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在不久前阿里举办的一场数学竞赛中,获得预赛全球第12名的江苏涟水职中生姜萍,正陷入一场波涛汹涌的舆论之中。
这个17岁来自小县镇的女孩,是这场流量盛宴中唯一没有拿到收益的人。
这也让我想起了电影《让子弹飞》里的 六子,吃了一碗粉,付了一碗粉的钱。却被胡万、武智冲、 小贩诬陷说吃了两碗粉,只付了一碗粉的钱。
“县长要给我们鹅城一个公平。我今天要的就是一个公平。他吃了两碗的粉,只给了一碗的钱,这就叫做不公平。”
「六子吃了两碗粉」的证据是什么没人知道,大家就自发地认定六子错了。每个人都开始充当那个「正义的化身」,无论当事人说什么都被看作是狡辩。
“今天我肚子里要是有两碗粉,我白死。”
六子终究选择了剖腹自证,可刀横血溅之后,他死了,其他人也散了。其实没有人真的在意六子到底吃了几碗粉,他们只想要六子的命。
所以很多时候,局外人就这样在无意间成了帮凶。
客观来说,质疑是学术领域再正常不过的一部分,但阴谋论似乎就有些大可不必。社会需要真相,但更需要理性克制、真实向善的媒体讨论与引导。姜萍是不是「天才」,时间自会给出答案,不妨给时间一点时间。
但我们也可以拨开事件本身的表象情绪,透过姜萍以及她背后的老师王闰秋的人生历程,窥见普通人在教育这条路上的失与得,收获一些新的启发。
|01 普通人的成功更难被社会认可
与当下一众「失意」的985名校毕业生相比,姜萍的成功故事,无疑又一次点燃了人们对普通家庭孩子学习成才这条路的想象。
但随之而来的,是质疑的声音。 初中时期起伏不定的数学成绩、参与竞赛所面临的严苛规则和高难度挑战,以及视频中的笔迹与黑板上的公式错误, 都成为其被质疑数学能力的焦点,甚至揣测她背后可能存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这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想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多么大的阻力和不容易。而之所以如此艰难,其根源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期待所产生的刻板印象。社会存在着一套对成功的预设模板,通常对某些群体或背景的人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认可。比如有名校背景、有足够殷实的家族资源等,而一个没有这些光环的普通人,就可能因为不符合传统的成功模式而受到质疑。
也正是因为起点低,证明的门槛就变得很高。社会对于普通人成功的验证要求更加严格,往往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成就。
另一方面是心理认同感上的矛盾。人们倾向于认同和自己相似的人,但同时又对超越常规、实现「逆袭」的故事心存疑虑。
就比如在「极昼 工作室」关于姜萍的一篇走访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个女儿在涟水中学读高二的母亲说,姜萍多少为涟水带来了名声,但是比起夸她是天才,她保留了一份疑心:女儿和姜萍是小学同学,四年级还同桌过,那时姜萍成绩一般,女儿和她玩不到一起去,“进步这么大?” 这个妈妈初中就把女儿送到县城中学,交了十多万借读费,又在四星中学旁边租房子陪读。和她一样接送孩子上下学,给孩子做饭的陪读妈妈,都挤在中学旁阳光公寓的一室一厅里,她们最关心的是,浙江大学到底会不会录取姜萍,“会不会免考?会不会保送?会不会不公平?”
这种 矛盾心态,可能就会导致即使普通人取得了成功,也难以立刻获得广泛的共鸣和认可。
其实说的再直白一点,我们大概不会因为思聪有一个亿感到社会不公,但会因为大学睡在上铺的兄弟、或者是坐在旁边工位上的同事赚到了一千万而感到不爽。
因此当普通人取得成功时,是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不安全感的,这就导致身边人最先不愿承认或庆祝这些成功 。
由此可见,普通人的成功除了要克服了更多客观和主观的障碍,还需要跨越社会认知和心理预期的壁垒。这不是在针对某一个个体,而是社会对一群人存在的普遍认知。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在谈教育时,强调在知识与技能以外底层人文素养的培育。
|02教师编制是对普通家庭教育的兜底
透过姜萍,人们也得以看到她在数学这条路上的关键引路人王闰秋。
2020年,师从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卢殿臣教授的王闰秋,在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此后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学术生涯,最终时拿到了数 学博士的学位。
很多人都好奇,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优秀、学术根基扎实且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去一所中专当老师?
我想大概率是因为涟水中专给了编制,如果没有编制,他或许并不会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王闰秋不来,姜萍可能没机会走上阿里数学竞赛的舞台,也就不会被公众所看见。
这让我想到了这些年社交媒体上,一直被热议不断的教师「编制」该不该取消的话题。而姜萍,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编制在普通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价值。
从某些角度来看,教师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在给普通家庭教育的兜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首先,编制给教师这个职业带来了长期的保障,这种稳定性也就减少了老师的流动。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因此能够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这对学生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大家都知道这些年非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去竞争教师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合理分配的编制名额,让江苏涟水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也能有机会配备到王闰秋这个水平的老师,而不是把资源都集中到城市和富裕地区,这保护了所有的孩子能够接受到基本的、符合标准的教育的权利。
最后,正是因为编制内教师的薪酬、福利相对稳定,学校也不必通过提高学费等方式来吸引或留住优秀的教师,这也间接减轻了普通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经济压力。
这些年,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越是大城市的学校,老师们似乎更依赖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自主投入。相反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头部、重点中小学里,老师们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直接负责,家长反倒无需投入太多额外的精力与经济成本。
这无疑都是在给中低线城市普通工薪家庭的基础教育减轻负担。
|03普通人的教育困境在于找不到兴趣
事实上,中考成绩一般的姜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与兴趣所在。
她之所以能够在数学方面取得成绩,或许也正是因为中专没有高中那么大的学业压力,才得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数学。
反观我们普通人的教育困境,可能真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的路径和资源有多匮乏,而是缺少尝试和认识自我的机会。
资源确实对教育很重要,但资源无法保证教育的成功。有资源,不感兴趣,资源一样不会被有效利用。内在动机远比外在动机更能推动长期学习和成长。
但传统教育体系往往强调的是标准化教学,以及与升学、就业强挂钩的功利性,是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与需求的,如果没有指导和意识去探索和认识自己,大概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因此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发现自己擅长的原来是击剑、原来是数学。
而在当下这个同岗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有时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比单纯增加外部资源更为紧迫和根本。
当然,任何光环的背后,都是多年如一日的勤学和苦练。任何天赋,也都离不开大量的汗水去灌溉和滋养。
而一个好的社会,也不应该总是对「人才」带着出身与阶层的审视,应该是有「英雄不论出处」的人文关怀,是真正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是跨越阶层的真诚交流,是涟水职中的姜萍和人大附中的张雨欣也能够在顶峰相见。
商务合作、稿件邀约、媒体专访等事宜可直接扫码添加「知趣同学」的微信,一起「交个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