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两次拒绝给蒋介石当秘书,后成为毛泽东的第一军事高参

分享至

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兵荒马乱”四个字,在这乱世中,各界能人志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革命,最不缺的是人才,最缺的也是人才。

郭化若,算是毛泽东的第一军事高参,虽然最后只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是郭化若在一众中将里算得上老资历的前辈了。



1925年,郭化若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蒋介石抽空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突然翻到一本字迹工整、行列整齐的“字帖”,蒋介石好奇地问道:“怎么把字帖混在一起?”

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这是郭化若的作业本,不是字帖。”

听完,蒋介石哈哈大笑,赞不绝口,对教官说道:“字写得太好了!明天叫他来见我!”

中国人一向信奉“字如其人”,从一个人的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与态度,蒋介石认为郭化若的字写得这么工整严谨,其为人一定差不了,所以想要郭化若来给自己做秘书。

没想到郭化若却婉拒了蒋介石的要求,只是说道:“军人应当战死疆场!”蒋介石听完只能作罢。



1926年的毕业典礼上,成绩优异的郭化若被选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入学成绩是第一的郭化若,毕业成绩也是第一,与他同期的有张灵甫、林彪、刘志丹、胡琏等,称得上是人才济济,但是郭化若是众多人才中成绩最优秀的人才。

因为郭化若的优秀,蒋介石舍不得这样的人才流失,第二次点名邀请郭化若来给自己做秘书,这一次,依旧被郭化若拒绝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身为中国共产党员的郭化若知道,自己和蒋介石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不论蒋先生如何盛情邀请、重金许诺,郭化若始终不为所动。



和中共众多的同志一样,郭化若的出身极其平凡。

1911年8月10日,郭化若出生于福建福州市的郭氏长房老屋之中,父亲早逝,母亲姚氏靠着织布养活孩子们。因为家贫,郭化若的姐姐早早就被卖出去当了童养媳,没多久,家中的祖屋也被变卖。

在郭化若的童年时光中,忍饥挨饿是常态,能吃饱饭成为了郭化若最大的愿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郭化若感慨万分,记得儿时最困难的时候,连顿年夜饭都吃不上,郭化若典当了一床旧棉絮,只当了4角钱,买了粗米、一把菜、一点煤油和一点虾酱,这就是一家人的“年夜饭”了。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郭化若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用功刻苦。家里没有像样的书桌,郭化若就用门板当书桌,在上面写作业、练字。直到14岁,郭化若才终于有条件进入小学读书。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郭化若进入小学后,学习十分认真,深得老师喜爱。老师也十分爱才,尽可能地帮助郭化若学习、生活。由于郭化若的字写得太漂亮,老师经常把他的书法作品挂在墙上展览。

后来为了补贴家用,郭化若在福州东北郊一处小菜市摆摊写春联,倒也吸引来一波客人,赚些外快补贴家用。

郑秉诚是郭化若的恩师,在得知郭化若家境困难后,他四处奔走,最终成功申请学校为郭化若免除学费,担心郭化若在家里吃不饱,经常把郭化若叫来自己家里吃饭。对于郑秉诚的关照,郭化若终身难忘,直到晚年,依旧铭记师恩。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郭化若被组织送往莫斯科炮兵学院学习,在校学习期间,郭化若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动态,在得知国内形势巨变后,郭化若二话不说决定回国。

回国的路上,郭化若一心向往井冈山,下定决心要上井冈山上去,要参加毛泽东、朱德的红军。

对于早期的中共来说,十分缺少郭化若这样出过国、文化成绩又优秀的人才,虽然没有太多的实际斗争经验,但是求贤若渴的朱德直接任命郭化若为第二纵队参谋长。

黄埔高材生、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郭化若的起点就很高。回来后郭化若只打了一仗,就被朱德提拔为二纵队司令,而一纵队司令就是林彪,此时的郭化若就已和林彪平级。



朱德和毛泽东都十分欣赏郭化若,尤其是郭化若的那一手好字,使人一看便为之震惊。朱德和毛泽东两人都希望郭化若能担任自己的秘书,为此两人经常争论,最终,郭化若既担任红四军参谋处长,又担任毛泽东的军事秘书,两人这才作罢。

古田会议前夕,毛泽东交给郭化若一个任务,希望郭化若就红四军中存在的问题写一个材料,分析一下原因,最好能提出几点解决办法来。

郭化若知道毛泽东这是在考验自己,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郭化若熬了几个通宵,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全部写了进去,还列举了红4军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议军队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随队办教导班或学校,培训出更多的骨干干部。

毛泽东看完之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对郭化若说道:“见解很好,当个师长不成问题。”郭化若听到毛泽东这样夸奖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蒋介石两次点名邀请郭化若做秘书,但是都被郭化若拒绝,如今郭化若却成为了毛泽东的秘书,选择,对于人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