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一家以商人群体名字命名的期刊——《浙商》杂志,在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浙江面世。
20年来,7000多个日与夜,420余册《浙商》杂志,近2000万字,我们以纸墨书香,刻下年轮印迹,勾勒出“新大陆”的地貌,织就一卷跨越时空的浙商“清明上河图”。
《浙商》杂志创刊20年之际,倾情推出典藏版 · 光荣与梦想的故事回首20年,我们从科技创新、金融变革、外贸出口等10大维度来书写中国经济波澜壮阔中浙商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推出的是——金融变革:理想照进现实
17世纪,大量国际贸易通过荷兰的港口进入欧洲,荷兰阿姆斯特丹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金融中心;后来,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伦敦后来居上;20世纪,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因为对金融的巨大需求,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回溯当今世界所有金融中心的发展,几乎都与商业创新相伴相生。浙江,作为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大量商业创新持续涌现,这无疑是一片能够长出一流金融中心的肥沃土壤。
理想照进现实
早在2004年,浙江便有中国银行业的“聚宝盆”之称。尤其是杭州,作为全国第一个中资商业银行均设有分行机构的省会城市,“来一家,赚一家”的“杭州金融现象”一度引起国内金融界的普遍关注。而在接受《浙商》杂志记者采访时,一众行长不约而同地表示:并不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更勤奋多少,而应该感谢浙江这片民营经济空前活跃的土地。
同样是在2004年,全国第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正式开业。因为15家股东中有13家是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占股85.71%,浙商银行也被金融界人士称为中国第一家“货真价实的民营银行”。
年历翻到2005年,全国多地经济发展困扰于金融环境恶化、效率持续低下,金融风险日益加大,但浙江却“这边风景独好”。不仅银行业实现大丰收,在2005年全国最佳金融生态城市评选中,浙江包括宁波、温州、杭州等在内的6个城市入围前十名。
然而,浙江真已如此优秀了吗?倘若将视线回归到浙江这片土地,当时“最佳金融生态”或许仅仅意味着一个机会,时过近20年,理想正慢慢照进现实。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曾在《浙商》杂志2006年3月刊上发表《浙江金融生态的八大喜与忧》,“忧”中提到,浙江企业虽机制灵活,但产业布局偏于下游,竞争激烈,利润微薄,难以形成跨国企业集团,金融服务也相应地偏于中小企业融资,只能聚沙成塔而难有大手笔;银行星罗棋布,但资本市场发育迟缓,既无和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券商队伍,也缺乏活跃的区域资本市场等。
钟伟对此评道:“现在不是总结浙江模式如何优越的时刻,而是探索如何二次创业的尖峰时刻。”
18年倏忽而逝,“忧”被解决了吗?浙江抓住机会了吗?
一一翻看《浙商》杂志20年和子刊《浙商·金融家》的12年,答案似乎已经跃然纸上。浙江与浙商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从未止步,其间,虽有过民间借贷风险等发生,但从投融资、进击资本市场、建立钱塘江金融港湾、探索互联网金融等维度来看,过往20年,以“浙”为名的我们,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一条“上升通道”。
浙江的金融探索
浙江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地和试验田。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很多金融改革都在浙江率先举行。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将温州确立为金融改革试验区,温州金改也就此拉开帷幕,从打破民资进入金融业的“玻璃门”,以民间金融立法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落地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建立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到形成促进民间融资利率阳光化的“温州指数”,探索“地方发、地方用、地方还”的幸福股份、蓝海股份模式,首创全国副省级以下城市保障房私募贷等,金改推进过程中,温州不良贷款率连续四年螺旋式下降,2017年降至2.48%,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这一数字为0.63%。
温州金改的经验,让浙江成为全国区域金改最活跃的地区。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里长出的“台州模式”、匹配贸易改革的“义乌模式”、首创林权抵押的“丽水模式”、大力发展私募投资机构的“杭州模式”,以及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宁波模式”次第形成,与蓬勃发展的新金融交相辉映。2016年12月发布的《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规划》也在时光里落地生根。
“浙商号”蔚然成林
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1万亿元,比年初新增2.4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37305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金融界的“浙商号”也蔚然成林。目前,浙商银行与浙商证券均已上市,截至2024年5月15日收盘,其总市值在A股5300余家上市公司内分别位列163位、281位。而在企查查上限定金融行业,以“浙商”关键词搜索,包括浙商期货、浙商创投、浙商基金、浙商财保、浙商金汇信托等在内,共有1437条结果。
而今的浙江金融业,走过20年,无疑已经长大,但长大也意味着将面对愈加大的风浪。浙江与浙商准备好了吗?《浙商》杂志记者与银行、证券、创投等行业内人士对话时发现,一批有经验的水手已经长成,他们在这一轮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确定性。例如普华资本董事长曹国熊看到,投资“硬科技”就是普华在当前市场中的确定性;而更多面对挑战的金融人,也已深谙马拉松之道——只要你始终在跑道上,就有机会到达终点。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
资深商业观察家蔡钰聚焦“金融强国”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她认为,中国正在探索的金融模式,是一种“配角金融”,“‘金融强国’里的金融是一个强大的配角,它的强大不是体现在自身能够创造多少GDP,或把股市推到多高,而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本国、本国人民和本国实体经济这些主角变强。”
不少金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都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可。浙商证券董事会秘书邓宏光表示,金融更像是“幕后之王”,“在一个正常的经济体系当中,金融就不应该是台上表演的主角,主角应该是来自实体经济的企业家英雄们。我们应该是在台下为他们鼓掌,在幕后为他们助力的那群人。”
据了解,浙商证券近日正紧锣密鼓进行并购国都证券事宜,待这一整合动作完成,浙商金融人与他们的“光荣和梦想”或又更近一步。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李艳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