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小支座缘何能“四两拨千斤” ——中裕铁信公司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见闻

0
分享至

“竖向荷载1815kN,加载剪应变175%……”6月17日,中裕铁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内机器轰鸣,7.6米高的动态30000kN电液伺服试验机前,试验主管王山虎正对应用于国道218线那拉提至巴仑台项目的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进行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试验。



实打实的“工”字形“大块头”,在试验荷载作用下,中部由高阻尼橡胶材料与钢板叠加组成的边长570mm、高187mm的正方体,仿佛成了孩童手中的一根橡皮筋,被轻松拉扯变形后复又归位。

“我们要反复加载11个循环,计算实测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与标准值的偏差,以此评价支座的力学性能。”王山虎又笑着补充:“别小看这些‘大家伙’,它们个个‘粗中有细’,可是确保桥梁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


从传统的板式支座、盆式支座到目前功能更加多样化化的各种新型支座,一个小支座的背后,是洞察市场风向的技术迭代与创新突围。在中裕铁信各处转转,其支座产品的每个零部件及其研发生产技术,都与“新质生产力”有着不解之缘。

产品更新:科技创新拓展支座边界

什么是桥梁支座?机加工车间里,公司工艺技术部副经理徐所来指着支座部件给记者解疑释惑:“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部件,是保证桥梁力学结构稳定的重要装置。支座虽小,却可以‘四两拨千斤’,把它架设在桥墩上,凭借其特殊设计,一方面可以将上部结构的重量和外部荷载安全地传递到桥墩;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桥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自由转动,同时吸收由于温度变化、荷载作用等因素引起的桥梁变形,防止结构损伤。因此,它又被形象地比喻为桥梁的‘关节’。”


减隔震支座、测力支座、抗风支座、多功能支座……走进公司产品展厅,听着工作人员介绍,才知道原来每个支座都“身怀绝技”。

以中裕铁信自主研发的榫型钢阻尼减隔震支座为例,该类型支座采用“功能分离式、结构一体化”设计,将用于减隔震耗能的榫型钢阻尼元件与球型支座有机结合,实现了有限空间约束下拓扑设计。一方面可以承担支座的基本功能:承载、转角、位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耗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倒,大震能修”,避免桥梁在地震过程中因为冲击荷载高、位移过大导致的桥梁破坏,进而避免断交带来的次生灾害。凭借该支座,公司获得了1项研发专利,其科技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钢阻尼减震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被认定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测力支座是中裕铁信近年来推出的另一款拳头产品。常规类型支座配合公司研制的多路数据采集器、RTU 控制器和上位机软件,可实现支座荷载的在线采集、图表显示、分析和预报警等功能。目前产品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平潭跨海大桥、京张高铁、白沙沱大桥、济莱高铁港沟站 128m 系杆拱桥、新首钢大桥等项目。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没有捷径可走。中裕铁信建立了一支140余人的研发团队,拥有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先后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涵盖了产品相关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应用全环节,形成了覆盖桥梁支座产品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已研制出两大类7个系列35个规格品种的支座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全国千余条公路及铁路桥梁。

产能焕新:智能制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穿过中裕铁信厂区林荫大道,推开公司新建重载数字化加工车间的大门,其智能化程度让人颇感惊讶: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各机器操作台数字屏幕闪烁不停,但仅有零星几名工人在操控。



“我们车间覆盖了最前沿的物联网、工业大数据分析、AI、高级过程控制等前沿技术。”事业部经理王铁魁介绍,曾经同样流程的生产车间需要30余名工人轮班作业,而现今只需要13名技术人员就能掌控全条生产线,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工程机械、桥梁、船舶等领域对于大吨位支座的需求越来越大。多方考察后,公司开始布局向大吨位桥梁支座领域进军。特别是去年公司中标雄商高速铁路项目,其供应产品主要为超大吨位球形支座,更是推动重载数字化加工车间建设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雄商高铁供应的球形支座最大承载力达到了140000kN,单个支座长4.4米左右、宽4.5米左右、高0.75米左右,重量85余吨,我们现有车间吊装能力无法实现,最终靠吊车进行的组装。”

为实现数字技术与业务需求的实际结合,去年3月份,公司投资6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重载数字化加工车间,配备了智能型动柱数控龙门五面镗铣床、智能重载涂装中心、智能通过式抛丸清理设备等智能重载设备,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最大可生产重达100余吨的支座产品。目前形象进度已完成92%,处于调试生产中。



不仅新上了数字化生产线,近年来中裕铁信积极加快传统车间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智能制造水平,打造了智能炼胶中心、智能涂装中心、智能焊接中心、智能加工中心、智能密炼中心,构建透明高效的数字化工厂。

“发展新质生产力,须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生产工具相应需要改变。融合新一代技术,中裕铁信积极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以满足客户高端化、个性化要求,力求抢占市场先机。”公司生产经理李春明说。

全员向新:让改善和创新成为日常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特别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中的创新人才。中裕铁信“专、精、特、新”的研发战略,激发了全员创造力,搭建起创新创业的人才新生态。


以人才的“智高点”抢占产业“制高点”。中裕铁信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持续加强研发投入,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双渠道发力,打造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端技术人才。为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和技术业务水平,公司先后创立了“黄洪涛创新工作室”和“李朋创新工作室”,进一步激发了公司职工的创新活力。近 10年来,公司先后涌现出以劳动模范王庆祥、黄洪涛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截至目前,中裕铁信在技术人才方面,拥有正高级职称者4人,拥有副高级职称者23人,有中级职称者47人,中级以上职称占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1%。


向外借力是另一个抓手。为在桥梁减隔震技术研究开发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公司搭建了以“一院一室三中心”为载体的科研平台,并与铁科院、中科院及湖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设立了企业研究中心、实训基地及成果孵化中心,推进产品的创新研发。



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发展,中裕铁信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向测力支座、物联网智能支座等新产品、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中裕铁信累计取得363件国家专利、34项省科技成果、7项省科学技术奖,参与3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订工作,相继承担了63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公司开创的“群力”牌系列产品,填补26项国内空白,其中1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行业科技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来源:衡水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月亭

编辑:张旭辉

微信公众号 :hengshuitoutia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衡水头条
衡水头条
衡水日报社旗下,本地权威媒体
5430文章数 29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