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曾经赫赫有名的华西村,为何现在很少提及

分享至

华西村,这个饱含传奇色彩的名字,曾在二十乃至十年前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其声名远播,得益于其“富裕”之名,不仅在本土享有盛誉,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了独特的标杆。



然而到今日,那个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华西村,却仿佛“销声匿迹”,几乎再也听不到关于它的消息。是村子衰败?是刻意低调?之所以会有如此现状,或许还与华西村的发展有关。

1969年,华西村与其他农村一样,生活贫困,难以维持生计。面对困境,村民们渴望改变命运,追求富裕。时任村支书吴仁宝,深感责任重大,一直在思考如何引领村庄走向繁荣富裕的道路。

靠种地,肯定不行。头埋黄土背朝地,这样顶多混个温饱。穷怕了的吴仁宝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带领村民办了第一家小五金厂,华西村有了第一桶金。村民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虽说并没有拖出“贫困”的泥潭,但吴仁宝却在群众中建立了威信,而这也为华西村发展埋下了伏笔。



1978年,农村改革浪潮汹涌,家庭联产承包制普遍实施,多数村庄转向分田到户。然而,吴仁宝却坚持华西村必须统一经营。此举并非违逆国家政策,而是基于华西村特殊情况的深思熟虑,旨在实现村子的长远发展。

自“十五规划”实施以来,华西大队粮食产量稳步攀升,成功突破“亩产一吨”大关,实现“吨粮田”目标。为确保持续发展,兴建“小五金厂”提供经济支撑。借助五金厂收入,华西村引进先进设备,完善水利设施,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避免“分田到户”导致努力付诸东流。

吴仁宝深思熟虑后,决定维持华西村的集体经济。除传统的农业经济,他还引导村民涉足工业领域,从“小五金厂”开始,逐步拓展至锻造厂、铝制品厂等多元化工业产业,实现了华西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较于传统农业模式,华西村自1978年起坚定不移地走上工业化道路,发展势头强劲。至1991年底,华西村的企业产值已突破3亿元大关。然而,这一成就并非吴仁宝的最终目标,他继续寻求更高的发展境界。

翌年春日,雷霆轰鸣,震撼华夏大地,昭示着无限可能的未来。1994年,华西村成立华西集团公司,跻身国家级大型企业之列。公司下辖化纤、针织等58家企业,年销售额高达40亿元。回溯建村初期,华西村人均收入不足三百元,而今人均产值已跃升至三百万元。

华西村,昔日的贫困村落,如今经济蓬勃发展,从“元”到“万元”的飞跃令人惊叹。这个乡村奇迹般地缔造了一个几乎无法复制的“商业传奇”,名声远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吴仁宝洞察先机,意识到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将其作为商业帝国的重要一环。华西村精心打造“旅游王国”,包含百米金塔、千米巨塔等特色景点,彰显其“天下第一村”的风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华西村主营产业的持续进步。

吴仁宝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勇往直前的魄力,以卓越的人格魅力引领华西村村民挣脱贫困的桎梏。他的坚韧与果敢不仅赢得了村民的尊重,更为华西村注入了发展的动力,推动了村庄的繁荣昌盛。

华西村在富裕之后,积极带动周边村落共同繁荣。自2001年起,众多周边村落主动融入华西村大家庭。对于本村村民,吴仁宝实施特殊帮扶政策。华西村的成功虽得益于政府支持和时代机遇,但人的力量才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深入华西村,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五星级酒店、典雅的豪华别墅、流线型的跑车,以及雄伟的大金牛。然而,华西村真正的魅力与价值,并非这些外在的繁华,而是潜藏在其中的精神内核——那些为华西村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村民们。

在华西村,一项历久弥新的“党员联户制度”得到了深入实施。此制度中,党员发挥桥梁作用,与群众进行直接沟通。每位党员通常负责联系十户村民,通过定期走访,党组织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群众的需求和关切。

做得好的地方加强、有错的地方就改,几十年如一日,这个制度从未变过。而这,正是华西村能迅速发展的要诀。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凭着吴仁宝一个人,也不可能推得动华西村这艘大船。正是众志成城下,才成就了“天下第一村”的美名。2003年,吴仁宝卸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由其儿子吴协恩接过接力棒。

从这之后,华西村似乎一日不如一日,渐渐没了之前的盛名。于是网上便出现了“华西村日薄西山”、“华西村销声匿迹”的说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