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皇帝”石敬瑭:“跪舔”契丹,是罪人还是最大的“背锅侠”?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

公元892年,太原城中降生了一位日后被尊称为后晋高祖的非凡人物——石敬瑭。

传说他出生之时,太原城上空云彩缭绕,有如龙腾虎跃之状,城中老者皆言此乃大吉之兆,预示着此子非凡。

石敬瑭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不倦,尤其对兵法韬略有着过人的天赋。

他的父亲石敬儒,乃是当地有名的武将,家中藏有无数珍贵的兵书战策。

石敬瑭自小耳濡目染,对这些兵书爱不释手,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翻阅,仿佛能与古代兵法大家心灵相通,领悟其中奥妙。

成长过程中,石敬瑭不仅饱读兵书,更在武艺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他十岁那年,便能拉开百石强弓,射落飞鸟;十五岁时,更是在一次狩猎中,单枪匹马捕获了一头猛虎,自此名震太原。

传言,在石敬瑭少年时期,太原城外的一座古庙里,住着一位年迈的道士。

这位道士据说曾是唐朝皇室的一位私生子,因不满朝廷腐败,隐居于此。

一日,石敬瑭偶然路过古庙,与这位道士相遇,道士见他眉宇间有一股英气,便收他为徒,传授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兵法秘籍和治国之道。

从此,石敬瑭的见识和武艺便更上一层楼。

石敬瑭不仅兼具文韬武略,长得还一表人才。

十六岁那年,他单枪匹马闯入敌营,救出了被敌军围困的李嗣源。

李嗣源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之一,势力遍及朝野。

他一眼就看中了石敬瑭的长相,并且对石敬瑭英勇相救的行为大加赞赏,遂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石敬瑭与李氏结为连理后,两人感情甚笃,李氏不仅美貌,更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石敬瑭与李氏不仅在战场上并肩作战,更在生活中相敬如宾,成为了当时人们传颂的佳话。

后唐末年,朝政腐败,内忧外患不断。

石敬瑭见此情景,心中暗生异志。



他开始秘密结交豪杰,积蓄力量,期待着自己有成为乱世豪杰的一天。

太原城的石府内,石敬瑭的书房成了一个格外神秘的地方,连石敬瑭的妻子李氏也不能靠近。

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一些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石府的后门,他们或是身着粗布的武士,或是披着斗篷的文士,甚至有些是来自异域的神秘人物。

这些人物,或带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或怀揣着不为人知的秘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想在乱世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石敬瑭在书房中悬起了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各地的山川河流、关隘要塞。

每当豪杰们到来,他们便围坐在地图前,石敬瑭以竹枝作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众人商讨着天下大势。

越是交友广泛,石敬瑭在军中的地位便越是日益显赫,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也日益成熟。

在多次战役中,他总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令敌人闻风丧胆。

他的名声和势力,也随之水涨船高。

但石敬瑭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

在那个乱世之中,他渴望能够掌握更大的权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2.

公元926年,邺都兵变,李嗣源登基为帝,石敬瑭在后唐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

他不仅在朝中有了强大的靠山,更在军中树立了威望。

石敬瑭并未因此满足,他知道,只有不断地累积战功才能巩固他的地位,才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

石敬瑭作为后唐的驸马,在多次战役中身先士卒,运筹帷幄,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军事才能在一场场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野战布阵,他总能精准地抓住战机,出奇制胜。

士兵们敬仰他的勇猛,文臣们赞叹他的智慧,石敬瑭的名字,成为了后唐军中的传奇。

而这一切战功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胡卢套之战。

那是一场关乎后唐国运的大战,敌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

石敬瑭奉命出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并未退缩,反而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夜幕降临之际,石敬瑭召集了麾下最勇猛的数百精兵,他们身着黑色战袍,在夜色中如同幽灵般无声无息。

石敬瑭将他们分为数个小队,每队携带特殊的火药和引火之物,准备执行一项夜袭计划。

他命令一队士兵潜入敌营后方,秘密地在敌军的粮草库附近埋下火药。

同时,另一队士兵则携带着涂有易燃物质的箭矢,准备在信号发出时,点燃并射向天空,作为总攻的信号。

石敬瑭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悄悄地接近敌军主营。

他们悄无声息地穿过了敌军的外围防线,来到了距离敌营不足百步的地方。

此时,敌军仍旧沉浸在梦乡之中,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浑然不觉。

就在月亮被云层遮住,夜色最为深沉的时刻,石敬瑭下达了行动的命令。

瞬间,火药被点燃,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照亮了半边夜空。

敌军的粮草库瞬间化为火海,混乱和恐慌在敌营中迅速蔓延。

与此同时,携带着易燃箭矢的士兵们点燃了箭矢,一支支火箭划破夜空,如同流星雨一般落入敌营。

火势迅速蔓延,敌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石敬瑭见状,知道时机已到,他挥舞着长剑,高呼着冲锋的口号,犹如天神下凡,率领主力部队冲入敌营。

在混乱中,敌军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石敬瑭和他的士兵们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战斗持续到天明,石敬瑭的部队在敌营中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敌军将领试图重整旗鼓,却发现自己的部队已如一盘散沙,无法再战。

最终,在石敬瑭的勇猛冲锋下,敌军全线崩溃,纷纷投降。

当他带着战利品凯旋时,整个后唐都为他的胜利欢呼。

这一战,不仅挽救了后唐的颓势,更让石敬瑭的名字响彻云霄,他被誉为“常胜将军”,声望达到了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驾崩,朝中无主,政治陷入混乱。

3.

随着李嗣源的驾崩,朝堂之上的风云突变。

石敬瑭,这位昔日在战场上威名远扬的将军,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冷遇。

朝中的权力结构正在重新洗牌,而他这个驸马,似乎也渐渐在这股暗流中失去了立足之地。

石敬瑭曾是李嗣源的心腹爱将,但随着老皇帝的离世,那些昔日的盟友们纷纷转投其他势力,寻求新的靠山。

朝中的年轻官员们,他们渴望上位,对石敬瑭这样的旧日英雄并不买账。

他们结成新的派系,用尖锐的言辞和狡猾的手段,将石敬瑭一点点推向边缘。

在朝会上,石敬瑭的建议和意见开始被忽视,甚至被嘲笑。

他提出的军事策略,之前总是会被李嗣源赞赏有加,如今却被指责为过时和鲁莽。

他的政敌们在暗地里散布谣言,贬低他的战功,夸大他的失误。



石敬瑭感到了深深的无力和挫败,他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正一点点被削弱。

更糟糕的是,新君李从珂继位后也听信了这些谣言,开始对石敬瑭这位“前朝”将军起了戒心。

尤其是李从珂新招揽的一批谋士和顾问,他们颇为忌惮石敬瑭的军事才能。

在他们的挑唆下,李从珂更加疏远石敬瑭,甚至公开在某些决策上故意斥责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石敬瑭的心中充满了苦涩,他为后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换来了如此的对待。

在这种憋屈情绪的驱使下,石敬瑭的心中开始萌生了别样的野心。

他开始秘密地与那些仍忠于自己的部下和盟友接触,开始策划一场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大计。

936年,太原城内,秋风萧瑟,石敬瑭站在城墙之上,凝视着远方层叠的山峦,心中却掀起了万丈波澜。

石敬瑭并非轻率之人,他知道起兵反叛意味着什么——不仅是与后唐朝廷的彻底决裂,更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

但朝中的冷漠与排斥,让他明白,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唯有放手一搏。

二月初三,石敬瑭在太原府邸的书房内,亲笔写下一封辞呈,字句间充满了对朝廷的谦恭与忠诚,却隐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决绝。

他提及自己年岁已高,力有不逮,愿将兵马总督的重责交给更有能力者承担。

这封辞呈被密封,由一名心腹快马加鞭送往京城洛阳,引起朝中一阵哗然。

与此同时,太原城内,石敬瑭的府邸却变得更加忙碌而不为外人所知。

他秘密召集了心腹将领和智谋之士,包括刘知远、桑维翰等,于月黑风高的夜晚,在后花园的凉亭中举行了一场密议。

烛光摇曳,映照着每个人紧锁的眉头与石敬瑭平和却坚定的面容。

他缓缓开口,阐述了自己请辞的真意:“朝廷之猜忌,非一日之寒,吾此举,表面上是避嫌,实则是为起事赢得时间与空间。诸位,我石敬瑭此生,誓要为这乱世开创新局!”

接下来的几日,石敬瑭表面上装作闲云野鹤,四处游赏山水,实则暗中调度兵力,囤积粮草,修缮武器,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4.

公元936年,时值初夏,五月三日,阳光洒在太原城头,却无法驱散石敬瑭心中的阴霾。

末帝李从珂一道圣旨,如同惊雷般落在了石敬瑭面前,调任他为天平节度使,远离这经营多年的太原。

石敬瑭深知,太原地理位置之重要,加之储粮丰厚,一旦离开,等于将咽喉之地拱手让人。

面对这份调令,他心中已有定论,表面不动声色,实则暗流涌动。

石敬瑭在府中秘密召集了亲信,将调令之事告之众人,言辞中透露出对朝廷此举的忧虑:“太原,吾之根基所在,粮草丰盈,易守难攻,若离此地,吾等恐再无立锥之地。”众人听罢,纷纷表示愿随石敬瑭共进退,一场逆天改命的序幕就此拉开。

石敬瑭拒绝接受调令的消息很快传至京师,末帝李从珂大怒,视为公开挑衅,即刻下令征调大军,意在镇压此番叛逆。

大军之中,安审信原被指派为主将,率军北上太原。

然而,安审信对朝中腐败与末帝的暴虐早有不满,行至半途,竟暗中折返,直奔太原,投奔石敬瑭。

这一变故,犹如在末帝心口插上一把刀,愤怒之余,更是惶恐不安。

为惩戒叛逆,末帝李从珂不顾朝臣反对,于五月十五日下诏,将安审信留于洛阳的家眷,包括妻子、两个幼子,以及雄义军士的家眷,悉数处斩,财产没收充公,以儆效尤。

血色消息传来,太原城内外人心惶惶,石敬瑭更是悲愤交加,他深知,此一战,已无退路。

六月初,朝廷再次调遣大军,由张敬达领兵,誓要平定太原之乱。

大军压境,太原城外,战鼓雷动,烟尘四起,一场硬仗在所难免。

太原城外,战事愈演愈烈。

石敬瑭虽勇猛,但在朝廷大军的连续进攻下,也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城中粮草虽充足,但人力有限,长期的消耗战对太原而言,无疑是个严峻考验。

石敬瑭深知,单凭一城之力,难以长久支撑,必须寻求外界援助。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策在他心中萌生——向北方的契丹求助,借力打力。

为确保此计万无一失,石敬瑭精心挑选了赵莹作为使节,此人不仅智慧超群,善于谋略,且身材小巧,便于在危机四伏的路途中隐匿行踪。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莹换上了便于隐秘行动的夜行装扮,携带精心准备的重礼,只带少数精挑细选、身手不凡的随从,悄然踏上了征程。

他们避开大道,选取了人迹罕至的小径,穿梭于山林之间,巧妙地绕开了朝廷军队的严密监控,向着遥远的契丹王庭进发。

赵莹一行的任务艰巨且充满未知,他们必须用言语和诚意打动契丹的主宰耶律德光,使其相信与后晋联手对抗后唐的利益所在,这无疑是一场在钢丝上的舞蹈,一步之差便可能是万丈深渊,但也是在绝境中寻得一线生机的唯一途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