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朱家湾村(资料照片)。
陕西有个村子“藏”在秦岭山窝里,地方不大,名气却不小。
“秦岭深处的天然氧吧”是它的标签,“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它的名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是它的耀眼所在……
这个村,就是朱家湾。
驾车从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出发,往西北方向行驶约7公里,就到了朱家湾村。在这里,既能欣赏到云横秦岭的壮阔美景,也能领略到青瓦土墙的田园风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会让人产生几分好奇与期待。
朱家湾村所在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高山、潭瀑、溪流等自然景观,及羚牛、秦岭冷杉等珍稀动植物,素有“天然基因库”之称。如何用“绿水青山”换来更大的“金山银山”?朱家湾村算巧账、算细账,一步步破解“山水密码”。
算好“生态账”——
不能为一时“肚皮圆”砸了“金饭碗”
6月3日,天刚蒙蒙亮,生态护林员程章华就拿着砍刀、背着水壶出发了。当天,他要去3公里外的西沟峡巡山,来回得花四五个小时。
“像这样的路,我每天都要走10多公里,沟沟岔岔都要转到,以防有人乱砍滥伐,带火种上山。”一路上,程章华走走停停。这里有几条沟,那里有几条道,哪条路有分岔口……他都刻在心里。
不下雨的时候,程章华每天都要在管护区走上一趟。当生态护林员10多年,他还没有遇到过一起毁山盗林的事。他说:“现在,大家的观念变了,把生态环境看得很重。”
程章华是地道的朱家湾人,曾见过村子的落寞。“这里的人世代与秦岭为伴,家家户户都靠着大山讨生活。”程章华说,“过去,因为村里耕地少,又没有其他致富门路,大伙儿的日子过得艰难。为了糊口,有人选择偷伐、偷采、偷猎。”
打了大山的“歪主意”,虽然能混得一时“肚皮圆”,但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用牺牲生态来赚钱,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穷、越走越窄。这一点,朱家湾人意识到了,不能再走这样的弯路,要从这山、这水中找出一条新路!
朱家湾人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窘境在2008年得以改变。这一年,秦岭隧道贯通,朱家湾村被纳入“西安一小时都市圈”。加上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开放,这个“养在深闺”的小山村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瞅准这一点,村上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起乡村旅游。
在这个过程中,朱家湾人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但不论多难,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没有改变。一笔“生态账”,算的是当下,惠及的却是子孙万代。为此,朱家湾村持续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并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宣传。同时,以村集体经济为龙头,用“企业+农户”“工厂+基地”等模式,组织村民以耕地、宅基地入股,盘活资源,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秦岭山水绿含金。一组数据晒出了朱家湾的绿色家底:森林覆盖率高达93%,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9%,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8000个以上……这个秦岭深处的“天然氧吧”,底色鲜明。
算好“产业账”——
“绿色颜值”转化为“金色产值”
漫步朱家湾村,古朴的土墙篱笆、柴垛耕具就在眼前,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悠长,顺着氤氲的山色伸向远方。
一半诗情画意,一半烟火人间。这样的如画美景,别说是游客,就连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杨秀芝,也常说看不够。
在朱家湾村二组,有一处隐在山水间的民宿——阳坡院子。院子以陕南原生态乡村为主题,打造了6个不同风格的院落。作为村里最早一批民宿,阳坡院子不仅记录着朱家湾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步伐,也见证着这里的蜕变。
50岁的杨秀芝在5号院当了3年管家,待人接物从容老练。没来阳坡院子时,杨秀芝和村里其他妇女一样,守着一家老小和几亩薄田过日子。她从没想到,有一天能有份“早八晚六、月月进账”的好营生。这种改变,还得从村里发展旅游业说起。
2016年7月,朱家湾村成立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整合各类资源,全力打造终南山寨民俗特色小镇,发展以阳坡院子为代表的民宿产业集群。慢慢地,名声响了,游客也来了。村民们办农家乐、卖土特产、在小镇做生意,人人都从这山水中找到了“致富密码”。
青岛人王杰在朱家湾村待了多年,是阳坡院子的负责人。“现在来牛背梁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咱这儿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三四十名员工都忙不过来。”这些年,眼见着村里生态越来越好,产业越来越旺,王杰满是感慨,“过去,走出大山才有好出路。现在,走进大山才是新潮流。当山村的古朴和秦岭的厚重融为一体,怎能不吸引人?”
坐拥丰富的山水资源,朱家湾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条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如今,村里年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5000多人,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
一笔“产业账”,算出了高水平保护的生态增量,自然生态的“绿色颜值”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金色产值”。立足生态与经济“双向增值”,朱家湾村将山村、花海、森林、康养等元素融合起来,打造出一方别具一格的美丽秘境。
这隐藏在秦岭的“绿水青山”,终是变成了“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朱家湾村的别致景色,吸引游客争相拍照打卡
算好“民生账”——
村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清晨,朱家湾在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早起鸟儿的鸣叫声中醒来。伴着此起彼伏的“欢歌”,村民余应龙的一天开始了。
往后备箱塞了几个蛇皮袋子,油门一踩,余应龙开着车往20多公里外的黄花岭“奔”去,摘一种名叫藤叶的野菜。
最近天热了,村里进入旅游旺季。余应龙开的民俗客栈,一到周末,人就满满当当。这里,除了清幽雅静的环境,游客最钟爱的就是各种时令野菜。
已过芒种,附近山坡上的野菜已经老了,但高处的黄花岭上,藤叶依然嫩绿。到了山上,余应龙缓了口气就忙活起来。一手拎袋子,一手捋藤叶,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两大袋子。
这时候,牛背梁山脚下的朱家湾移民新村,村民赵明海正挽起袖子打扫着院里的卫生。这是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灰瓦白墙,装修简约质朴,非常漂亮。
“每天一睁眼,就能看美景、闻花香、听鸟叫,这日子,给个神仙都不换!”赵明海在这儿住了8年,经常觉得像住在画里一样。也不怪他恍惚,和原来的老房子比起来,这气派的小楼实在“醉人”。
朱家湾村有个旧名,叫“老林乡”。过去,有一首民谣这样形容它:“老林头,老林头,吃的石蜡菜,点的松树油。”而现在,这一切都变了。
2016年,分散在大山深处的村民集中搬到山脚下,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9米宽的村道旁,小花园郁郁葱葱。不光如此,村里还建起全县第一家乡村污水处理站……大伙儿笑着说,这配置,和城里没啥两样!
生态好了,生活才能更好。依托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终南山寨,朱家湾村深挖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把村子建设得和和美美,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一笔“民生账”,算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福利。“咱这儿500多户人家,发展农家乐的有200多家。村里有32个涉旅项目,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光民宿产业就让户均年增收5万元……”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495元。
临近中午,朱家湾村热闹起来。巡完山的程章华回到家,桌上已经摆好了四菜一汤;擦完客房绿植后,杨秀芝开始整理起床铺;灶台前的余应龙正颠着炒锅,为游客炒藤叶菜;忙了一上午的赵明海,躺在藤椅上悠闲地呷着茶……(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