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仅丢失一座城,为什么仍掌握70万军队的清朝愿意退位?

分享至

根据相关法律,这个问题不予以回答。您可以问我一些其他问题,我会尽力为您解答。



十天前,历经268载的清朝统治,随着一纸退位诏书的签署,便如顺水推舟般,悄然易主,将天下交付给了袁世凯的手中。

值得深思的是,昔日清政府明明握有七十万重兵之众,何以在未经一战的情况下便轻易放弃了大好河山,致使国家沦陷呢?



【清朝覆灭是历史必然】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清政府的权威便逐步动摇。然而,真正标志清王朝覆灭的关键节点却是南昌起义。在起义后不到四个月的短暂时间里,封建统治被迅速推翻,而在这其中,袁世凯的作用无疑是最为关键的。

在1882年,清政府派遣使团前往朝鲜,以平息当地的内乱。在这次行动中,一位表现出色的骑兵吸引了领导层的注意,并得到了提拔重用。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袁世凯。

袁世凯在那时,仅仅是朝鲜境内的一位军务帮办,纵然他野心勃勃,所能施展的天地,也仅限于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扮演一个地方霸主的角色。



袁世凯在成功平定朝鲜的纷乱后,并未满足于取得的微小利益。他进一步鼓动李鸿章派遣人员前往朝鲜,意图与驻守在那里的日本人进行交锋。然而,这一行动却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引发了甲午海战的爆发。在这场战争中,清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如同落花流水般溃不成军。

战败的代价是朝鲜实现了独立,但同时也向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不仅付出了巨额赔款,还割让了领土,其中甚至包括了台湾的全境。

在公元1901年11月7日这一日,资深重臣李鸿章辞世而去,他在临终之际,向慈禧太后举荐了袁世凯。袁世凯因此得以迅速崛起,荣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一跃成为朝廷的得力干将。



袁世凯登上权力的巅峰,眼见慈禧太后孤立无援,心中暗自窃喜,深知自己的时机已然成熟。此刻的慈禧,急需得力之人辅佐,若能够紧紧依附于她,将来连小皇帝也将尽在掌控之中。

在袁世凯巧舌如簧的游说下,慈禧已然洞悉他暗藏狼子野心。然而,面对清朝江山风雨飘摇的局势,她出于无奈,只能勉力扶持袁世凯,助其扩充军队,以图维系这岌岌可危的王朝。



历经数载的潜心筹备与积累实力,袁世凯已然掌握了一支拥有十万之众的北洋军队。然而,1908年慈禧太后的逝世,为早已对袁世凯心存芥蒂的摄政王载沣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他果断行动,一举剥夺了袁世凯的官职,迫使其回到故乡项城,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

然而,袁世凯岂会轻易将自己倾注心血培养起来的大军轻易拱手相让?他自然会谨慎权衡,绝不会轻率地做出这样的决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