新兴的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相互关联,可通过金融手段为这些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并降低转型金融的实施成本。二是转型金融的低成本实施得益于绿色低碳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转型金融在风险评估、资金流动等方面更为精准和迅速,降低了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成本。三是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渐升温,促使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政府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和支持,通过减税、贷款优惠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转型金融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从而减少了实施成本。四是转型金融还能通过共享经济和合作模式降低成本。
03 转型金融在碳达峰后将
成为绿色发展主要引擎
在碳达峰实现之后,存量非绿产业的转型过程将成为能否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2030年前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之后,以高碳企业和产业为主的存量将面临更为紧迫的绿色转型需求,因为仅通过绿色产业投资难以再实现减碳新突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企业需要调整生产方式、提高能源效益,采用更环保的技术和材料,而转型金融将通过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其更快速、更顺利地实施绿色转型,推动整个产业链向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碳达峰目标实现后,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转型金融将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引导企业投资于低碳、环保项目,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持。
04 转型金融面临行业、机构、
标准的多层次综合挑战
一是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面临新挑战高要求。转型金融的业务创新要求金融机构更深刻地理解和整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以更好地适应ESG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可持续投资和绿色融资领域,提升有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知识。金融机构在转型金融领域需要提升科技水平,以应对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复杂问题,如环境风险评估、绿色项目监测等。金融机构还须面对监管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其业务模式,在业务创新中保持合规性。此外,金融机构需要构建更为广泛的合作网络,转型金融通常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与环保组织、科技公司、政府等多方合作,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高要求时,金融机构需要建立灵活的战略规划,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专业团队,积极探索创新的业务模式,以适应转型金融带来的新时代。
二是转型金融有助于“两高”行业企业碳中和进程中实现减污降碳的“软着陆”,相关行业需要应对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转型金融有效覆盖了当前绿色金融尚未覆盖的高碳企业和棕色资产领域,这些领域是推进双碳目标和气候治理进程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相关行业与经济生产活动将面对更多挑战。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实现路径尚没有完全明确,转型金融相对于绿色信贷项目、绿色债券、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而言,在对宏观气候目标与双碳路径的支持上缺乏精准性,而从企业角度发力将需要金融部门开展特殊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这也提高了相关领域的风险识别成本——不仅需要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开展动态支持与评估,也要面对转型过程到期后的成果不确定性。从企业覆盖面上看,受制于基础条件、资产储备、资信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还难以享受转型金融带来的绿色机遇,也无法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中小微企业特有的绿色活力。
三是转型金融的标准化工作面临较大挑战,要实现为全球绿色升级转型提供可持续、可推广的支持,以及提高转型资金的国际流动性,转型金融必须实现国际化和标准化。当前,转型金融体系的界定在国际范围内尚且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因没有明确的国际定义,从而转型金融的标准化工作存在难度和挑战。
05 中国在转型金融的标准化
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标准完善之前,金融系统和各行各业将为之付出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但这也是中国提升标准解释力和气候话语权并带动全球转型金融创新的重要机遇。中国在转型金融的标准化上总体面临三大挑战和机遇。
一是行业差异。转型金融面向的电力、建筑、有色金属等高排放行业各有不同的减排目标和规划,在资金需求、时点选择、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这显著提升了转型金融标准制定的横向规模。
二是路径差异。不同企业受限于生产方式和技术积累,在运用转型金融资金上的个体差异较大,并且需要金融机构开展长期追踪和动态评价,这为转型金融的标准化带来了较大时间跨度上的纵向要求。
三是评估差异。转型金融难以界定低碳转型是否成功的评估依据,中国需要建立科学自主的低碳发展评估体系,为转型金融支持的行业和企业进行评价与界定,为全球气候转型建立一批中国典范。
未来实践展望:走好中国绿色转型之路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但转型金融相比于绿色金融,仍然有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转型金融在中国不仅是未来扩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渠道,也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推动力,更是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进程注入新动力的重要领域,中国金融业在转型金融领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具备重大前景与机遇。
01 高碳企业主动探寻转型出路
传统绿色金融大多以支持绿色产业增量为基础,而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投入相对较少,且在绿色项目投资目录中的体现也有所不足,这表明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缺少金融支持,并且还要面临信贷收缩、资产减值、缺乏抵押、投资撤离等“资产搁浅”风险,但这部分行业和企业恰恰是中国“双碳”进程中的关键力量。部分高碳企业在碳中和进程中意识到了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受限于缺乏足够的转型资金等制约因素。多因素催生了我国高碳产业经济开展转型金融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那些即将被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行业。
为此,高碳企业可进一步考虑在碳金融与转型金融联合布局与发力,在借助碳金融发挥碳排放权的融资价值、盘活碳资产并参与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发挥转型金融的积极作用,平衡棕色资产和高碳产业的转型风险,并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减污降碳“软着陆”。
02 预防和化解“两高”行业多元化转型风险
转型金融相比于绿色产业和项目,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多。同时,具备转型需求的企业和产业规模较大,原因在于当前绿色投融资活动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大部分产业、投资、资产等后续基本都需要开展一定程度的转型,这些领域的规模远远超过绿色项目覆盖的新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投资规模,这表明转型金融体量大、潜力大,需要在克服相关风险的前提下保障转型活动平稳开展。
第一,从现实业务角度看,转型金融的不确定性高于绿色产业和项目,为确保转型的平稳过渡,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开展转型金融需要提前建立一定的风险保障措施,计提风险准备金,预防转型活动最终失败造成金融损失,这也有助于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管理领域的创新能力并积累成功经验。
第二,转型金融的核心主体是需要开展从棕色到绿色转型的高碳企业,这一转型过程可能带来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收缩和财务困境问题,涉及企业存续和产业链衔接等,这些都是金融业和其他部门需要重视和防范的问题,也是整个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开展绿色转型所必须改善的阶段性难点。
第三,转型金融相关领域的政策激励措施和监督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不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与市场形成合力,更多的社会资金也将投入转型金融领域,这不仅有赖于政策创新,也需要金融机构完善转型金融的标准和规范,并提高转型金融活动的透明度。
03 金融业实现转型服务创新
转型金融的开展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不断优化其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累气候投融资相关投资经验和风险管理经验,引导自身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服务升级。
第一,转型金融对于金融机构提升面向客户和项目的棕色资产识别、碳足迹核查核算、环境披露等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对棕色资产绿色化的标准和方案,也需要持续开展动态资产评估和环境效益测算,有利于金融业开展单位绿色资产减排效益的综合测算。
第二,金融机构在转型金融领域的业务大多是面向具备转型需求的高碳企业,有时可能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和业务特色,单独设计针对性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金融机构提升业务能力、提高用户黏性,也将成为金融机构完善转型金融项目库、案例库的重要途经,符合转型活动本身所需要的针对性。
第三,转型金融业务为金融机构既有的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了更多新方向,如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脱碳并与实际可持续经营表现挂钩等,这些工具创新均可以不断完善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阳”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阳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别忘了“点赞”+“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