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那代人的生命历程,就像干旱烧灼下的麦茬地,没有绿色,没有水分,有的只是混黄、干燥、粗粝和苦涩。可即便如此,他们又像任何一种庄稼,稍微有点水分,就能出苗成长,并最终有了收成。
1
烈日炙烤下的河南,大地仿佛成了被烧热的铁板。
呆在豫北老家的父亲,自6月初以来,已经挑着水浇过两次玉米苗了。
前天他在电话中无奈的说:“今年的玉米收成不会好,坡地点种的花生要彻底完蛋了。”
父亲抱怨老天爷不下雨,气象局的人也看不到半点下雨的征兆。
6月13日,中国气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东亚季风受到两个高压系统影响,降雨带迟迟推进不到河南。
往后一段时间,干旱将持续。
6月13日的河南天气,橙色为干旱区
这就意味着,整个河南还得靠高强度的浇地,才能维持玉米的存活。
而浇地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以上,甚至70岁以上的老年人。
2
我的老家在豫北的林州,地处太行山东麓,与河南平原地区相比,家乡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
只有部分土地是水浇地,坡地以及没有机井的土地,则都是旱地。
父亲挑水浇的那片地,因为渠沟被堵塞,不能抽水浇。
种上庄稼一旦遇到旱天,只能从家里挑水浇灌。
至于地势更高的山坡地,碰到轻旱天,一些农民会用独轮车推水浇地。
如果像是今年这样的大旱天气,即便出尽力气推水浇灌,也是杯水车薪,救不活庄稼。
记忆中每到麦收后的季节,通往坡地陡峭的山路上,都是躬身曲背往山上运水的人。
林州东姚镇2020年种的谷子
男人通常在后面推,两腿的小肚子,鼓得像沙包。
脚底要是踩在松软的地上,能拧出一个个很深的脚印。
女人则在前面拉,绳子一端拴在车上,另一端勒在肩膀,上半身几乎贴到了地面。
有时候在女人的旁边,那些已经上了小学、正赶上星期天的孩子,也会另添一根绳子,跟着一起用力。
虽然孩子们的力气不够大,但只要稍微用一点力气,推车的父亲就能稍稍轻松一点。
有些家庭没有男人的,女人当男人使,挺起柔弱的身板推。
如今,这样推水的场面已经看不到了。
因为近20年的时间过去后,当年那些推水的中年人,已经成了老头老太。
他们的儿子和孙子辈,有的常年在外地打工,有的也已经在城里安家落户了。
就像父亲,他还有往坡地推水的雄心壮志,但早已没有了过去的身体和气力。
偶尔挑水浇一浇家门口的平地还勉强可行。
而眼下这样的大旱天气,要想保住庄稼,主要靠从机井里抽水浇灌。
由于年轻人都在外地,几乎没有谁留在家里种庄稼,所以抽水浇地,都落在了老年人的肩上。
驻马店,烈日下浇地的老人
3
不光是我的家乡豫北,整个河南的农业劳动力,都是老年人为主的年龄格局。
在豫南的驻马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每个农户分到的土地,比我的家乡林州多出好几倍。
林州由于山地多,平均每个农户的土地只有一两亩。
而在驻马店,每户农民家的土地可以达到五六亩甚至十来亩。
虽然土地多,然而劳动力依然以老年人为主。
因此在今年这样的大旱天气里浇地,平原地区的农民更劳累。
一位社会学博士生,近期正在驻马店的一个村庄里做田野调查。
从4月下旬至今,村子里几乎没有下过雨。
往年,阳历5月下旬玉米和花生等秋季农作物都种上了。
今年由于干旱地里没有墒情,至今还有很多农户没有种玉米。
根据这位博士生的走访调查,他所在的村子,50%以上的地都还没种。
墒情不够,需要在播种前浇地。
实在要播种,在我的家乡农民将其称之为“寄种”。
意思是说先种下,等下雨后苗就会出来。
然而像今年这样的情况,强行播种的话,种子也不见得能等到下雨。
何况水浇地是主要的产粮地,要想有好收成,必须在播种前浇地。
不但要浇,而且对比往年不干旱的情况,土地还必须得浇得更透才行。
如此一来,农民浇地不但需要更多时间,更需要大量的水,相应的劳动强度也大了。
博士生所在的那个村庄,很多老人留守在农村老家,平日里看管着五六亩土地。
近期浇地,这些老人要先把管子接到机井的水泵里。
然后再拖拽着管子,一遍遍地浇。
因为天气太过干旱,要浇两三遍才能彻底浇透。
有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三天三夜吃住在地头看水,这才勉强把地浇了三遍。
其他的村子,大致也都是这样的情况。
劳动强度大,偏偏近期河南都是强高温天,白天的温度甚至能飙升到42℃。
不少老人都表示,这么热的天,晚上浇地都比白天舒服。
然而整夜浇地睡不了觉,关键是蚊子还多。
所以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实际上都很累。
白天在毒日头下,一顶草帽就是老人们的遮阳设备了。
如果要长时间看水的话,那就再打一把伞。
实在受不了,可以到树荫下躲一躲。
40℃的高温,不要说在烈日下暴晒,就是躲在屋里,有些人要开空调才能受的了。
而大量的河南留守老人,却不得不在毒日头下浇地。
难怪有不少河南中年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孩子,要是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去考大学,将来也得在这样的高温下劳动。
可如果仔细想想,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每年的高考也厮杀得相当惨烈,在现在的就业和考学形势下,年轻人的状态,真不见得比爷爷辈们在地里劳动好到哪里去。
或许,这就是河南人全体的宿命吧。
4
事实上对老人们来说,累点还不算什么。
真正严峻的问题是,随着干旱加剧,浇地也得没日没夜的排队等待。
在鲁山县一个村子,一个老人整整等了一夜,到第二天上午才排到。
还有一位村民为了能排到前头,半夜起来去占井。
在漯河,很多农民为了能排上,夜里就睡在地头等待。
焦急的心情、干裂的土地、播种不上的玉米,大旱下的河南人,没有谁的心情能舒展开来。
更为可怕的是,随着干旱持续,地下水与河水的都在持续减少。
记者走访发现,豫南的一些村庄,连续抽水浇地,机井里已经快没水了。
而这还仅仅是第一轮浇地。
如果一直不下雨,后面还要浇第二轮甚至第三轮。
人们开始担心,到时候可能就没水了。
而在商丘的民权县,一些村庄连续浇地,已经把河水抽干。
可干渴的土地还需要更多的水。
未来能怎么办,留守的老人们,在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后,也只能再次听天由命。
5
父母那辈的河南人,年轻的时候,普遍有过吃不饱饭的经历。
年老之后又得独自留守乡村老屋,继续日出而作的辛劳生活。
他们那代人的生命历程,就像干旱烧灼下的麦茬地,没有绿色,没有水分,有的只是混黄、干燥、粗粝和苦涩。
可即便如此,他们又像任何一种庄稼,稍微有点水分,就能出苗成长,并最终有了收成。
他们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骨肉和血液,已经和土壤融为了一体,充满了土腥气。
能在河南这片被挤干了养分的土地上活下来,那是他们有异于常人的坚韧。
然而,老天爷还是时时对不住他们。
如果回溯千年,你会发现恐怕还不止老天爷。
或许这就是中原,千年以前集九州汇聚成的一股精气,早就荡然无存。
就像被炙烤干水分的土地,只剩焦黄、龟裂和大风扬起的黄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