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水墨黄山 梦幻之旅

0
分享至

文/王雪铭 吕雪萱


黄山日出


黄山八卦村呈坎景区


黄山猴坑村


宏村

黄山横跨黄山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四县区之间,南北长约四十公里、东西宽约三十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45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黄山原称黟山,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而改名。黄山风景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与长江、长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茅篷——曾经的黄山第一站

茅篷,这个地名对于现在的黄山人来说已经非常生疏,对于广大游客来说更是一无所知,就是上网查找也只能找到只字片语,叫人摸不着边际。其实,茅篷原本是一座庙宇,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时间长了竟成了地名,如同现在的玉屏楼、云谷寺。当时游人到黄山,多以到达茅篷为标志。民国中期修建的汤口到现在温泉区域的公路,就称之为“汤茅公路”。后来这个地名又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慢慢淡出,最后被“温泉”所取代。

从汤口到黄山的游人到达汤泉附近,就算已经进入景观较为集中的区域。在此向四周望去,高峰耸立,山峦叠翠,古木参天,一派雄伟壮丽气象,视觉冲击力陡增,与山外不可同日而语。一千多年来,古人在这一带建设了汤院、祥符寺、莲花庵、轩辕宫,修建了小补桥、汤泉池,虽然庙宇不存,但留下历史遗迹甚多。在此逗留一天根本看不完,最好是多花点时间,在观赏风景的同时,顺带泡泡温泉,沐浴解乏。

这一区域地势较为开阔,多条溪流汇集于此。过去的道路多数都是沿着溪流走的,这里也就成了几条游道的交汇点。从该处出发,可以到慈光寺经半山寺到文殊院,可以到横坑庵经汤岭关到吊桥庵至焦村,也可以登桃花峰观水帘洞、餐霞洞。

茅篷的历史久远,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人在人字瀑上修建了罗汉级。人字瀑古名飞雨泉,在紫石、朱砂两峰之间流出,最佳观赏地点在温泉区的“观瀑楼”;在紫云峰与朱砂峰之间,清泉分左右两边沿壁下泻,形成“人”字形流下,故称为人字瀑。近观人字瀑,只见瀑布以万钧之力,轰然而坠落,撞击着瀑槽中嶙峋不平的岩石,又被乱石起,喷射高空,散成无数道水帘,纷纷扬扬,四处飘洒下来,搅得满山飞雨,一片烟雾,故古人将人字瀑又称为飞雨泉。

一路走到这里,不算累。这里就像个中转站,从这里可以去慈光寺,还可以翻越眉毛峰经梅屋到达云谷寺。因此,很多游人从汤口上山或下山都在此歇脚、中转。

由于黄山范围大,很多游人先期到达此地住下后希望阅读山情地形、民俗物产、历史风貌等方面志书典籍。在清朝时期,茅篷有个紫云庵,这里的出家人乐意满足游人需求,承担为游客咨询当导游的职能,很多游人在此吃住。这样,茅篷游客越来越多,长此以往,茅篷的驿站或招待所的功能就越来越明显,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黄山第一站。

由于黄山叫茅篷的地方有好多处,很多人干脆称这里为“黄山第一茅篷”。1955年,紫云庵的存在完全走到尽头,作为寺庙已经没有僧人和香火;作为驿站更失去功能,这里成为现在的温泉区。

不过,紫云庵两百年来的兴衰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留下诸多匾额和楹联,这些匾额和楹联包含着对紫云庵地理位置的描述,也包含着文人雅士对禅意的理解,人物思想、情景动静,尽在其中。

游茅篷的人不多,一些人是冲着黄山“五绝”之一的温泉而来。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虽然是黄山温泉区,但左侧还有桃花峰。温泉区古称“桃源仙境”,人称“十里桃花峰”,每年3~4月,桃花从峰麓层层开至峰顶,如同锦霞,分外艳丽。花谢之时,落红满溪,故桃花溪又名曰“桃花汤”。

温泉区位于海拔600—700米的群峰峡谷之间,过去是游人徒步从南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个景区。当时,人们上山前,总是先在这里游览一番,养精蓄锐;下山后,在这里洗泡温泉。但近年来,随着多条上山索道相继开通运营,已很少有人在温泉区逗留了。


黄山茅棚温泉区


黄山迎客松


黄山风光


水墨黄山

五绝五胜——自然之美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于世。第一绝是奇松——黄山松。黄山松是黄山“五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而且有较强的趋光向阳性,生命力非常旺盛。黄山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棵,而且每棵都独具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迎客松。迎客松居黄山奇松之首,寿逾千年,姿态苍劲,两大侧枝横空斜出,好像伸开两臂,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向五湖四海的宾朋致意,它早已成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

第二绝是怪石。黄山怪石,以奇取胜,有名可数的达200多处,形态各异,妙不可言,不少怪石广为人知,如飞来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仙人晒靴、童子拜观音、松鼠跳天都等等,黄山被誉为“天然巧石博物馆”。

第三绝是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雨过初晴,云雾弥漫山谷,形成云海,瞬息万变,气象万千,与黄山的奇松、峰林、巧石共同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卷。因此,黄山又有“黄海”的别称,清代康熙皇帝就曾为黄山题写过“黄海仙都”的匾额。

第四绝是温泉。黄山温泉,品位超群,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可饮可浴,而且有保健作用。提到温泉,不得不说说黄山的飞瀑流泉。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黄山沟壑纵横,水景众多,以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最为壮观。飞瀑流泉产生的负氧离子,密度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有的景点高达5万个到7万个。因此,黄山又被誉为“天然氧吧”。

第五绝是冬雪。黄山四季皆胜景,唯有腊冬景更佳。每到严冬,五百里黄山到处银装素裹,冰雕玉砌,置身其间,仿佛进入了扑朔迷离的童话世界。

黄山,是文化之山。黄山文化资源可以用“五胜”概括,也就是历史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这五种文化形态。

从古代遗存来看,黄山有着大量的文化遗存,如古蹬道、古楹联、古桥、古亭、古寺、古塔等等,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摩崖石刻,黄山历代摩崖石刻,现存的有300多处。

从书画艺术来看,黄山孕育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画派——“黄山画派”。明末清初,石涛、梅清、渐江等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风格的画家,以黄山为师,从黄山山水中不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在画坛独树一帜,长盛不衰,影响深远。其后的近代、现代画家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等一批大家均继承了黄山画派的风格,推出一批批力作。其中刘海粟十上黄山,黄宾虹九上黄山,张大千刻制了一枚“三到黄山绝顶人”的印章,均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文学流传来看,古往今来,咏赞黄山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从盛唐到晚清的1000多年间,有文字记载的赞颂黄山的诗词就有2万多首。大诗人李白游历黄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历史传说来看,黄山就是因传说而得名。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色泽青黑,遥望犹如苍黛而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黄山采药炼丹,在黄山温泉沐浴七七四十九天后返老还童,羽化升天。唐玄宗信奉道教,听说了这个故事后,特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敕改黟山为黄山”。所以,黄山意为黄帝之山、不是黄颜色的山。另外,黄山还有其他许多传说故事,如龙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等等。

从名人游历来看,但凡名山大川,都会留下许多名人的足迹,黄山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能把名人直接归类为文化,但他们来到黄山,会有许多故事留下,也会有许多作品留下,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就会成为千古佳话,就丰富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及近现代众多名人等,他们都曾登临黄山,为黄山增色。


水墨黄山




(组图)黄山雪景

水墨黄山 仙境北海

北海景区是黄山景区的腹地,在光明顶与始信峰、狮子峰、白鹅峰之间,东连云谷景区,南接玉屏景区,北近松谷景区。是一片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山开阔地带,汇集了峰、石、矼、坞、台和松、云奇景,以伟、奇、险、幻为特色。

被誉为黄山风景窗的北海景区,景点星罗棋布,非常之多。有人统计过,其中可达景点有二十多处,可观景点(即可望不可即)有七十多处。汇总起来,主要的景观有猴子观海、梦笔生花、始信峰、清凉台、古松区、狮子林、排云亭、飞来石、仙人进宝、石笋矼、上升峰等。

越往上,山峰景观越清晰,也越完整,仿佛画里一样。各种形状各异的山峰深壑竞相跃出,峰顶多姿多彩,奇峰、怪石、青松,还有那些缠绵缭绕半透明的云雾,光影中隐约可见的那些数不清的起伏蜿蜒的峰体。

山上的天气瞬息万变,上午晴空万里,下午云层堆栈起来,连夕阳都被遮掩。黄山光明顶就有气象台,对于日出、云海、下雨的概率都可以精确预估,因此在享受难得的阳光后,导游立马警告明天要备妥雨具,而且日出概率不到40%。

幸运的是,蒙蒙细雨让我们见识到黄山四绝之首──云海,心情顿时轻松又惬意。

雨丝倾斜,山色黛青,苍松遒劲,山峰之间、松石之上,或浓或淡,浓若飞瀑倾泻,淡如轻纱曼舞。

云海中的景物若隐若现,似真似幻,模模糊糊,虚虚实实,令观者捉摸不定,产生幽邃、神秘、玄妙之感,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成就了独具韵致的烟雨苍茫景象。如诗如画,使人不禁陶醉其中。

雨后初霁,山峦云海相融,奇峰劲松隐现,每当云海涌来时,整个景区如同汪洋大海,被浓雾笼罩的山峰显露出来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赞叹不已。此时,整个北海就是一幅幅仙境般的水墨画,在黄山之巅反复上演。

千峰竞秀 西海奇幻

黄山一直有“前山雄伟,后山秀丽,西海奇幻”的说法,西海大峡谷位于黄山风景区的西部,壁立千仞,巧石林立,又被称为“梦幻景区”。

黄山西海大峡谷是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地貌景观是由汤岭关断层北西段和西海——北海断层切割主体期和补充期花岗岩形成。站在排云亭,极目远眺,群峰竞秀,峡谷风景尽收眼底。向下俯视,谷深涧幽,栈道险绝,令人心生敬畏。

从排云亭一路直下至谷底的缆车站,全长约四公里多为陡降坡,整个景区开发耗费十余年,可见其艰辛。所有阶梯都是凿壁开挖而成,甚至有些路段根本就可称为空中步道。

沿着峡谷栈道一路向下,可细细观赏松树之苍劲,或盘根于峭壁之间,或舒展向云雾之中,千姿百态、坚韧挺拔。在西海大峡谷有两棵富有特色的松树,分别是如意松和横空出世松。

在西海大峡谷佛手石旁,有一棵形似如意的松树,又因其生长在佛手石旁,取名为如意松。横空出世松,又称斜松,位于峡谷入口处,盘根于悬崖之上,以倾斜的姿态笔直地向空中舒展,有横空出世之感,故得此名。

峡谷多巧石,移步换景,妙趣横生。它们似蛇、似龟、似猴,有的松鼠之灵动,有的如雄鹰之迅猛,更有千奇百态者不计其数,让人思绪飘扬、身临其境。

走入峡谷的北入口,在排云亭左前侧处可以看到仙人晒靴巧石,犹如一只石靴倒扣在小峰台上,故得此名。

继续前行,就可以远眺飞来石。飞来石立于一块平坦岩石之上,为自然风化形成,又像是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

“千峰划然开,紫翠呈万状”。西海大峡谷山峰多奇险,谷中山峰,如刀劈斧砍,有的一柱擎天,有的高低错落,有的绵延不绝,蔚为壮观。


黄山猴子观海


雪后黄山


黄山云海日出


黄山日出


黄山风光

日出光明顶 神秘莲花峰

光明顶海拔1841米,是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和莲花峰一起被誉为黄山三大主峰。光明顶因其宏伟壮观的景观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而闻名于世,它也是黄山颇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

抵达光明顶才四点半,还来得及占个好位子等候五点八分的日出。时间越近人潮也变多,大伙盯着海面上从一个亮点到四五个亮点连成一线……

远处的山影慢慢显现,向东临谷,海一般辽远宽阔的山谷中千峰如浪千层,叠叠围拥脚下。没想到观日出的人会如此之多,正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临崖处,但凡朝东开阔之处无不人头攒动,别说拍照片,就是找个透空处看一看地平线都难。我执着地往更险的崖石边寻去,左边被几株怪松遮挡着视野的一处陡崖人少一些,但见崖顶下一米多处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平台突出于峭壁,背好摄影器材,小心翼翼地攀崖梭下平台,依了一株矮小的罗汉松坐下,开阔的东方到底呈现在了长焦取景框内,虽说左边还有几许遮挡,但日出之景也算得尽显眼底了。

脚下,白光光的,清朗的天光下,一朵朵云雾挤挤挨挨,连绵群峰在这起伏无定的云海中沉浮,无云的高天上则透照着幽幽的蓝,天边由白转红,天际现出一抹橙红的朝霞,云雾翻滚的,遥远的山峰顶上跳出了一点血红,在淡淡的云团裹挟下,犹如上帝小心地托出一个新生的婴儿,“太阳出来了!”合着满山的欢呼,朝阳一点一点升腾起来,心儿突突地撞击胸膛,热乎乎的血液搏动中,整个人像要随了红日,在彩云中冉冉而起。再看脚下,山崖、怪松,甚至飘拂的云雾,无一不镶嵌上黄澄澄的金边,暖洋洋地灿烂着。一种燕子样的鸟类,似乎知道浩瀚宇宙最富有生机的时刻什么时候到来,先前悄无声息,几乎是秒表般掐着时间,就在日出的那一刻群起奋飞,合成团,裹成片,回转出各种美妙的螺旋,穿行在云海与朝阳最耀眼的万丈光芒之中。

看完日出,我们带着满足的成就感,愉快前往莲花峰。

在群山之巅,莲花峰是最神秘的一座山峰。莲花峰,位于黄山主峰之一的光明顶上,其独特的花瓣状岩石形状使其得名。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莲花峰并非常年开放,而是每四年才对游客敞开山门。这种罕见的开放频率引发了人们的猜测和好奇心,也使莲花峰成为黄山最神秘的景点。

这种四年一开的开放模式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考量。黄山地质复杂,生态脆弱,为了防止过度开发对山脉造成的破坏,莲花峰的开放被设定在四年一度。

这种独特的保护策略确保了莲花峰区域的生态平衡,使得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这片自然宝地。

四年一开放的背后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黄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胜地,而莲花峰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峰”。为了传承古老的文化传统,将黄山的神秘之美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莲花峰的开放时间得以被固定在四年一度。这也使得莲花峰的开放成为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吸引着无数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杂志社
4690文章数 27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