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彭总倚重张宗逊,二野刘帅倚重陈赓,四野林总倚重谁?

分享至

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以四大野战军为核心,分别是西北野战军(一野)、中原野战军(二野)、华东野战军(三野)和东北野战军(四野)。

然而,除了这四支著名的野战军之外,还有一支野战部队不可忽视,它就是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

华北军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以晋察冀为主体。

与东北野战军共同参与平津战役,成功解放了广阔的华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军事专家通常将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称为“第五野战军”。



1955年,有55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在1956年和1958年,又有2名将领获得了同样的军衔,总计57人。

其中,第一野战军有6人,第二野战军有7人,第三野战军有10人,第四野战军有20人。

那么问题来了,五大主力的兵员总数和战斗力排名与猛将数量基本一致。

他们当中最受重视的战将有谁?



先说彭德怀的一野,他最倚重的人就是张宗逊。

张宗逊最初是毛主席的老部下,在井冈山参加过秋收起义。

长征时,他随红三军团左右纵队掩护中央纵队前进。

红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后,彭德怀赶忙将张宗逊调来接替。

在此之前,张宗逊在广昌战役中表现出色,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为彭老总的部下后,张宗逊担任红四师师长。

不得不说,张宗逊在红军历史上可谓是屡立战功。

在渡江战役中,他率部突破敌军封锁线,抢先控制江面。

尽管最佳渡江时机错过,张宗逊回师抢占有利地形,三天三夜阻击敌军,确保了军委和中央纵队渡江,得到了嘉奖。

在红军第二次攻打遵义时,张宗逊再次立功,率领部队先下娄山关,确保红军团拿下遵义城。

面对敌军增援,彭德怀指示张宗逊夺取老鸦山制高点,他成功实施并全歼敌人,保卫了遵义城。



张宗逊在战斗中中枪昏迷,彭德怀紧急安排手术并亲自守候。

手术后,张宗逊不能行走,彭德怀亲选担架兵携带他。

张宗逊提出休养,免耽误战事,彭德怀同意。

在解放战争中,张宗逊成为彭德怀的得力助手,多次成功指挥军事任务。

尽管毛主席欲调他到中央军委,彭德怀舍不得分离,直至1952年10月,张宗逊才加入中央军委,担任副总参谋长,两人继续紧密合作。



再来说刘邓的二野,他们最为倚重的就是陈赓。

第二野战军,即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帅,政委邓公,因此被称为刘邓大军。

二人在抗战期间搭档,分别担任129师师长与政委。

解放战争后,两位元勋分开,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三个兵团,每个兵团有三个军。

解放战争时,我党部队基本都是一个兵团三个军的编制,唯独第三野战军每个兵团有四个军。



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各有三个军,其兵团司令员分别是陈锡联、陈赓、杨勇。

陈赓是黄埔军校三杰之一,蒋介石的爱将,加入我党为信仰和革命,是出色将领。

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取得卓越战绩,指挥的第四兵团在解放战争中歼敌最多。

1955年,陈赓授予大将军衔,但只有十名大将军,其中包括他在内。

与他并肩作战的陈锡联和杨勇将军虽然战功卓越,但由于资历较浅,最终只获得上将军衔。

陈锡联成为我国首任炮兵司令员,杨勇将军则担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参与抗美援朝战役,兼任志愿军司令员。



紧接着我们来说陈毅的三野,他最倚重的猛将当然是粟裕。

1949年初,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后转任南京市委书记。

在此期间,他兼任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的指挥机关,负责接替上海的工作。

华东军区改称为南京军区,这是因为刘伯承司令员离开南京领导部队前往大西南。



粟裕在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同时,充当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代理前委书记,继续领导部队。

此时,陈毅已回到老部队,担任三野司令员和政委,而粟裕则担任华东军区和三野的主要军事指挥职务。

在渡江战役中,粟裕代理了陈毅的职务,统一指挥三野和东集团的作战。

随后,他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继续指挥解放上海的战役,并在上海接管委员会中担任要职。



1949年6月,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合并,粟裕正式成为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

他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持续主持部队前委工作,成为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主要军事首长。

1950年8月,粟裕接到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命令,准备抗美援朝。

然而,由于疾病缠身,他未能正常履行任务。



后来,根据军委的决定,他卸任三野前委书记一职,成立了华东军区党委,由陈毅担任第一书记,粟裕担任第二书记。

1951年底,粟裕前往苏联治疗,身体逐渐康复。

1951年11月,他被任命为第二副总参谋长,后于1954年10月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