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成都,端午节的欢庆场景被巧妙地融入了一首首竹枝词中。这些词句,如同历史的碎片,为我们拼凑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节日画卷。其中,杨燮的《锦城竹枝词》尤为引人注目:“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端午的民俗风情,也体现了从民间到文人间的文化交融。
图源网络
竹枝词,这一源自古代巴蜀的民歌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演变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诗体。正如唐代刘禹锡的妙笔,将民歌的质朴与文人的雅致完美结合,使竹枝词得以在大雅之堂上绽放光彩。
时光荏苒,两百多年过去了,文言文早已被白话文所取代。然而,这些竹枝词却无需翻译,依然能够生动地展现出端午节的习俗和风情。这或许正是竹枝词作为民间语文的独特魅力所在。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为蛟龙所困。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投粽子于水中,划龙舟驱散蛟龙。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也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在端午这一天,成都的锦水边也热闹非凡。一首《江楼竹枝词》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绿波如镜欲浮天, 端午人游锦水边。 画桨红桡齐拍水, 万头争看划龙船。”而《成都月市竹枝词》则更添了几分浪漫与柔情:“端午会过夺龙标,心字香儿约半烧,一步朝天须一拜,恨郎腰瘦太苗条。”锦水依旧东流,见证了成都端午节的传承与变迁。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锦水边感受到那份古老而炽热的节日氛围,仿佛能听到龙舟竞渡的鼓声、看到儿童嬉戏的身影,闻到艾叶菖蒲的清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