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热播。文章和剧中对游牧民族转场生活的描述生动、细腻,有新旧理念的碰撞,也有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共融。为此,笔者也专程来到新疆阿勒泰,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和美画卷,并有幸赶上了牧民转场,目睹后心情无比激动。这里温暖治愈的氛围和牧民积极乐观的生活哲学,值得当下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细细品味。
阿勒泰地区在地图上就像“雄鸡”的尾翎一般,展现出美的姿态。而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牧民至今仍然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俗,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大迁徙。转场时,牧民们带着子女及亲属,由几匹骆驼驮着分解成几部分的毡房和全部家当,骑着马,赶着牛、羊等牲畜沿着牧道徐徐前行。车辚辚、马奔腾,一路烟尘,体现了转场的不易,也彰显出游牧民族与自然共存的生命力。
根据季节变化,每年5、6月,牧民们将牛羊赶到山顶上的夏季牧场;到了9月,转移到位于山腰的春秋牧场;从11月初到寒冬,又将牲畜迁到位于山下的冬季牧场,在那里度过整个冬天……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往复循环。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牧民还购买了货车,用货箱来装行李,既便捷又舒适。
笔者偶遇的那尔古力一家就住在当地建好的牧民定居点。那尔古力和妹妹从小就近上学,十分方便。每到周五下午,兄妹俩就会到父母放牧的黑流滩大草原过周末,这是他们最愉快的时光。从小喂养的大尾公羊很通人性,只要见到那尔古力就会“嗖”地跑过来跟他亲热一阵子。那尔古力不仅学习好,还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电子琴弹得好,民族歌曲唱得棒,全家都能歌善舞。每次兄妹俩回到父母身旁,毡房就变成了“草原音乐空间”。那尔古力会兴奋地弹奏着冬不拉,唱起他最喜欢的歌曲《我是牧民》。
那尔古力向笔者介绍,一直以来,当地政府对牧民的转场非常重视,采取了多种方式为大家“保驾护航”,包括修建专用牧道、定期进行维护等。笔者一路上还结识了几位哈萨克族青年,他们骑着摩托车、拿着望远镜和对讲机放牧,甚至一边直播一边放牧。这些传承着游牧传统的年轻人,既拥抱着科技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又在牛羊和草原之间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在笔者看来,无论传统还是现代,转场是生活的智慧,是对生命的考验,更是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行走在阿勒泰,可可托海的山石林地、峡谷河流,喀纳斯湖的湖光山色,童话边城布尔津,雅丹地貌的五彩滩,额尔齐斯河、哈巴河畔的诗意乡村……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论是洞穴里的岩画,还是充满民俗风情的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都体现着阿勒泰的多元与包容。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中,阿勒泰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而传承千年的游牧转场文化,也已成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帧都流淌着生活底色,正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作者系清华大学汉藏佛教研究中心学者)
作者:米广弘
文字编辑:奚冬琪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