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访柏琳:这个地方,最不值得讨论的就是战争

0
分享至



社交媒体上常常流传着“小众目的地”的帖子,但我们对那个远方,有几成了解?
柏琳从小学三年级在电视上看到的译制片开始,对前南斯拉夫地区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直到2018年,她亲自到这个地方行走、交谈、呼吸,才形成了完整的、对前南斯拉夫的了解。
她说:“(我)不信任旁观。我信赖行动,更注重体验。”
“浪游到下世纪”专题的第三篇文章,新周刊与柏琳谈了谈她在前南斯拉夫旅行的六年,以及这块很多人并不熟悉的目的地。

作者 | 许峥

编辑 | 钟毅

题图 |受访者提供

一片遗留着“时代乡愁”气息的地区是什么样子?

也许有莫斯塔尔石头房屋上那样密密麻麻的弹孔,有河岸三角绿地上寂寞的瓦尔特雕像,或者是内战时成为狙击靶子的塞比利喷泉广场,以及裸露出钢筋皮肤的列车月台,古石屋窗台上晾晒着婴儿尿布,街头也可能充满了小生产者的劳动默契。

这些都是散落在《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各个章节中的光景。2018年至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中心兼职研究员、独立记者、作家柏琳把前南斯拉夫(后统称“前南”)当作唯一的目的地,像她常提及的作家彼得·汉德克那样,观察它、理解它、感受它、回忆它、质问它,坐着巴士从黑暗的山间隧道里钻出,“又紧接着钻入下一个黑暗”。



《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柏琳 著

单读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2

前南斯拉夫是一个几乎去掉了边界的联邦共和国,它的破灭极其血腥。这块被太多军队炮轰、霸占、分割、屠杀、讨论的土地,又沉缓地长出了边界。柏琳在贝尔格莱德这一章写:“斯拉夫硬汉除了噤声,别无他法。”

雕像、弹孔、月台、拜占庭风格壁画的描摹并不是终点,柏琳试图站在“局外人和当事人之间”,站在边界上,直面一个难题:“深渊何时能消失?深渊会永远存在吗?任何经过炮火轰炸的燃烧之地,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废墟,就像经历过这些的人,再也不会是过去的那个人。”

我们与柏琳围绕《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谈了谈这片土地。

遥远的战争,

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新周刊 :你在序言里提到1999年的数学课,老师说“南联盟和我们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希望你们之中会有人在二十年后告诉我答案”,如今你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前南斯拉夫与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柏琳 :老实说,到今天为止,我也还没有找到答案。

在2018年刚开始进入前南地区时,我觉得情况可能在变好;但6年后的今天,我不这么认为了。就像这本书的主标题《边界的诱惑》一样,如今人们对划定边界的冲动有增无减,我产生了比较悲观的感知。

回过头去想1999年那节数学课上的问题,为什么南斯拉夫与我产生了联结?如果勉强给出一个答案的话,我觉得——南联盟也好、前南地区也好——它是一种隐喻。这个隐喻代表着地理位置上的一个遥远存在,而我们透过某些渠道知道了它的悲剧性结果,谁都不知道这个遥远存在的悲剧将会在什么时间点与我们产生关联。



(图/《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个关联就是1999年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事情,有中国的工作人员牺牲了,于是我们感觉到一种强关联。可是,从1999年到现在,中间隔了这么多年,巴尔干半岛发生了无数事情,包括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危机四伏,局势动荡,很多中国人未必知道。

我觉得这种似强似弱的联系很有意思。第一,我们怎么理解它?第二,这种联系是不是转瞬即逝的?

我想知道,远方的事件与一个个体到底是怎么发生联系的。

新周刊 :可否简单谈谈,中国人对铁托时代的社会主义记忆大多来自什么?

柏琳 :我无法代表老一辈中国人,只是感受到有一种文艺上的影响。比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都是电视上循环播放的经典译制片。也许因为我们都共同拥有社会主义的记忆,像是一种同志般的情谊,或者社会生活里的熟悉感。

但我不想谈论老一辈人对南斯拉夫地区有何种熟悉的感情,而是试图说明,这种感情可能是一种巨大的误解。

他们很多时候只是想探寻电影里那种七八十年代的感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在哪里拍的?纳粹是站在哪里说“看,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钟表匠是在哪里牺牲的?发生枪战的清真寺在哪里?这其实只是对电影记忆的一个怀旧梳理。或者是跑到贝尔格莱德去,像按图索骥一样,寻找曾经在电视里看过的1999年贝尔格莱德被轰炸得满目疮痍的遗迹。



贝尔格莱德的老城区。(图/柏琳摄)

包括带队导游,我都接触得非常多,那一辈人谈论的真是社会主义南斯拉夫,但除此之外,没有了。他们也许对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地理分布、日常习惯、人民生活完全不了解,更别提历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因为误解而产生失望。

有一次,我在波黑的特拉夫尼克碰见浙江来的老年旅行团,我注意到他们是因为当时在吵架。一个中国导游和当地的地接,两边剑拔弩张,大概内容是老爷爷、老奶奶们抱怨行程安排不够紧凑,认为当地人特别懒惰。比如,为什么总要在每一个景点和景点之间留下喝咖啡的时间?他们不理解这件事。而当地的地接很委屈,觉得不可理喻,但是中文又不够好,没办法表达。

我就上去给两边做了沟通,跟团员们解释,无论在塞尔维亚还是波黑,当地人每天喝四五杯咖啡是一个生活的日程,必须要做这些事,这是他们几百年来的传统,不能因此指责别人不专业或者偷懒。老爷爷、老奶奶们非常震惊,觉得他们怎么不去干活,不去多挣钱,就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喝那苦哈哈的玩意上。地接也很无奈,他们以为中国人是能够理解他们的,但却连这个地区的日常生活都不尊重。

此刻能感受到,我们之间有巨大的文化误解,并且互相产生了失望。很多上一辈人只能说对前南地区感到熟悉,但这种熟悉里没有深入了解,甚至是拒绝深入了解。误解一直都存在。

“我们讨论的根本不是打仗,

而是打仗的后果”

新周刊 :书中提到,萨拉热窝的导游必须每天向游客解说杀戮历史。家乡总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他很不耐烦,也很忧伤。你觉得萨拉热窝或者整个巴尔干,除了战争,还可以谈论什么?

柏琳我认为除了战争以外,什么都可以讨论,最不值得讨论的就是战争。因为从表面的情况来看,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没有战争。

虽然它在历史上被称作欧洲的火药桶,是无数血腥战争的发生地,从12世纪土耳其人来了以后就开始打,从没消停,各种各样大的、小的、热的、冷的、局部的、零星的,什么都有,二战也是杀得一塌糊涂,战后整个欧洲最血腥的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又发生在那里,一直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图/《萨拉热窝事件》)

但如今,新闻里最麻烦的是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还有高加索地区、中东地区的问题,反而是巴尔干半岛没有打仗,它离最近的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25年。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冲突地带连续二十几年没有任何战事爆发,相对来说它已经不是那么动荡的地方了。

那为什么今天一说起巴尔干还是会想到战争?我认为,其实讨论的重点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对巴尔干半岛造成的创伤性影响,乃至它甚至成了战争的代名词,一个巴尔干半岛被污名化了的代名词。我们讨论的根本不是打仗,而是打仗的后果。

所以,除了战争以外,我们更应该讨论它的辐射物和影响力,包括日常生活的、世界观的、政治格局的、外交关系的影响,甚至细到一些移民问题、客籍劳工问题。为什么年轻人全跑了而且不回来了?这都是由于战争引起的,但却没有一件事情发生在战争中。

新周刊 :前南斯拉夫地区是否存在着一条淡淡的鄙视链?如果有,这条鄙视链是新的边界吗?

柏琳 :我觉得全世界都有这条鄙视链,人性里欺软怕硬、嫌贫爱富的丑陋特质,哪里都有。即使在前南地区以外,一个国家里也会存在富裕的省份鄙视贫困的省份这种情况。

只能说,前南地区混杂了政治、地理、文化、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种族语言、生活痕迹、意识形态等等所有的问题,全部纠结在一起,使得这条鄙视链尤其复杂和无所不在。

这块地方被视作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就像有一条边界似的,这边是属于土耳其式的东方文明,那边是属于西欧天主教的西方文明,有时西方的鄙视东方的,文明的鄙视原始的,发达的鄙视落后的。



贝尔格莱德的商业街,一侧是老欧洲建筑,另一侧是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大楼。(图/柏琳摄)

比如斯洛文尼亚,它是最早相对和平地脱离前南的一个共和国,算是巴尔干半岛最富裕的国家了。从一些国民的认知上来说,斯洛文尼亚好像跟前南没什么关系,它是属于中欧的概念,在版图上就应该跟奥地利、德国划在一起,而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就是穷兄弟。

但这么说其实非常危险,因为我是在用一种抽象的、宏大的视角去代表所有人,很快会有单独的个体出来反对我,他会说“我是斯洛文尼亚人,但我的好朋友都来自塞尔维亚,我就不这样想”。

所以鄙视链是由历史的、惯有的、陈词滥调的偏见所造成的一个刻板印象,里面有人性比较低劣的东西,只是它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做一个样本抽查,问他们对曾经的穷兄弟国家有什么看法,会得到相当大一部分的样本认为他们穷、没前途、没未来,跟自己没啥关系。

不过,这永远不能代表全部。

警惕世界主义者的反面

新周刊 :旅行过程中,你是怎么观察一个巴尔干人的?又是怎么决定是否与他/她深入交谈的?

柏琳 :没有决定,都是随机的,因为他们不是我的工具,也不是我的方法。

或许很多写作者会有一种职业的自觉,认为自己接受过系统的严格训练,比如新闻训练、特稿训练、人类学视角的训练、社会学的训练,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要有目的地跟这个人对话,等等。但我会比较警惕这种自觉性。

“观察”这个词过于局外人视角了,它会使我不自知地把别人当成我的观察对象,或者是工具,就像一个画家把人给素描下来。当然,它对于写作这种职业来说非常关键,可是我很奇怪,就是会极力地抗拒这种自觉性。

这本书里,所有跟我对话的人物当中没有一个是官员,也没有那种安排好了跟我见面的人物。这是我刻意去规避的,他们太知道我要问什么了,而我又不想要那种心照不宣的内容。

有时候时间长了,我会自然而然地陷入对整体的、局部的考察当中,但我会警醒自己。谈得来,我们就多谈两句,像朋友交往一样,这样才有第二次谈话、第三次谈话。



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巴什察尔希亚广场。(图/柏琳摄)

新周刊 :你提到不想再做一个“浮于表面的世界主义者”,可不可以解释一下这个定义?

柏琳 :我写完有点后悔,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误解的修饰语。有个关系很好的作家朋友读完这本书之后,跑过来很戏谑地对我说,“我很明确,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但你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所以我想这个表述可能要重新修改一下。

我们假装或者很天真地以为世界是平的,倚靠发达的科技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这种便利条件给我们造成“来去很容易”的错觉,好像在哪里都可以生活,在哪里都能理解当地文化,把自己当成随时出发的旅行家,或者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但我认为这不可能。

他/她把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等同了,偷偷换了一个概念,这就是我原本想表达的意思。

当然,我很尊重全球的旅行家,比如简·莫里斯是我个人很喜欢的旅行作家,她是接近于完美的世界主义者,但我不会说她“浮于表面”。她知道自己对家乡威尔士的感知可能有一种偏见,对于土生土长的、微妙而无法表达的、固有的“陈见”,她会非常可爱地承认,然后用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去理解世界,而不会假装自己没有身份、没有观点、没有立场。

我不相信什么无根的世界主义者,这是很扯淡的说法,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带着偏见、立场、价值观去接触新环境,但我需要警惕,绝不可以用自己的偏见去强行套入当地的生活模式,我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但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我的立场。

这是书写《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给我最大的一个教育,自我是极其重要的,不能像浮萍一样,今天记录你,明天观察他,不负责阐述我的立场,写下来就结束了,或者纯粹描写旅行风光,我不会满足于这样。



一家为纪念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死难者而建的博物馆。(图/柏琳摄)

首先要有一个强烈的自我立在那里,不能随风倒。其次,只用“自我”看世界是不够的,我必须从价值判断中跳出来。当别人阐述的东西跟我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偏差时,是不是可能互相碰撞一下?不需要谁说服谁,因为很多观点也没有对错,只是习惯问题,“理解”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应该做到共存,不能不宽容。

所以我书里这个句子想传达的是,警惕世界主义者的反面——民族主义者,或者保守分子——一种非常地方性的孤立主义态度,它是非常可疑的存在,割裂掉了自己的生命经验,最终会走向虚无,无可无不可。

抹掉之后,边界真的消失了吗?

新周刊 :身份归属感一直萦绕着大部分巴尔干人的生活。明确身份重要吗?为什么重要/不重要?

柏琳 :从历史上来说,身份一点都不重要,它在巴尔干半岛曾经是不存在的概念。我是哪个国家的人?我是哪个种族的?我讲的是什么语言?我生活在哪里?我跟我的邻居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都是茫然无知的问题,农民根本不关心这个,只有知识分子关心。

我个人的观点是,身份归属意识是一种政治构建,它的发酵始端是从19世纪的浪漫民族主义开始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了明确的界限。19世纪以后的民族战争此起彼伏,哪哪都在打仗,各种闹独立,在民族解放浪潮中建国,尤其巴尔干半岛,简直打个没完,无数个起义。

但是,从公元6世纪到18世纪以前,在这将近1200年的漫长时间里,南斯拉夫人都没有我们讨论的身份归属问题,这是19世纪再造的一个新概念。

我也曾在某本书上得到过验证,讲一个保加利亚的爱国知识分子走在乡间的路上,当时他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喘不过气来,觉得要宣扬保加利亚的独立。他碰见了几个农民在聊天,觉得不对,就跑过去跟农民说:“你们知道自己是保加利亚人吗?怎么可以用塞尔维亚语讨论保加利亚的东正教圣礼?”

但农民茫然地看着他,完全不知道他什么意思。于是这个知识分子开始试图启蒙农民,让他们有“保加利亚人”的意识。而农民对着东方画十字,觉得明确一个“身份”很荒唐,认为“我知道自己信东正教,至于我用什么语言去说祷告词,那不重要,它只是一种语言而已”。



(图/《暴雨将至》)

整个故事叙述完了,会发现它有点好笑,尤其在巴尔干半岛,“身份”的构建从最开始就是一厢情愿的,知识分子要启蒙别人,让所有人有所谓“独立”的意识。

这种想法形成了一种思潮,当我们要通过打仗来解决“我真没法跟你共处”的状况时,这股思潮就跟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捆在了一起,被政客利用,所谓的身份归属感就来了,而且越来越明显。很简单,因为人要有安全感。

比如经过一个边境,我回答自己是塞尔维亚人、阿尔巴尼亚人还是保加利亚人,直接决定了我被谁保护,我不会挨枪子儿,我不会被关起来,我的证件不会被扣押,我身份背后的母国保护了我。现代国家已经分隔出来了,明确的政治建构已经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人被迫要选择他的身份。如果他完全不选择,那么他就是一个在哪都不存在的人。

这个完全能理解,有的时候寻求安全感是出于本能。但老百姓和国家层面的“身份归属”不是一个东西,今天的它之所以被广泛讨论,甚至被诟病,恰恰是因为它容易被利用。

新周刊 :这本书取名《边界的诱惑》,边界比较具体、容易理解,你能否谈谈“诱惑”是指什么?

柏琳 :边界这个词很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像你说的,有政治、地理、文化、历史等等不同层面的解释。

我觉得罗新老师(编者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说得特别对。他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界、边界是一种政治构建,往历史前面推,它是不存在的,这是政治上的概念;地理层面就更好理解了,比如波黑和塞尔维亚之间有一条界河叫德里纳河,这就是区分两个国家的边界;文化上的边界,我会把它理解成一种心理边界,这个是最可怕也最值得探讨的。

比如说前南时代,他们从内部消除了六个加盟共和国形式上的边界,融入了一个国家,彼此之间只是加盟共和国而已,边界形同虚设,它在不断消解。但是,前南分裂以后,这些曾经形同虚设的边界又重新出现了。最要命的是,它给人造成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极大冲击。我想讨论的是这种边界。

人们终于明白,这条线那边是塞族人,这边是克族人,另外一条线又分割了阿族人(阿尔巴尼亚人)和塞族人,我们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或者我们之间有致命的不同,即使在划线之前,根本没有这种感觉。



(图/《地下》)

至于诱惑,也分很多种理解,它是一个有很多可能性的标题。

比如对于建造边界的人来说,他/她总会产生一种划分边界的冲动,这种诱惑是制造边界的诱惑,无论是身份政治还是地缘政治,有了边界才能谈。

而对于接受边界的人来说,它是另外的诱惑。第一,我能不能够经受住一代又一代边界的划分?抹掉之后,我依然可以假装这个边界不存在吗?

第二,对于已经存在的边界,我能不能抹掉它?如果“抹掉”是一个太有野心的词,那我能不能靠近它?古时候大家在边界两边做生意,基本不怎么跨越到对方的领域去,那我能不能靠近这条边界去交流,乃至于更激进地抹掉它去融入你,或者你融入我?

我说的永远是个体的人,没有办法代表更多群体组织。一个个体能不能有“我到你的地方来,你到我的地方去”那种冲动?他/她能不能跟已经划定的边界去抗衡、去斗争呢?这就是接受者的诱惑,要么抵抗边界,要么假装它不存在。

校对:遇见;运营:鹿子芮;排版:黄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顶不住啊!迷人的小妖精Manyo Yoojin,这身材,绝绝子!!!

顶不住啊!迷人的小妖精Manyo Yoojin,这身材,绝绝子!!!

云端书馆
2024-06-22 07:39:07
太过分了!“晴格格”儿子保送北大,“最牛中专生”姜萍无人敢要

太过分了!“晴格格”儿子保送北大,“最牛中专生”姜萍无人敢要

柴叔带你看电影
2024-06-27 14:17:03
李书福,瞒不住了!

李书福,瞒不住了!

华商韬略
2024-04-08 10:40:59
日本媒体有多“流氓”?恶意抓拍女运动员,多张私密照被网站曝光

日本媒体有多“流氓”?恶意抓拍女运动员,多张私密照被网站曝光

咖啡店的老板娘
2024-06-26 18:08:32
台海上空机群对抗,36架解放军战机突防,台媒:距赖清德仅20海里

台海上空机群对抗,36架解放军战机突防,台媒:距赖清德仅20海里

章鱼哥娱乐
2024-06-28 10:27:25
黄土高原不黄了,植被覆盖率65%,将达土壤最大阈值!

黄土高原不黄了,植被覆盖率65%,将达土壤最大阈值!

熊孩子爱科技
2024-06-28 22:13:26
18国炮弹轮番锤鹅

18国炮弹轮番锤鹅

凡事一定有办法13119
2024-06-28 10:52:26
哈马斯武装分子的噩梦,摩萨德已经向其发起全球追杀令

哈马斯武装分子的噩梦,摩萨德已经向其发起全球追杀令

南文军武
2024-06-28 08:20:03
女留学生染指上千外国男子,拍成视频走红网络,父母与她断绝关系

女留学生染指上千外国男子,拍成视频走红网络,父母与她断绝关系

阿胡
2024-06-16 11:06:11
“汽车零部件”第一龙头,净利润大增,有望从10元涨到100元!

“汽车零部件”第一龙头,净利润大增,有望从10元涨到100元!

易洋见闻
2024-06-28 17:25:05
杭州夫妻AA制18年:丈夫车祸妻子却出国旅游,儿子一番话让丈夫醒悟

杭州夫妻AA制18年:丈夫车祸妻子却出国旅游,儿子一番话让丈夫醒悟

程哥讲堂
2024-06-26 15:42:21
越南想要的,中国给不了!越南不仅要高铁,还要求中国转让技术

越南想要的,中国给不了!越南不仅要高铁,还要求中国转让技术

平祥生活日志
2024-06-28 18:37:38
不当历史罪人,两位军方发言人提前辞职退伍;老兵坦言:只要能统一,我宁愿全家被炸死

不当历史罪人,两位军方发言人提前辞职退伍;老兵坦言:只要能统一,我宁愿全家被炸死

雪中风车
2024-05-28 13:28:27
“千万不要随便发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千万不要随便发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匹夫来搞笑
2024-06-29 07:30:24
多个部门因姜萍事件丢尽老脸,一个草台班子造神闹剧

多个部门因姜萍事件丢尽老脸,一个草台班子造神闹剧

校长侃财
2024-06-24 11:53:23
太猛了!何祚庥院士再猛批中医:中医90%都是糟粕,都应该被抛弃

太猛了!何祚庥院士再猛批中医:中医90%都是糟粕,都应该被抛弃

兰子记
2024-06-26 21:30:35
2002年,妻子和情夫偷情,惊醒外屋的丈夫,俩月后他们合谋杀死丈夫

2002年,妻子和情夫偷情,惊醒外屋的丈夫,俩月后他们合谋杀死丈夫

汉史趣闻
2024-06-28 09:08:09
所有股民请注意,刚刚突发惊天消息,新闻联播都播了10分钟!

所有股民请注意,刚刚突发惊天消息,新闻联播都播了10分钟!

一丛深色花儿
2024-06-29 03:20:02
重磅!4换1大交易达成,穆雷加入鹈鹕联手锡安,湖人目标被抢走

重磅!4换1大交易达成,穆雷加入鹈鹕联手锡安,湖人目标被抢走

体坛小李
2024-06-29 06:57:54
张子宇受访:没大家想的那么高,我确实很外向,妈妈鼓励我打篮球

张子宇受访:没大家想的那么高,我确实很外向,妈妈鼓励我打篮球

真理是我亲戚
2024-06-28 15:51:23
2024-06-29 09:16:49
新周刊
新周刊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19666文章数 12893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安理会上 中国代表就朝核问题三次回击美方攻击和指责

头条要闻

安理会上 中国代表就朝核问题三次回击美方攻击和指责

体育要闻

湖人的选择

娱乐要闻

白玉兰奖红毯生图来了!刘亦菲穿粉裙

财经要闻

A股上半年人均亏损1.2万 你亏了多少?

科技要闻

比亚迪引发了一场"战争"

汽车要闻

你没看错!广汽丰田今天秀了一把智电技术

态度原创

时尚
本地
手机
家居
亲子

夏季T恤穿搭指南:如何将最简单的单品穿出时尚感

本地新闻

冷知识:东北雪糕才是最早的网红雪糕

手机要闻

新华社报道深中通道,vivo X100 Ultra成赢家

家居要闻

美式风格 呈现田园风格

亲子要闻

诚造社巨无霸福特变形演示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