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提线,或执棍,操纵小小木偶,演绎人间百态。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木偶戏,但你们看过伴着莱芜梆子唱腔的非遗木偶戏,号称“江北第一傀儡戏”的贾家洼傀儡戏吗?
5月25日,记者一行来到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贾家洼村傀儡戏剧团时,李长坤和他的几个老伙计已等候在了那里。
李长坤今年86岁,是贾家洼傀儡戏第五代传承人之一,也是目前剧团年纪最大的傀儡戏表演艺人。
傀儡戏也称木偶戏,是人们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贾家洼傀儡戏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一伙南方艺人将木偶戏带到当地,后将唱腔与莱芜梆子融合,经过几代人传承发展,逐渐演变为现在这种表演形式。
李长坤正在表演傀儡戏。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的操纵方式,傀儡戏分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贾家洼村傀儡戏,属于杖头木偶,也叫托棍木偶。木偶的头部和双手各有一个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因为操纵木偶时需要用手捻搓木棍,所以当地人管操纵木偶为搓骨攂子。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持主杆,指挥木偶的头部做动作。右手则持侧杆,操纵木偶的双手。
“我们用一只手操作木偶的两只手,要想让动作看着协调、好看,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李长坤谦虚地说,自己搓骨儡子搓了几十年,要想得心就手,仍然得好好练。
李长坤说着操起一个傀儡老旦,边唱边舞弄起来。
虽然已是八旬老人,而且唱的是旦角,但是老人一开腔中气十足,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手中的傀儡随着唱念或颤手或趋步,惟妙惟肖。一大段表演过后,老人面不改色,气息平稳。
担任伴奏的主弦贾从金告诉我们,李长坤表演的是戏曲《棘阳关》关中的岑彭母。
贾从金(左)和贾和强正在给傀儡戏伴奏。
“三姥爷(李长坤)是全把式,能唱能搓,他的旦角唱的尤其好。头些年他唱的正旦可是一绝,几个女徒弟出师后,他改唱老旦了。” 贾从金说。
“我们兄弟四个,我排行老三。我们四个都喜欢吹拉弹唱,都是我们莱芜傀儡戏的表演艺人。现在我们四兄弟就剩我了。”李长坤说,“本来我们贾家洼傀儡戏演唱和搓偶是由不同的人来承担,就像演双簧,考验双方的默契度。可是现在我们的人手严重不足,大伙儿基本上是一人身兼多职,经常是一个人连唱带搓,或者一个人唱几个角。剧团都是上了年纪的,有几个稍微年轻点儿的,也出去打工混营生了。”
现在,村里为傀儡戏剧团开辟了专门的排练场所。
“他们一大家子加上儿子、孙子辈几个人一直都是我们剧团的主力。”退休教师贾和强是贾家洼傀儡戏第七代传承人中的一员。今年75岁的他在剧团里负责拉二胡和打击乐。说起李长坤和他的家人,贾和强满是敬佩,同时也为这一技艺后继乏人感到无奈。
据介绍,目前,贾家洼村能演傀儡戏的不超过20人,除了六七位年轻成员,剩下的多是六十岁以上,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
这些小演员,都是两百多年前的老物件。
“你看今天我们凑了半天,也就来了四个人,其他人要么地里有活儿,要么出去打工了。”今年62岁的李俊玲是贾家洼本村的姑娘,也是贾家洼傀儡戏第六代传承人,剧团里的演唱人员。乐队缺人手时,她会打打梆子。李俊玲告诉记者,小时候贾家洼村的傀儡戏在当地特别受欢迎,每逢年节,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
虽然辉煌不再,但是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产业的重视,贾家洼村的傀儡戏艺人们还是对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充满希望,并各自坚守着。
2006年,贾家洼傀儡戏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村里也为大伙开辟了专门的排练场所。2023年,在镇上的帮助下,王建开始带领大伙试水直播,并在保留原有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编排新的剧目。
“麦收后,有演出。”李长坤说,借助送戏下乡活动,他们剧团要去村内演出,演一场给1500元酬劳。
几十年的陪伴,让李长坤对小演员充满了感情。
由于资金紧张,贾家洼村傀儡戏用的小演员们(木偶头)都是200多年前的老物件,有的偶头面部已出现了裂纹。李长坤弯腰帮傀儡花旦细细整理着头冠,眼里满是喜欢与爱怜。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姬飞燕 通讯员 孙秀英 郝春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