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说过: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靠小米加步枪。这句话几乎是尽人皆知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还有后半部分,“再加高树勋”。
1955年授衔,高树勋因为身份特殊,没有参加授衔。
“邯郸起义”前,后来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达将军,作为谈判代表,去拜会高树勋。
高树勋直言李达身份不够格,甚至拒绝与其握手。后来是刘帅亲自出马,高树勋才笑脸相迎,最终同意发动邯郸起义。
高树勋1898年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高金庄,这片土地人杰地灵,在方圆不到百里的范围内,先后涌现出晚清重臣张之洞,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军团长季振同,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赵博生,抗日名将冯安邦,著名的武术家神枪李书文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甚至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战忽局”张局座,也是盐山人。
盐山不产盐,但是有大片的盐碱地。当地民谣曰: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盐嘎巴。
当地百姓大都是元末明初,来自于山东即墨的移民,民风淳朴彪悍,民间习武成风。
清末民初,著名的武术家层出不穷,除了神枪李书文以外;还有名动京城的大刀王五;千斤神力王子平;伪满皇帝溥仪的第一保镖霍殿阁;在擂台上打败俄国大力士的丁发祥,“跤王”佟中义等等。
在当时,一个年轻人如果不会武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沧州人。
年轻人练武,成为武术家的机会寥寥无几,他们练武,主要还是为了糊口。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会武术,出人头地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
高树勋也不例外,他自幼习武,八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四年后,私塾先生告诉高树勋,朝廷已经停止了科举考试,再读私塾已经毫无意义。
高树勋愤而辍学,回家跟父亲种地,农闲时继续练武。
当时各村把式房都会举行比武,在比赛中优胜者,到京城、天津等周边城市的镖局做镖师,也有去武馆做教头的。
高树勋武功高强,15岁就脱颖而出,先后去天津、京城的镖局当镖师。
但是随着洋枪、洋炮的逐渐成为达官贵人主要的防身武器。曾经风行百年的镖局行业,顿时成为昨日黄花,纷纷关门大吉。
16岁的高树勋刚踏入社会,就品尝到失业的痛苦。
高树勋家有兄弟姐妹七个,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高树勋有个在冯玉祥所部第十六混成旅当军医的舅舅来信说,当兵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第十六混成旅,驻扎在四川绵阳,年少的高树勋只身踏上征程,一路上历经坎坷,直到两个多月后,蓬头垢面的高树勋,才出现在舅舅面前。
也是凑巧,自恃武艺高强的冯玉祥,正当众耍大刀。
军医舅舅和冯玉祥私交不错,等老冯耍完大刀,马上引荐外甥去拜见老冯。
老冯一看这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不错,就问他会不会武术。
不知天高地厚的高树勋,也没搭话,找来一根棍子,当众耍了一套“五虎擒羊棍”。
当时高树勋的老乡王中泉,在京城九门挂棍,专收全国各地进京武师的保护费。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京城大门口比武,众目睽睽之下,一招落败就身败名裂。所以敢九门挂棍的人,都有一招制敌的绝技。
王中泉是高树勋心目中的偶像,所以他自幼苦练,为了就是将来能到京城九门挂棍,在万众瞩目中,大呼“不服来战”的绝世风采。
内行看门道,用于实战的棍术并不好看,可冯玉祥是内行,看出小高绝对是个实力派,直接把他编入第1团第一营三连任班长。
没过多久,小高又被任命为手枪连班长,实际上就是冯玉祥的贴身警卫。
冯玉祥之所以如此信任高树勋,除了他舅舅的原因外,冯玉祥出生在沧县,自诩是半个沧州人。
另外冯玉祥能迅速地崛起,还得到了另一个沧州人刘之洁的大力提拔。
刘之洁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后被派往日本士官学校读书,与蔡锷、蒋百里等人同属第三期的学员。后来的蒋瑞元蒋校长,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只不过他是第十一期的小学弟。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江苏成立军政府,刘之洁担任陆军总司令兼第五师师长、前敌总指挥。
刘之洁带兵猛攻“辫帅”张勋重兵守卫的南京城,即使身负重伤,也不肯下火线。最后张勋仓皇逃走。
南京被攻陷后,清帝宣布逊位。孙中山在南京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选民国临时大总统。
参加会议的各省代表有17人,候选人有三个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刘之洁被推选为监票人。
选举结果孙中山16票,黄兴一票。随后刘之洁被任命为江苏都督,兼江北护军使,总督苏皖赣三省军事,同时授“鼎威将军”。
其地位,只次于直隶都督冯国璋,远在云南都督蔡锷,山西都督阎锡山等人之上。
冯国璋是沧州河间县人,与刘之洁是不折不扣的老乡。
刘之洁认为,陆军军官要正规化,职业化,一定要经过专业军事院校培养。
在冯国璋和刘之洁的积极倡导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刘之洁又把大批家乡子弟送进军校读书。
袁世凯称帝以后,刘之洁说袁世凯对他有知遇之恩,起兵反袁是为不义。可袁世凯称帝是倒行逆施,帮助他就是助纣为虐。
刘之洁左右为难,最后决定辞职隐居。
刘之洁绝对是清官的楷模,他为官多年,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在南京城中租房子住。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都靠亲朋故友接济。
刘之洁虽然不做官了,可他声誉很好,无论是袁世凯、孙中山,还是后来的蒋瑞元,对刘之洁都是敬重有加。
刘之洁有很重的乡土情结,只要老家有人求到他头上,无论难易,他都会鼎力相助。
冯玉祥没有发达时,曾三次落难,都是刘之洁仗义相救,冯玉祥才化险为夷的。
也正因如此,冯玉祥对刘之洁的话言听计从。冯玉祥的西北军,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排长,都曾经过正规军事院校的培训。
而且高级军官中,以河北人居多。冯玉祥手下的重要将领,有五虎上将和13太保。五虎上将中有三个是河北人。十三太保中,河北人更是多达9个。
冯玉祥最信任的五虎将之首张之江,也是盐山人。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刚参军的高树勋,绝非是他想象中的孤立无援。
高树勋武艺高强,作战勇敢。1918年,冯玉祥在湖北武穴通电反对段祺瑞。段祺瑞在汉口摆下“鸿门宴”。邀请冯玉祥赴汉口谈判。
高树勋艺高人大胆,带领手枪班,保护冯玉祥来到汉口。
段祺瑞根本没料到冯玉祥敢来,结果白白的让冯玉祥像关云长一般,演了一出单刀赴会,吃饱喝足一抹嘴儿走了。
高树勋一举成名,可他没有上过军校。冯玉祥想提拔他,就让他在西北军开办的军官学校中去进修,学习测绘和军事操典。
毕业后高树勋被任命为机枪营排长,正式成为西北军的一名军官。
由于高树勋是冯玉祥的亲信,所以他在队伍中的职务得到快速提升。不到10年时间,高树勋就从一名排长,提拔为西北军第五军第19师师长,军长是孙连仲。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
6月,蒋军包围了位于陇海、津浦铁路三角地带的亳州。严重威胁到西北军的侧翼。
七月冯玉祥命令所部第五军,秘密向陇海线进发,以解亳州之围。
7月14日,高树勋所部19师,与驻扎在鹿邑的孙殿英所部一师会合后,向包围亳州的蒋军发起猛攻。
蒋军不敌,向南败走。高树勋顺利收复亳州。
随后冯玉祥又下令攻占徐州,高树勋的任务是占领蚌埠,切断徐州之敌的退路。
7月下旬,高树勋所部19师连续攻占蒋军盘踞的涡阳、蒙城、淮阳,正当高树勋高歌猛进之际,战局发生突变。
张学良的东北军突然南下,占领了京津地区,这等于是端了冯玉祥的老巢。
冯玉祥的西北军全线溃败,孙连仲的第五军更是陷入重围。无奈之下,孙连仲宣布阵前倒戈。
西北军第五军,被改编为蒋军第26路军。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老蒋开始肆无忌惮的对26路军进行改编。他先是向26路军中安置了大批的亲信特务。开始对营团职军官实施严格监视。
但26军不同于其他部队,包括军长孙连仲,军参谋长赵博生,三个师长,八个旅长,除了81旅旅长王恩布以外,其余的都是河北人。普通士兵比例更高。
老蒋随即又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将26路军调到宁都前线,参加对红军的第三次大“围剿”。
26路军出发之际,老蒋又以江西多山为理由,将所属26路军的第26师剥离出来,因为26师是个骑兵师,结果部队还没出发,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剩下的25、27两个师,总兵力只剩下18,000人左右。孙连仲对老蒋的做法非常不满,将部队丢给参谋长赵博生,回老家养病去了。
26路军的战士很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当地的饮食,疾病频发。由于不熟悉当地环境,出城作战也是有败无胜。所以士气十分低落。
军参谋长赵博生,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学,又都是同乡,几个人密谋发起宁都起义。
起义前夕,三个人找到高树勋,请求他来出面主持起义。
第26路军共辖两个师6个旅12个团。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三人,职务差不多,不足以约束另外几个旅长。
每个师辖三个旅共六个团,其中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