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被判死刑,他面带微笑,转过身寻找妻子的镜头看哭了记者

分享至

1948年9月30日,这位年轻的24岁英雄接受了死刑。

他在离世前,转身寻找妻子,但未能找到。

然后,他面露微笑,从容面对死亡。

这位勇敢坚毅、视死若生的英雄是谁?

他那笑容背后,隐藏着哪些令人震撼、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名叫王孝和,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生于1924年的上海。



他的父亲从事司炉工行业,母亲则在家洗衣。

由于家庭贫困,居住条件恶劣,家中几个孩子相继去世,其小弟弟甚至被人贩子带走。

为了改变贫困,父母决定让王孝和上学。

王孝和十分懂事,一直努力学习,学业成绩优异。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



13岁的王孝和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前往宁波外婆家躲避战乱。

此时,王孝和的母亲看中了邻居家的女孩——9岁的忻玉英。

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王孝和与忻玉英定下了婚约。

忻玉英性格开朗,常带王孝和认识各种植物,王孝和则为她讲述上海的繁华景象。

他们可谓是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一年后,王家重返上海。



两家约定,女方满16岁,男方满20岁时举行婚礼。

然而,忻玉英等了许久,直到18岁仍未收到聘礼或王孝和的书信。

1946年春,忻玉英的母亲心急如焚,带着女儿来到上海。

次日清晨,她们直接前往王家询问。

忻母开门见山地问:

“亲家母,我们为两个孩子定下的婚约是否有变?”

王孝和的母亲感到尴尬,只能赔笑回应:

“作为母亲,我也很难了解并做出决定。”

实际上,王孝和曾多次请求家人解除这段包办婚姻。



但外婆坚决反对:

“你不能因为留在城市就瞧不起农村人!”

因此,此事一拖再拖,直至王孝和22岁。

22岁的王孝和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作,上中班,早晨可以睡得较晚。

忻母看到王孝和还未起床,心中更加不满:

“真是架子不小!”

待王孝和终于出现,忻母脸色阴沉。

忻玉英则羞涩不已,多年不见,未婚夫已成长为成熟男性。

王孝和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身穿土黄色灯芯绒茄克衫,显得时尚且充满活力。

忻玉英看着自己朴素的装扮,不禁紧张地低头,双手紧握衣角。



王孝和却表现得轻松自如,他大方地走向忻玉英,如同儿时般邀请她外出游玩:

“要不要出去走走?我带你去逛逛大世界。”

王孝和带着忻玉英在大世界游玩了一番。

途中,他随意地问:

“平时在乡下都做些什么?”

忻玉英回答:

“织布、务农。”

王孝和接着问:

“如今乡村情况如何?”

忻玉英思考片刻后答道:

“国民党太糟糕了!”

听闻此言,王孝和仔细观察了忻玉英一番。

随后,他邀请她到远东饭店共进午餐。



“那次用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点了4道菜,其中包括蹄髈,上面还覆盖了一些草头。由于初次共餐,大家都有些拘谨,蹄髈始终无人动筷。至今我还会经常想起那次的约会!”很多年以后,忻玉英仍然对那天的细节记忆犹新,时常跟两个女儿念叨。

再次相遇后,两人情投意合,决定步入婚姻殿堂。

1947年5月27日,王孝和与忻玉英举行婚礼。

婚后来自家庭的压力让王孝和决定独立买房,与爱人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然而,母亲对此并不满意,甚至要求儿子不得带走任何物品,包括衣物和生活必需品。

新居简陋,仅有一桌四椅,连床铺都需打地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