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点赞!农民日报关注渠县,这次是因为……

0
分享至

今日(21日)

《农民日报》第7版刊发

《昔日贫困地 今朝百强县

——四川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观察》

关注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工作

全文如下


昔日贫困地 今朝百强县

——四川渠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观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见习记者 高晴


日前,王旭东在小旭家庭农场为黑斑蛙投喂饲料。 受访者供图

生机盎然的绿色乡村、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热火朝天的“共富工厂”……初夏时节,记者从成都驱车400余公里抵达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眼前尽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景象。如今,这个坐落于秦岭南部崇山峻岭间的百万人口大县,已再难寻觅“贫困县”的踪迹。
自2018年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以来,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渠县多重发力,从发展特色产业到生态文明建设,从文化传承创新到人才队伍建设,一系列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带动这里的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奔向美好生活。
如今,渠县已成为秦巴山区和成渝经济圈的一颗明珠。截至2023年底,该县GDP突破420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550万元、同比增长116.44%,连续多年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雁阵工程”增强内生动力


“社区的酒,奉家的蛙,琅庙的油菜顶呱呱,高云树下跑肉鸡,官仓稻谷数第一……”这首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已成为渠县“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生动写照。最近几年,一大批乡村振兴的人才汇聚于此、辛勤耕耘,激活了脱贫山村产业发展的无限潜能,而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雁阵格局”则成了关键。
琅琊镇奉家村5组的小旭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旭东,就是年轻返乡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马上要到黑斑蛙上市的季节了,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目前市场零售价大概在每斤26元。”这几天,王旭东被晒得黝黑黝黑,但一提起养蛙他的话匣子还是关不上,“2022年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到琅琊镇的脱贫村奉家村发展‘稻+蛙’模式,就是看中生态立体农业的潜力。一方面,黑斑蛙可以减少稻苗病虫害,其排泄物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另一方面,稻苗为黑斑蛙提供避暑遮阴的环境,等蛙和稻谷收获后,还能在空闲田地里种植蔬菜。”
两年多的创业史,已经让王旭东成了“土专家”,“目前农场流转了15亩田,每亩可以养殖黑斑蛙3500斤,‘水稻+蛙+蔬菜’的产值大概是在120万。”
据了解,2023年在镇里资金支持下,小旭家庭农场还为村里代建了10亩左右的蛙场,帮忙代建代养代卖,获得收益五五分成,进一步拓宽群众持续增收的渠道。
“从场地搭建、养殖到抓蛙、运输等,小旭家庭农场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去年发放了32万元的劳务工资,其中有7户脱贫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村级劳务公司也拿到了一笔服务费。”奉家村党支部书记邓礼锋说。
目前,通过实施“雁阵工程”,渠县已引进乡村振兴“七类人才”共计4156人,发展产业1184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00家,家庭农场4000余家,带动当地近10万脱贫群众稳住了收入,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产业进村”激活集体经济


在位于渠县经开区中国西部轻纺服饰产业城的一家“共富工坊”内,一台台缝纫机轰鸣运转,伴随着缝纫机的踩踏声,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埋头忙碌,最近的一批运动鞋订单让大家“颇感压力”。
附近白兔社区的村民侯秀丽负责的是鞋样制作工序,不到二十分钟她的面前已堆满鞋样。“一双鞋可以赚到一元钱,多劳多得,一个月大概能挣3000块。”侯秀丽一边工作一边对记者说。
通过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入农村,“共富工坊”既可以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可以让侯秀丽这样的脱贫群众照顾家庭,“从我家到这一般用时十多分钟,每天送完两个孩子上学再来上班,时间刚好。”侯秀丽补充,“工厂对工作时间也没特别要求,农忙时还可以回去种田。”
这家“共富工坊”有600多平米,开办仅两年时间,长期固定在这里上班的村民就有80余人。据了解,目前散落在渠县各个乡镇的共富工坊有80多家,一般由企业送原料、送技术、收成品,由“结对子”的村子供人力、供场地、收分红,从而实现村民、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目前全县“共富工坊”已带动4000多村民就业增收,其中脱贫群众约占三分之一。
“以前这片荒地杂草丛生,人都走不进来。”日前,涌兴镇洪坪村的脱贫户赵光武告诉记者。
“我们村耕地呈阶梯状分布,存在荒地较多、闲置资产无人管理等问题,想要发挥好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集中统一运营管理。”洪坪村党支部书记任光勤说。2022年在任光勤带领下,洪坪村逐渐将土地连片整合并进行集中整治、复耕、运营,通过“代耕代种”的模式发展100多亩大棚蔬菜、600多亩露地蔬菜。去年3月,该村还与山东曹县一家蔬菜种植公司达成协议,通过“集体经济联合社+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蔬菜产业。
目前,洪坪村已集中统一经营1000余亩土地,2023年依靠蔬菜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9万元,村民务工工资达1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同时,为防止全县266个村的产业发展出现“千村一面”,渠县还将37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渠县北部山地特色农业片区、流江河流域观光农业特色片区等七大片区,涉及特色农业、休闲康养、加工制造等多个类别,推动资源整合、要素重组,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传统技艺述说增收故事


在渠县,人们利用荒山荒坡、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发展竹林,13万亩竹海不仅涵养着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工艺品必须是选用产自河边的慈竹,且是一年生的嫩竹,取中间五六节。”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的传承人刘嘉峰谈到了他眼中的“竹子”。在外行人看来,竹子的“长相”都差不多,但在刘嘉峰眼里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从劈篾刮青到打磨编织,一件合格的竹编工艺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
如今,出生于竹编世家的刘嘉峰为了传承这项工艺,已经成立了竹编工作室,带领不少周边村民从事竹编工艺品产业。
近日,在他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几位附近的脱贫群众围坐在长桌前,一边聊天一边赶制竹编订单。其中一位女工告诉记者,她们上班都很自由,每天干完家务后顺带编些竹编,一天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里工作稳定,全是订单制作,不愁销路。
目前,渠县仅竹编产业的年产值就已超过600万元,其他一些与“竹”相关的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近日,中顺洁柔(达州)30万吨浆纸一体化项目正式落地渠县李渡工业园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近4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200个,其中脱贫群众近400人,人均年增收约2000元。
除了竹编,渠县的草编技艺同样引人注目。由于气候温和,水土丰润,这里的麦秆质地很适合“龙凤草编”这一独特技艺。每年夏天,小麦收割之后,人们把麦秆进行漂白、晾晒,使其更加柔韧,揉制好的麦秆被编成草辫子,进入草帽作坊。
渠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根表示,目前渠县已发展草帽厂20多家、草编专业户300余户,年产草帽80多万顶;同时还生产多种草编产品,整体年产值达3000万元,带动6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群众占比达25%,脱贫户户均年收入近3万元。

编 辑:郭姝利

主 编:潘 丹

点个赞和在看给小编加个鸡腿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睛彩达州
睛彩达州
达州发布网易号
19842文章数 80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