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指导一位同学上一篇童话,童话教学不同科普和说明文章,天道、人道、文道的文本分析和处理框架(阅读链接:天道、人道和文道|一个教学实践框架(主张)的形成、实践和推广)已经不适合。这里翻出旧文“阅读教学的三次功夫”供参考。
我总觉得阅读教学中需要三次功夫。
首先,是在读明白语言上下功夫。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年版,教育科学出版社,第730页)无论是“语”还是“文”,其本质都是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来表情达意。这样,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文里都既包含着语言知识和规律,又包含着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言语活动是人们对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言语作品是这个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尽管言语活动是个体的实践行为,言语作品也往往具有个人特色,但言语中运用的语言符号系统却是约定俗成,并且相对稳定的。一方面,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尽管语言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但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和地区范围,它又是相对稳定的。正是语言的约定俗成性使学习语言具有意义,也正是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学习语言成为可能。
阅读本身是与作者言语活动的作品——文本的沟通和对话,彼此沟通对话的前提就是语言。不对语言本身下功夫,对话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也就难以理解作品和作者。在读明白语言上下功夫,就是在尊重语言文字内在的约束力和规定性的基础上,去认识文本本身相对确定的东西:比如文字的常用意义和常见搭配,故事经过,事物状态,作者明白表达的观点……对于相对确定的东西就不能凭借个人意愿和爱好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否则,就可能惹出麻烦。大家想象一下,对于“你真漂亮”的赞美,不知道约定俗成的意义,我把它理解成在对自己进行侮辱,然后给说话的人一顿老拳……
阅读是这样,表达也是这样。表达时如果不能有效运用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别人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也就难以达到交往和沟通的目的。学生学习语言目的在于言语,在于运用。因此,对阅读文本的语言下功夫不是停留在认识文本确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认识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只有足够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积累,才能完成日常的语言交流。阅读教学对语言下功夫,就需要下积累的功夫。不仅要积累字、词、句等语言素材,积累语法修辞逻辑表达方法,而且要获得谋篇布局基本技巧,同时也要积累各种文体表达样式。积累需要一些背诵,但最好的方式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语言实践,是运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规律进行言语活动。
其次,是在读懂作者上下功夫。言语行为总是言语者表情达意的行为。相对平常的口头言语,作者在进行书面言语时一般有着更强的言语自觉。也就是说,作者在文本创造时总会想告诉读者一些东西,他或有一定的“情”要表述,或有一定的“意”要传达。对读者而言,阅读就是在文本语言基础上,透过作者的眼睛和心灵的“窗户”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历史,它是体会作者“情”和“意”的一个过程。缺乏读懂作者,就关闭了认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向一位禅师问禅,老禅师开始并不说禅,而是将茶水不断注入学者的茶杯里,杯子满了也不停止。问禅的学者看到茶水不断溢出杯子,忍不住大声说:“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装了。”禅师说:“你如果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装下我给你说的禅。”读懂作者首先是一种态度和努力——“把自己杯子里水先倒掉”,这种“虚心”的态度,在老夫子身上,就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然后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同情、感受和理解,进行同情性的理解、移情式的探究。作者的立场主要在作者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中,尊重作者意味尊重作者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从作者的言语方式和言语作品中体会作者,避免“得意”而“忘言”,而“忘言”的结果,又必然导致妄自揣度,得的“意”也就值得怀疑。
相对语言的确定性,作者的个性表达的言语作品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面对其不确定性,尽管我们提倡“把自己杯子里水先倒掉”的态度,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每一个人又都有自己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前见,读出的作者也未必一样。在难以确定的作者意义面前,不仅需要紧扣文本,而且需要填充作者背景、风格、性情等材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不是主导),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彼此交流和分享。同时,只要是基于作者的言语作品,而且言之有据,多样的理解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鼓励多解,引导正解,避免曲解。
一般来说,在读懂作者的道路上,必然也允许始终“未完成”。就阅读教学而言,读懂作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受限,那就是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我们提倡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出有智力挑战的阅读任务,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但同时又必须兼顾学生的现有经验和能力,防止以教师阅读替代学生阅读。当学生理解和接受确实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阅读成果。
再次,在读出自己上下功夫。伏尔泰曾经说:“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却誓死维护你说出这个意见的权利。”换一种表达,我们又可以说:“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有权利不接受你的观点。”读懂作者是尽可能认识作者的视觉参照,但是否同意和接受作者的视觉却应该由阅读者自己决定。“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是对自身阅读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阅读自由精神的一种释放,是跳出文本对作品和作者意义的审视。
要读出自己,首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比如,阅读《珍珠鸟》,学生体会了作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心情和态度后,有权批判作者笼养小鸟,欣赏小鸟的对待小鸟的方式。对《落花生》,学生理解了作者“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用意和告诫后,也有权欣赏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
读出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文本阅读中读出对自己生活的意义。阅读要进行理解和阐释,但理解别人是为了理解自己,理解过去是为了规划未来。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用文本来观照自己,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得到改善,生活不断得到改进。比如,读《桂林山水》后,桂林的山水美景可能激发学生的喜爱心情;可能诱导学生前往游览;也可能是学生从作者发现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险、秀”背后,意识到不能仅仅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言语表达美,从中获得了旅游的新经验。
从读明白语言,到读懂作者,再到读出自己,阅读中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大,阅读者的阅读自由也在不断扩大,它也是一个从接受约定俗成的东西到张扬个性,鼓励创造,改善生活的过程。约定俗成是前提和基础,改善生活是目标和理想。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在阅读教学需要三次功夫,它并非是指在阅读指导中就应该平均用力,亦步亦趋,按部就班。
写于2007年1月4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