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吠陀时代(下)
3.瓦尔那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
瓦尔那制度,作为印度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种姓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这种制度非印度所独有,但在印度存在的时间却非常久远,并最终发展到最完整最森严的程度。不过,作为完善的瓦尔那制度只是在晚期吠陀时代、甚至是到了奴隶制发育完善的列国时代才出现的,早期吠陀时代,只是瓦尔那制度开始出现的时期。
瓦尔那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它的形成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它只是一种早期吠陀时代部落社会的组织方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各形态》一书中,曾经阐述了这样一种见解——"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形式是种姓制度。"这一观点对我们准确把握瓦尔那制度的雏形也许会有一定启发意义。"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义为"色",由此可知,瓦尔那制度与居民的肤色差别有关。而雅利安人最初侵入次大陆时,也正是用瓦尔那将白肤色的雅利安人与黑肤色的土著居民区分开来的。通过这种种姓划分,雅利安人实现了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来的目标,同时又保持了雅利安人自己的血缘一致性,以及文化上的固有特点。在谈到种姓制度时,印度政治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种姓制度是从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严格界限中开始的","在起初,种姓是根据肤色的。"有些学者认为:在早期吠陀时代,唯一的种姓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之间的不同。正是因为当时在雅利安人部落与土著居民部落的各自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尚不明显,还没出现彻底的分裂,社会劳动分工也没有发展,甚至在雅利安人部落内部还没有种姓区分,因此,在整个前期吠陀社会尚末出现后来的四种瓦尔那的划分,瓦尔那制度还很不完善,只是以模糊形态及萌芽状态存在着。甚至,瓦尔那这一概念当时都末出现在《梨俱吠陀》中。然而即使是这种不成熟的瓦尔那制度,也体现出了雅利安人征服者与被征服的土著居民间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关系,而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正是瓦尔那制形成的深厚社会基础。
到早期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人随着在西北印度河流域定居生活的稳固并向恒河上游的扩张,以及与土著居民的频繁接触和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其内部的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四种瓦尔那,于是,整个社会也就相应出现了四种社会等级。起初,只有雅利瓦尔那与达萨瓦尔那。随着由雅利瓦尔那分化成的三种瓦尔那的出现,瓦尔那制开始趋于完善,而印度的社会等级也日益明朗化了。新的瓦尔那包括:由原有的达萨瓦尔那改名的首陀罗瓦尔那及雅利安瓦尔那分化出的三种瓦尔那,分别为,从事祭司职能作为社会僧侣阶级的婆罗门;以部落军事首领罗阇为首的社会军事行政贵族集团——刹帝利;以及作为雅利安人一般平民大众的吠舍。其中,婆罗门与刹帝利分别掌握着宗教与军政大权,逐渐成为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统治吠舍瓦尔那与首陀罗瓦尔那的两个优越社会等级。
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最早固定下来的印度古典文献是《梨俱咕陀》中较后的部分——《普鲁沙赞歌》。学者R.S沙尔马研究认为,《普鲁沙赞歌》是后来由婆罗门僧侣插入《梨俱吠陀》中的章节。婆罗门僧侣为了巩固自己与刹帝利军事贵族的特权地位,就逐步通过编造故事,并利用神的旨意把现实中四种瓦尔那的等级地位确定下来。这一努力正反映了雅利安人三种姓的界限在最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事实。例如:不属于刹帝利种姓的,如果当了王,便可以通过宗教仪式,而取得刹帝利身分;如果本是婆罗门种姓,还可以用婆罗门、刹帝利的双重身分取得合法地位。
4.早期吠陀时代后期的战争及十王之战
军事民主制时代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战争的经常性。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谈到军事民主制时,曾经这样讲:"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得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吠陀时代,作为比较典型的军事民主制时代,高频率的战争自然也就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了。
吠陀时代的战争,起初主要是在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之间展开,后来才在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不断发生了旨在掠夺牛群或争夺政治优势的战争。当时,每个部落都有作为自己预防据点的城堡,并且均有两种武装:国王和贵族组成的车兵及一般民众组成的步兵。《梨俱吠陀》中,经常提到九个重要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它们之间就曾发生过不少战争。早期吠陀时代后期,以图腾命名的雅利安部落之间爆发的战争便是一例。
《梨俱吠陀》中提到的十王之战则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次战斗。这次战争由婆罗门奢密多罗组织的十个部落的联盟,共同进攻当时最为强大的婆罗多国王修达斯。十个部落中有著名的部落雅都、普鱼及安努等。最后,战争以联盟的失败而告终。十王之战表明:部落联盟的形式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
不断的战争必然给战胜一方的部落军事首领、婆罗门祭司及部落贵族等带来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在《梨俱吠陀》中有一段歌颂国王慷慨博施的诗句,提到一个僧侣从部落首领那里得到成百的金块,成百成千的牛马,而且还得到了"载有少女奴隶的十辆战车"。这不仅说明作为部落统治者的贵族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且说明奴隶阶级己大量存在了。可见,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奴隶制国家一直处在孕育之中。
事实上,到早期吠陀时代的后期,已有大批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由于受到反复的征服和奴役而变成了真正的奴隶。这时,在类似"十王之战"一类的雅利安人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也出现了由雅利安人出身的奴隶。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债务奴隶等多种受剥削、压迫的奴隶。奴隶及其队伍的逐渐壮大,无疑正是奴隶制文明诞生前的必要阶级准备。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