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整理书架上的图书。 记者 占长孙摄
本报记者 占长孙
昆山外向型经济发达,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多,救助管理任务面广量大。昨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昆山市救助管理站打开“大门”,邀请群众参观站内环境和设施,现场进行救助案例讲解,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接受社会监督检查,引导更多力量参与构建广泛协同的救助管理新格局。
城市的底线,决定着文明的高度。面对一名名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又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者特困人员供养的困难人员,昆山夏送清凉、冬送温暖,越是恶劣天气越是逆行而上,常年在路口、桥洞和小树林中点燃“爱心的火把”,照亮一个个迷失方向的流浪人员回家之路。
“警站合作”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流浪乞讨人员的活动轨迹广,且往往没有规律,仅靠昆山市救助管理站有限的力量,显然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在昆山市民政局指导下,昆山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部门深化沟通交流,通过“警站合作”机制,不断延伸救助管理触角。
去年以来,昆山市救助管理站共收治流浪疑似精神障碍人员80余人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60余人次、老年人10余人次,其中不少人员都是由属地派出所发现后并送来。借助公安部门完善的治安网络和先进的技术侦查手段,昆山市救助管理站可快捷获取流浪人员的身份、轨迹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发挥“1+1>2”的效能。
在家团聚,是流浪人员心底最深切的向往,也是走失人员亲属最热切的期盼。但在长期露宿之后,流浪人员身体和精神状况逐渐恶化,记忆与交流能力不断下降,外貌特征也发生改变,回家之路多了曲折。
在用心用情唤醒受助人员思乡记忆的同时,昆山市救助管理站健全完善部门协同的寻亲协作机制,联合昆山市刑警大队、昆山市福利院、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开展“警站联合DNA比对专项行动”,拟定详细的DNA比对专项行动方案,通过专人采集、专人登记、专人拍照、专人送检,持续为已落户安置人员推进寻亲服务。在此基础上,昆山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利用“公安寻亲工作室”“头条寻人”“全国救助寻亲网”等智能化寻亲手段,不断拓展寻亲渠道。昆山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童亮说,2018年至今,已成功比对出37名长期滞留人员身份信息,成功落户安置83人,实现DNA鉴定、人脸识别、发布寻亲公告“三个百分之百”,初步构建起一套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的寻亲服务长效机制,让流浪人员返家之路更加畅通。
“扫街巡查”守护生命安全
6月19日,昆山市“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同时启动。冒着大雨,一辆写着“救助专用车”字样的汽车带着瓶装水、风油精、方便面、雨具等物资,从昆山市救助管理站驶出,拉开了“夏季送清凉”的序幕。
昆山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顾峥身材魁梧,晒得一脸黝黑,工作17年来,“扫街巡查”是他每周必备的工作。越是偏僻的犄角旮旯,越可能有流浪者停留,顾峥和同伴们一次次深入废弃拆迁房屋、工地、桥梁、涵洞、车站、城乡接合部等流浪乞讨人员经常露宿区域,仔细搜寻滞留人员、送上及时救助。为方便行走,他总是穿着布鞋或运动鞋。
“这里曾有一个在昆山滞留了3年多的老人,我们曾在一年内救助了176次。”行驶到马鞍山路西山桥附近,顾峥指着桥下一个局促的空间说。
社会救助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原则。面对多次拒绝送返帮助的流浪人员,工作人员只能不定期前去探望,并送去生活必需品。尤其在酷暑寒冬,担心受助对象身体出什么意外,还会加大探望频次。与此同时,昆山市救助管理站积极与受助对象户籍地民政部门联系,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帮助对接咨询相应政策保障,促成办理困难群众补助金、补办退休金等,为相关人员解除返家的后顾之忧。
多走一遍,就让流浪乞讨人员多得到一次关爱。昆山市救助管理站结合不同时节特点,制定主要路段巡查地图,不间断对主要路段实施排查,统筹发挥市、镇、村三级救助发现网络,确保救助人员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努力不让流浪乞讨人员挨饿受冻,全心全意守护生命安全。
跋山涉水只为接上“爱的纽带”
6月18日,昆山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归建英和两名同事跋涉千里,成功将35岁的吴某安全护送到福建莆田市救助管理站,使其和家人顺利团圆。至此,这个因家庭琐事刺激而导致突发性精神障碍的女性职业白领结束了在昆山3个月的滞留旅程。
归建英是昆山市救助管理站5名女性工作人员之一,10多年来,她已记不清自己参与护送了多少名返乡的女性流浪人员。“你老家哪里呀?平时在哪里赶集呀?家里还有什么人吗?”……与工作人员响亮的提问声、记笔记的唰唰声形成鲜明对比的,往往是受助人员含糊的、细碎的喃喃自语。
除个别内心不愿返乡的流浪人员,大多滞留人员多少存在一些精神障碍,难以在日常交流中获得有效信息。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归建英习惯了提高嗓门。
“让每一位救助对象平安回家,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在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才能用碎片化的信息一点点地为受助对象拼出一条完整的回家路,重新接上‘爱的纽带。”归建英说,也许路的那一头等着他们的,是年迈的父母、亲密的兄弟姐妹,或者年幼的子女。
护送返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除了前期需要和当地救助站做好各项对接工作外,还需要一路上照顾好受助对象的饮食,尤其是当面对车站里、列车上陌生新鲜的环境和庞杂的人群时,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受到新的刺激而变得暴躁不安。数年前,昆山市救助管理站一名护送人员就曾被突然发作的受助对象一拳打得鼻腔内鲜血直流。
有心酸,更有喜悦。年幼时走失的张某,与失散28年的父母紧紧相拥;圆了31年寻子梦的冯先生夫妇,抱着儿子失声痛哭;78岁的母亲两眼含泪,看着走失了14年的儿子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见证了太多“失而复得”的亲情,但每一次看到久别的亲人相拥而泣时,救助人员总是被深深感动。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作为救助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努力扮演好这一束光,指引迷途的人们回家的方向,照亮他们人生前进的道路。”童亮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