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唐中兴第一名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郭子仪,其实要论战功,李光弼要远在郭子仪之上。
邺城之战失利后,郭子仪被罢免了所有军职,平定安史之乱的下半场他都没有参与,而李光弼则是主角。
比较遗憾的是,李光弼也没有享受到终场获胜的鲜花与掌声,因为收官战的主角是仆固怀恩,而不是李光弼。此时他已经不是朔方节度使了,而是改任河南副元帅,出镇临淮,远离了主战场。
大唐军界最锋利的两把尖刀,郭子仪半路退场,李光弼也没能坚持到底,朝廷真的是“人才挤挤”了?
当然不是,要不然郭老年过八旬,怎么还征战在沙场?
不过,对这两位扛把子,朝廷的态度不一样,郭子仪一直受到压制,被迫半途退场不奇怪。李光弼则被寄予了厚望,他怎么也隐退了?
李光弼的退出实在是迫不得已。
发生什么事了呢?原来,李光弼控制不了部下了,再不将他调离,估计他很可能成为第二个李国贞,被部下做掉。
李光弼向来以治军严厉著称,怎么会连自己的部下都约束不了?我们先从河阳之战说起。
☞河阳之战,李光弼的首要敌人是部下
郭子仪被罢职后,李光弼接任了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军节度使,成了实际上的平叛总指挥。
由于邺城之战的失利,史思明又重新占领了河北,并且亲率大军直奔河南。唐军被迫从攻势转为守势,黄河两岸又成了前线。
毫无疑问,东都洛阳一定是叛军的目标。为了保住洛阳,李光弼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他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北面的黄河要塞。
不料史思明很狡猾,他暗渡陈仓,将主攻方向放在了滑州和汴州。在史思明的猛攻下,汴滑节度使许叔冀很快就投降了。
这两州的失守带来严重的恶果,叛军兵分两路,一路南下锋指临淮,一路西进兵临洛阳。
万般无奈之下,李光弼兵行险着,他下令弃守洛阳,给史思明留了一座空城。同时,唐军北渡黄河,以河阳三城为中心,固守怀州。
李光弼的意图很明显,洛阳守不住了,但也不能将河南之地拱手相送,必须在被占领地楔入一根钉子,一是为反攻留一块根据地,二是牵制住敌方兵力,不让他们西进威胁长安。
河阳就是这根钉子,用李光弼的话来讲,它“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
于是河阳之战爆发。
这场战斗虽然赢了,但赢得极其艰苦,李光弼不光要面对叛军的正面进攻,还要防止部下的阳奉阴违、消极怠工,甚至背后捅刀。
这不是开玩笑,迹象早在李光弼刚刚上任之初就显现出来了。
第一个“磨刀客”叫张用济,这家伙不满李光弼的严苛,在军中搞串联:“李光弼老是夜间突袭造访,咱朔方军是叛军吗?要不咱派精锐突袭洛阳,做了丫的。”
张用济的倡议居然得到了很多将士的响应,他们“皆被甲上马,衔枚以待”。
幸好这事被节度副使仆固怀恩知道了,他赶紧阻止:“咱这么做不就是谋反吗?朝廷一定会认为郭老是幕后指使,这不坑了他老人家嘛。”
仆固怀恩的及时劝阻,避免了一场内讧。但这事还是被李光弼知道了,他借口张用济移防河阳行动迟缓,下令斩杀了张用济。
张用济刚刚人头落地,仆固怀恩就到了,随行带来500名胡骑,一副气势汹汹,兴师问罪的样子。
李光弼大惊失色,这要是火并起来自己又成第二个李国贞了。
好在仆固怀恩并不想把事情闹到,而是仅仅想给李光弼一个下马威,他故作姿态训斥胡骑将领说:“不是不让你们跟着我嘛,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
李光弼是聪明人,听懂了,他故作轻松地说:“啊呀,将士们不都得跟着领导嘛,何罪之有,来,一起喝酒吃肉。”
如果不是仆固怀恩居中协调,李光弼能不能活着走出军营都困难,可见这场河阳之战有多艰辛。
李光弼展现出超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他用“三刀”震住了全军。
第一招,拿自己开刀。他从靴子里拔出一柄利刃:此战如果我有半步退却,你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这把刀杀了我。
第二招,拿亲信开刀。他责令心腹爱将郝廷玉打头阵,如若败退就当场斩杀。战斗中郝廷玉冒着箭雨艰难前行,结果马被射伤,只好退回。
李光弼脸色大变,立刻下令斩杀郝廷玉。郝廷玉赶紧争辩:我不是退却,是换马再战。于是他换了一匹马,再次投入战斗。
第三招,拿仆固玚开刀。仆固玚是仆固怀恩的儿子,战斗中他也顶不住了,才稍有退却,李光弼立刻让监军提刀去取仆固玚的首级,吓得仆固父子转身又杀入敌阵。
还有谁资格比这三个人更牛?没了吧,那就玩命吧。
就这样,唐军终于打退了叛军的进攻,赢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但胜利却掩盖不了李光弼与部下的矛盾,更大的冲突又来了。
☞邙山之败,李光弼被朔方军集体做掉
河阳之战后,李光弼计划固守怀州,可是监军鱼朝恩又来坏事,他坚决要求赶紧收复洛阳。
仆固怀恩终于露出了真面貌,他附和鱼朝恩,上书朝廷说:别听李光弼瞎逼逼,叛军没那么可怕,收复洛阳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