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结缘武康路快两年了。记不得是哪天午后,我在茱丽叶阳台上放了几支向日葵,那时的心情明朗得一如那天的阳光,后来它也渐渐地点缀了更多人的明朗心田,于是也成了武康路风景的一叶。
我不是上海人,但我热爱上海这片土地,热爱浓缩在徐汇这片梧桐遮日的街道之后的海上文明。
能谈得上文明的,都是历史的沉淀,经历岁月的洗礼。从那些逝去的往事里所凝汇成的那些精神,呈现在后来人们的言行生活中。
如今的上海最显著的气质,一是海纳百川的包容,进而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二是人文情愫的积蕴,催生出艺术风情、创新时尚,以及浪漫和思想。
而这些精神和气质的书写,从百年前的那些往事开始。我们就以武康路的某一栋房子为例,说说那一个家族的几代主人吧。
武康路是没有1号的,而往南到头那栋已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的武康大楼,它挂的竟也是淮海路的门牌,没想到吧。这条不过一公里多点长的马路仿佛在说,自己就是个历史的过客,不求头尾,正如《道德经》里说的“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凡事不必出头,虚名让也无妨,不露锋芒,不争不抢,大道无为。
所以武康路2号就被大家当成了这条路的起点。它的第一代主人,是清末民国的商业奇才莫觞清。
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是法租界第三次西扩后的建筑,1926年莫觞清从洋人手里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其时,年过半百的他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丝业大王”。
家境优渥的莫觞清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00年,29岁的他进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态度勤勉肯出力,办事精干,还懂英语,因此深得经理赏识。
两年后他被委派到上海,深知这是个难得的机遇,必须得抓住,眼界视野打开,管理思维提升,让他犹如蛟龙入海,尽情发挥他的所有才能,很快就与人合资有了自己的丝厂和品牌。
十余年之后他还兼任了洋行的买办,一举成为上海滩缫丝业最大的资本家之一。刚过四十的莫觞清就跻身富豪巨商行列,坐拥十多家丝厂。
1917年,他脑中萦绕的一个想法,大胆跨界,开设了美亚织绸厂。商业贸易中,成品的利润比原材料或者粗加工品的交易要高出太多。只是机遇和利润永远对应着风险,从丝厂到丝绸厂,虽然一字之差,但是资本投入、技术和管理差异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而现实也的确很骨感,由于人员矛盾、技术不足等等原因,丝绸厂才运营两年就歇业了。顺风顺水的莫觞清面临了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打击,但他没有被击倒,卧薪尝胆一整年,远赴美国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引入先进机器。
开放的格局和吸纳式的学习,加上多年积累的本土经营的经验,成就了他新的思维格局,也成就了他新的事业。
1921年,他大胆任命了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非丝绸专业女婿蔡声白担任美亚的总经理。这个“举贤不避亲”的用人,不但成全了蔡声白作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高徒做出的商业奇迹,也让他成为了武康路2号第二代传奇主人。
蔡声白,用现在的眼光看,妥妥的一枚精英男,考入清华后又到美国留学,1919年学成归国,先按自己的专业矿冶工程而直奔江西开采煤矿,但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首次创业就迎来了失败的遭遇。
他默默地等待机会,直到1921年4月,他被独具慧眼的莫觞清委以重任,还将女儿莫怀珠嫁了他。一个新公司交给一个没有专业背景、且刚刚专业失败的年轻总经理,在外人疑惑和不看好的眼光中,双向奔赴的他们没有辜负彼此。
蔡声白首先抓生产和管理,采用了双管齐下、两路并进的方针,又将美亚改成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模式,由厂方和全体员工各出资一半,共同参与管理。甚至还不折不饶聘请了巴黎饭店的6名舞女进行表演作为创新营销手段,让美亚的产品更广为人知。
很快,丝绸厂完成了快速扩张,他还邀请了胡蝶、阮玲玉、陈燕燕等明星助阵,一时间“印度绸”“乔其纱”“派力司”等品牌供不应求。
1934年,美亚产值达到了创纪录的800万元,其中一半销往国外。蔡声白在十几年的美亚成功路上,表现出独到的观察力和重建规则的魄力,直到今天还是商学院教材级别。
但是,1932年的“一二八”和1937年的“八一三”两次事变,全国工商业遭到重创,美亚也难逃厄运,从此再不复上升势头,这也成了蔡声白心头永远的痛。
之后此地几经易主,建国后住过当时的市委书记兼华东局书记柯庆施,八十年代又作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使用。直到2006年,又悄然地物归原主,低调入住的新主人竟是蔡声白的外孙女、香港溢达集团掌门人杨敏德,这无疑是一桩美事。
她作为哈佛硕士却坚持回新疆种棉花,还被人称为“棉花公主”。如今她回到这里,谋划重振家族雄风,对这栋建筑六十几年里发生的变革一一作了整修复建,已经恢复了原先的模样。一点一滴,都向着历史的原来模样靠拢,但却又融合进了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
只以此一幢楼的往事,仿佛已然展开了百年的画卷。这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上海作为全国工商业都市和贸易金融中心的演进。上海与国际的接轨是最丝滑的,无论是文化、思想和管理,也包括国人普遍认为的上海人特别注重的理性、分寸感和契约精神,这个基因也是经历了百年的积淀,海上文明的底层有着浓重的商业文明色彩。
再说些和文化思想、艺术和浪漫关联的往事。
武康路113号,巴金从1955年开始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完成了被海内外文学家和思想界称为“说真话的大书”的《随想录》。
完成《家》《春》《秋》三部曲的巴金早已声名成就,却真实地面对着自己内心的冲突,勇敢而真诚地对自己进行着无情地拷问,在自我忏悔中痛定思痛,履行了一位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让自己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而这里也成为了当代无数文学青年的朝圣之地。
武康路100弄,居住过商业巨擎,也居住过王元化先生。王元化在与李慎之分享“南王北李”荣誉的同时,又与钱锺书“南王北钱”一时瑜亮,不愧是上海学术、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与陈寅恪先生一样,元化先生对中国古典学术有很深的造诣,义理、考据、词章皆有所通,同时对西方学问也下过苦功。黑格尔、莎士比亚、俄国十九世纪文学,都是他精通的领域。
王元化先生对研究中国古典的学生,时时叮嘱他们英语一定要学好,多读西方的经典;而对他欣赏的从事西学的有为学者,又常常感叹:他要是能懂一点中国的历史与思想,就不得了!像他这样从民国过来的一代学者,绝无中学、西学的门户之见,他们的视野是超越中西、打通古今。
还有武康路115号的密丹公寓,那是曾经著名演员孙道临的住所。孙道临系出名门,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是“震旦三文”之一的孙文耀,母亲范念华也是同样嘉善的名门望族。从小家里对孙道临的教育就是,要自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事。
1938年,孙道临考入燕京大学,念哲学,沉浸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马可·奥勒留的世界。即使在藏龙卧虎的燕京,孙道临也是引人注目的才子——他的同学吴兴华称赞他是“天才的诗人”。在校期间,他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出演过《雷雨》《生死恋》等话剧。
同时,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曾经多次被捕,最后被迫辗转南下上海。在上海,他集电影演员、电影导演、配音演员和朗诵艺术家、文学翻译和散文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成为了当时的顶流,被誉为“上海男神”。
他与王文娟谈恋爱的时候,孙道临住在武康路上的密丹公寓,王文娟住在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两人沿着武康路送来送去,好似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相送”。这样的浪漫更符合国人的表达方式,含情脉脉,互诉衷肠,于平淡细微处见内心的浓烈与真挚。
从我在武康路居住开始,就产生了一种精神向往,是那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多么崇高而自由的人生境界,是那种“小大之间,何妨南北”,让我惊艳哇噻的人生境界以及与之相配置的生活场景。
武康路就是一个海上文明的缩影,也是一段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而在今天,它又在引领着理想情怀和贵雅生活方式的一场复兴。
No.5815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廖璐璐
作者简介:科技金融投资人,柒色璐艺术文化创始人,IP“武康路月半”。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图片 视觉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