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纪实及作品欣赏

0
分享至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5月24日,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在遵义拉开帷幕,活动旨在通过写生创作的方式,深入描绘祖国山河的新貌,歌颂长征胜利伟大壮举。

写生活动新闻视频


写生团在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纪念碑前合影


写生团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写生团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

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方向、谌宏微、王跃奎、陈风新、许俊、李晓军、顾平、刘罡、梁明、郭子良、张桐瑀、党震、马畅、常欣、任赛、张兰石、陈散吟等画家和贵州省画院以及遵义市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在遵义会议会址、红军长征纪念馆、娄山关战役遗址、余庆县回龙场红军强渡乌江战斗遗址、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等地开展了写生活动。

据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介绍,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于2023年底申报了“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此次红色写生之旅邀请了贵州画院共同实施,写生沿线遵义市、余庆县、习水县、赤水县的宣传部、文联、美术家协会也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该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说道:“相信此次写生活动,会将贵州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年底我们将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此次重走长征路写生创作展览。”



写生团在乌江战斗遗址前缅怀先烈

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潘闻丞表示,这次活动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描绘贵州美景、讲述贵州故事的机会,而且成为贵州画家拓宽视野、提升创作能力、明确艺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







写生现场

写生感言及作品欣赏

方向

长征主题创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术创作重要的篇章,其中不少作品成为美术史中的经典之作。这一主题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而且是对长征精神的解读和表达。在“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中,画家们在关注描绘时代家园的同时不忘赓续传统文脉,带着思考去写生、写心,构建起具有当代意识的写生观和山水精神。同时,举办这次活动促进中国国家画院与各地美术界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共同谱写新时代的美丽篇章,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红一军团红二师驻扎旧址—一丙安古镇


一渡赤水红色古镇一一土城

谌宏微

这次到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和四渡赤水的红色传奇地写生,感受到红军当年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长征路上的建设成就和沧桑巨变,以及黔北的美丽山川。在这个过程中,我用画笔写生记录下所见所思,和画家们一起缅怀先烈、不忘初心,同时切磋艺术、学习交流,收获颇丰。我们做到了传播长征精神,传播优秀文化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崇高的生命理想情怀。一路上我收集了很多素材,返程后马上投入主题创作,认真交上有质量的答卷。


一渡赤水地土城老街


丙安古桥

王跃奎

经遵义、娄山关、乌江等红军长征遗址后,写生团遂至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土城古镇皆入画。榕树、石桥、木墙、瓦房,桥下细流浅吟低唱,老街青石横铺竖压,古镇外丹霞鲜艳,赤水于崇山翠岭间飞奔而过。古镇蜿蜒,依河而建,雄踞乌蒙,静卧千载,任日新月异,斗转星移。时尽五月,万木葱茏,暑气袭人,众皆不畏蚊虫暑热,泼墨挥毫。予以绿色谱写当年红军征程,歌浩然之气,以颂红军精神,并撰诗以纪:

娄山雄峙上云霄,

放竹如龙志气豪。

烽火连天征战急,

阵旗倒海杀声高。

雄关漫漫心无惧,

百转千回志未摇。

血染丹山拼劲敌,

至今犹唱红军谣。


红军曾经过土城


遵义会议旧址写生

陈风新

在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的组织和邀请下,全国各地众多书画家聚集历史名城遵义,参加“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书画家们以笔会友,通过写生采风、书画笔会、座谈讨论等,共同描绘长征路上的红色印记;用丰富的绘画技法和独特的色彩表达对遵义之情,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和艰辛,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根据地。


远眺 丙安古镇


雨中丙安古镇 的桥

许俊

这次参加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一路走来,尽览河山新貌,感受革命历史。外出写生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路途奔波、烈日暴晒、雨水淋漓、酷热难耐、蚊虫袭扰等都是难忘的记忆。其中的付出与收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很享受写生过程带来的心灵愉悦。希望通过不断地到生活中去感悟、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我的思想和艺术能不停歇地往前走。能用手中的画笔记述革命业绩、描绘壮丽河山,在感悟历史、亲近自然中陶冶性灵,对于我来说已不只有愉悦,应该还有一份责任,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贵州乌江渡口红渡村写生


贵州赤水河边土城写生

李晓军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节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这次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来到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慨良多,深受教育。回望中国革命的历程,崇高的信仰和铁的纪律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艰苦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步一步走向了胜利的历程告诉我们,在和平时代,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律。在专业工作中,勇攀高峰,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娄山关遗址写生


贵州习水土城古镇

顾平

五月随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写生,重走红军长征路。先去遵义会议纪念馆,英雄群雕巍巍然,古铜深褐,沧桑岁月,无不印刻战争之艰辛。遵义会议确定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队伍正确前进,四渡赤水,勇夺大渡河,一场场战斗,使红军冲破重围。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令人敬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烈们,我们永远铭记。再访英雄路,山水依旧,换了人间。红军战斗之地,红军休息之处我们一一参观;乌江船行,体验乌江水之湍急;行走铁索桥,更是一番别样体验。沿途山水写生也是对红军行军路线的重现,遵义山水之美,美不胜收。重走红军路,体验峥嵘岁月。丹青图绘,永远缅怀革命先烈。


乌江写生


丙安古镇雨记

刘罡

这次写生活动我画了十几幅速写,触景生情,被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突破乌江天险、攻克娄山关、激战青杠坡、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英勇革命精神所感动,深深体会到重走长征路采风活动是见证历史之旅、寻根铸魂之旅、扎根生活之旅。贵州铜仁的百姓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在今后的主题创作中,我找到了用山水画表现长征精神的情感所在和力量源泉。所有的收获将表现于作品,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献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遵义土城 古镇


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写生

梁明

五天的行程,我们途经遵义、娄山关、乌江、土城、赤水丙安古镇等地。赤水丙安古镇曾经是红一军团夺取赤水县城的指挥中心。我深深被长征精神所感动,不禁提笔创作了“赤水丙安古镇”主题作品。写生时我重点挖掘和提炼古镇民居建筑、渡口河流、山峰等地域特色,并通过整合个人的艺术语言,来突出古镇人文景观。在表现技巧上,一方面我采用虚实结合等当代写意绘画方式来处理细节与远景,有效经营空间,将景象结构、笔墨造型进行一个主观的整合,在意象表达中找到一个舒适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在画面构成与色彩运用中,我以迂回转折、相互辉映形成组合排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者能产生共鸣。希望自己能通过作品来诠释这份情感,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赤水 丙安古镇写生


赤水 丙安古镇写生

郭子良

在贵州遵义赤水河一带重走长征路,重温了先辈与烈士当年的艰巨行程,我深感震撼、深受教育。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在历史的书册中了解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河等事迹。这次置身赤水河现场,我们听当地专家讲述红军四渡赤水河的种种艰辛,正是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最终用智慧与谋略成功横渡赤水河,才有后面过雪山草地的英勇业绩,也为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每到一地,听红军种种艰险与胜利的故事,真是心潮澎湃。这些体验和采风学习的辛劳过程,无疑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雨中赤水 丙安古镇


雨中赤水 丙安古 镇

张桐瑀

通过此次写生,我对当年红军万里长征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深切体会到先烈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画家,通过重走长征路的写生经历,我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学习英烈们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勇气。二是如何用长征精神鼓舞自己去探索新时代中国画发展新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为新时代、新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作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余庆乌江渡口写生


古城写生

党震

在写生中,长征精神始终鼓舞着我。娄山关巍峨的山势和葱郁的山林,乌江渡口险峻的滩涂与翻涌的江流,赤水河蜿蜒曲折的湾道和奔流不息的河水……安静地观看着眼前的风景,恍惚之中我又看到红军战士奔跑的身姿穿梭于林间,又听到竹海深处传来呐喊冲锋的号角。革命者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转换成纸上的笔触与色彩。长征精神的力量永昭后世,化身为连绵不断的青山与满天飞动的云霞。


赤水云霞


娄山关写生

马畅

这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来到贵州,是对画家们来说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观摩画家们现场的写生创作,与他们深入交流,让我们看到当下山水画创作的多种思辨方法和新的可能性,进而认识到“泥古不化”和“抱残守缺”式的“夜郎自大”之路是走不通的,更重要的是须突破当下中国画创作中的诸多理论陷阱。只有在深耕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在绘画实践中印证传统和丰富传统,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拓宽艺术视野,逐步探寻到提升我们创作水平的方法和路径,才能推进贵州中国画新气象的形成。我们更希望今后能与中国国家画院和全国的优秀艺术家们建立一种长期的联系,并得到大家的广泛支持和帮助,进而促进贵州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余 庆写生


习水写生

常欣

甲辰孟夏,余随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十余人,重走长征路,经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乌江镇、土城、丙安等地写生数日,感慨颇深。

沿途目之所及,皆峻岭崇山延绵不绝,赤色江水浊浪滔天,浪花飞逝,云腾雾漫,叹人之微茫。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昔日长征,在此磨砺精神利剑,披荆斩棘,扭转乾坤,走向胜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吾辈更当铭记。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讲好红色故事。此行绘小尺幅写生手稿十余件,整理经营,取意成画矣。


遵义习水土城写生


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写生

任赛

此次采风写生之旅,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心灵洗礼。遵义会议散发出的光辉,更是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面对当时非常严峻的“围剿”,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历史关头召开,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徜徉在乌江之畔,行走在赤水之间,翠峰如簇,美不胜收。青山依旧,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此次重走长征路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段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赤水 丙安古镇


余庆写生

张兰石

丙安古镇位于赤水市中南部,东与葫市镇接壤,南与两河口乡相连,西与复兴镇共界,北与旺隆镇相邻。赤水河依畔而下,习赤公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是赤水连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现如今,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已成为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如今,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走长征路,青年再出发”呼唤着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传承和弘扬那份永不褪色的长征精神。当我们的脚步踏上那片曾经洒满鲜血的土地时,我们仿佛能听到先烈们的呼唤,感受到他们那份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那一刻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是多么的神圣而光荣。


赤水 丙安古镇


赤水 丙安古镇

陈散吟

此次“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写生创作”活动既是一次对历史的缅怀,也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在贵州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我们不仅可以铭记那段峥嵘岁月,更可以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写生的过程中,用手中的画笔对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进行描绘,描绘出新时代的壮丽图景。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弘扬长征精神,歌颂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土城写 生


赤水 丙安古镇

王琪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中国国家画院“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写生团抵达红色遵义,我随大部队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强渡乌江渡口遗址、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等革命圣地。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将这些红色遗迹呈现在画面当中。这么多天的学习不仅让我对写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让我在对画面结构及节奏的运用上有了深刻的认识,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笔墨语言的表达上,让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同时艺术家们的到来也给贵州山水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娄山关写生


雨中赤水 丙安古镇

编辑 | 黄家馨

摄影 | 黄家馨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25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4127文章数 42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