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在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尽管经济增长迅速,但在某些领域,如科研和教育,与美国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而美国在当时,不仅能提供更为先进的研究设施、更丰富的学术资源,还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水平,这对于追求学术创新和个人成长的学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当时仍然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袁钧瑛也因此得到了“公派”海外学习的机会,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深造之旅。当众人皆以为学成归来后,她会投身于祖国的建设时,她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成为美国公民。然而,在她成名以后,又开始为国内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不禁让人感慨,当初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啤酒]
1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高考状元”
“公派留学”在我国的历史其实已经十分的悠久了,早在清王朝时期,很多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需要去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建设国家,同时开拓自己的眼界,接触前沿的世界信息。比如著名的“庚子赔款”留学生
而清朝之后的民国政府由于对世界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很多当时的知名人物都是留学归来的),因此当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公派留学生”。当然所谓的“公派”自然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学成之后需要回来为国效力,如果不选择回来,那么则需要归还留学项目所出的经费,还会被处以罚款。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由于当时世界的局势所影响,这样的国与国之间的公派合作自然难以进行下去。所谓的“公派留学”自然在一段时间内销声匿迹了。但是随着进入了改革开放以后,加之世界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公派形式的合作就又开始了。
而我们的本次要讲的主角,也正是趁着这一批东风而起的。当然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她自己的努力。她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外祖父一家都是知名的学者,医学家。父母则是大学的教授,也正是这样的出身,让她从小就接受了大量的教育。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高考的取消,年纪轻轻的袁钧瑛就只能去当地的一家工厂工作。
但是她的运气也十分不错,就在她在工作上班的一段时间后的1977年,一个重大的消息传到了她这里,那就是高考的制度要回来了。为了迅速应对马上就要到来的高考,她开始进行大量的自学研究,当时距离第一批恢复高考实际只有几个月,但是由于在工厂的这么多年她也没有放弃学习,随后她就以当年上海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复旦大学。
由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头脑非常的聪明,她很快就成为班上的领头人物之一。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俞强先生,他们是同一届考进了复旦大学,在班里两个人都是“风云人物”不仅成绩优异,而且也都很受大家的欢迎,在班级里担任了很多的职务。
CUSBEA公派生合照
从大学毕业以后,他们有感于当时国内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对比国际的先进的标准,相差非常之大。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出国留学,再加上当时又赶上了第一批的“出国热”,面对从全国各地来的生物和化学方面的人才,成绩优异的两人,轻松的考取了当时只有数十个名额的“公派”留学项目CUSBEA。
89年拍摄于哈佛左一为袁钧瑛左二为俞强
到了那里以后,两个人都申请了世界著名的大学进行研究工作。而且就在1989年,两人一起进入了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后。他们两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家庭,而且也是在这里袁钧瑛的科研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起来。在校期间,她就发表了多篇关于生物化学,生理医学的重要论文,并且,在2000年的时候就成为了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
但也是在这些年里,她和丈夫之间的关于事业上的分歧也开始变大,丈夫虽然同样已经是知名大学的教授,但是一心希望可以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但是她此时正值自己科研事业的上升期,所以希望可以留在美国更好的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为此她甚至把自己的国籍都更换成了美国国籍。
最后两人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后来俞强先生放弃了继续留在美国,回到了祖国加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也就是在这里,他多次领导和参与了多项的国家任务和地方重点工程,研发了多项的药物和医学专利。
而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妻子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的攀登,发表和研究了多项重要的生理学方面的重大研究,比如对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有了重要的研究,并且在诸如《自然》,《科学》等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众多的研究论文,而且在2017年她获得了美国最高科研成就之一,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
当然她的心中仍然有着自己的家国情怀,为了将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国内。她在国内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来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也就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她正式入选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曾表示自己想要落叶归根,这番言论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家对她最大的争议就是“公派出国”却入了美籍。
2
连接中美学术界的CUSBEA项目
其实他们的“公派出国”是一段时期的特殊产物,所以严格来说应该算是“公派自费”留学,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说是公派但是自费呢,这就要从当时特殊的情况说起了。就在1978年,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如果想要变得富强,从而振兴国家让人民幸福,国家需要很大一部分的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
但在当时,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却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因为国际局势的影响,长期的停止对外交流,这就导致当时国内,对于很多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了解,一方面是不知道往哪里派人,另一点就是这些学校和研究机构也不一定愿意接受国内的学生。面对这样特殊的情况下,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吴瑞先生。
当时,在他知道这个情况的时候,就开始为这件事奔走,他先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圈子来在美国的各大院校之间奔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讲述中国留学生的优秀。因为,在当时对各大外国高校来讲,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对国内的基础教育水平和教学的质量都不了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吴瑞先生专门在各大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演讲,向他们传达正确的信息,同时他不光是呼喊,而是一个高效的实践派。他在1981年3月的时候开始提出这个提出项目的建议,当年的10月份,国内就已经正式宣布了这个项目的选拔考试,从建议的提出到实施只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
要知道在当年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这么快就达成这样的成果,付出多少人的艰辛努力。但是此时还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考试的问题,当时国内的选拔仍然是中文的试卷。
这样的试卷很难在当地得到认可,为此他专门奔走联合了多家一流的院校,联合出具了一份相当专业的试卷。最后通过和国内进行协商,从各部门所属的高校和单位当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择优挑选,参加由美国高校出具的生物学和化学的考试,中方专家负责阅卷排名,美国专家面试,最后由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来录取。
但是在当时,美国大学的报名费和学费,甚至于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是非常高昂的,以国内当时贫瘠的外汇,很难支撑那么多的留学生进行学习。为此吴瑞先生开始想办法,他一边呼吁各个高校减免中国留学生的费用,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允许当时参加该项目的研究生,在当地“勤工俭学”,通过自己的工作赚取学习的费用。
这也是为什么说,虽然他们是“公派”留学生,但是实际却相当于是“自费”进行的留学,其实当时这个项目的作用,远不止是输送了几百位留学生,而是从“冰层”中打通了中美学术交流的通道,事实上CUSBEA项目仅仅进行了8届,就正式停止了。因为只靠这个小渠道已经不能很好的完成交流了,很多大学已经开始认可并接受中国的留学生。
2001年他正式入选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而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他表示,这就是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就在2008年年初他去世的一个月前,他还在联名建议提高国内博士生研究生待遇的文件上签名。
希望通过改善当时的国内研究生和博士生待遇,从而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国内研究的工作,而不是不得不去外国或者离开研究岗位。他去世以后,将自己的大部分遗产,捐献给了当地的协会,用来资助来自中国的贫困研究生。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 - 吴瑞:“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中国科学院
复旦大学 - 祝贺我院杰出校友袁钧瑛荣获美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侨网 - 袁钧瑛:从上海女孩到哈佛医学院第一位亚裔女教授-中国侨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