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质夫乡村教育研究,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1896年3月6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三),诞生于江苏仪征十二圩一个农民家庭。
1901年,入私塾。
1904年,入仪征十二圩淮盐总栈创办的扬子小学堂。
(黄质夫乡村教育史迹陈列馆,该馆建于由两淮盐务总栈创办的全县最早的新式学堂的旧址上,黄质夫是该学堂第一批被招录的学生)
1909年,就读四年制高等小学。
1912年,高小毕业。后赴扬州投考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今扬州中学),以名列榜首成绩被录取。
1917年,从第五师范学校毕业,由校长任孟闲提名留校,担任附属小学高年级教员。
1919年,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农科(1921年更名国立东南大学农艺系),1924年毕业,被授予东南大学农学士学位。
1924年,受省立第五师范聘请,任高邮界首乡村师范分校主任,三年期间,建设校舍,自编教材,开办农场,使学校初具规模,被誉为“全省五所乡师之冠”。
(江苏省立第五师范界首乡村分校)
1927年8月,应南京中学校长邰爽秋之聘,任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主任。时值龙潭战役,栖霞沦为战区,炮火连天,时局日趋严重,几以身殉职。先生艰苦创业,筹划建设校舍,置办设备,聘请教师,招收新生,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于10月11日开学上课。
1928年,栖霞新村成立,任村长和村政局局长。
1929年3月,为省区长训练所讲授《农村实践教育》。暑假,应福建省教育厅之邀演讲小学乡村教育。
1930年,国民党江宁县党部以学生中有反动嫌疑为由,指责学校管教不严,强迫先生辞职。离校后发表《告远近乡教同志书》,以表愤慨。
1931年6月,应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道藩之聘,担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前后9个月内,新建校舍,扩大招生,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1932年3月,复任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主任。
1932年6月,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改组,更名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直隶省教育厅,任校长。
1932年9月,商请上海商业银行与农民银行同意,押稻贷款万余元。
1934年1月,中华乡村教育社在栖霞乡师成立,任理事。
1935年10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华北参观考察,历九省五市,时约一月。
1937年4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乡村教育。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逼近南京。下旬,学校停课疏散师生,踏上流亡的道路。至武汉,参与组织江苏流亡员生旅汉联合会,任常务委员,又担任江苏战时员生收容所所长,负责收容接济流亡的中、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
1938年1月,国立第三中学(今贵州铜仁中学)成立,任校务委员和高中部主任。7月,应湖南农业改进所所长孙恩麟邀请,任改进所技师兼榆树湾工作站主任、沅芷垦区办事处主任,致力增加生产,抚恤难民。
1939年9月,应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之邀,受聘担任贵州省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
1940年初,迁贵阳师范至苗、侗民族聚居地之黔东南州榕江县,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并在黎平县设立分校。
1945年,迫于政治环境恶劣,离开榕江县,由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贾国恩陪同至贵阳、重庆。
1946年2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江苏,在省建设厅任技正兼江苏省会经济农场场长。
1947年1月,入国民政府农林部棉产改进处任技正兼总务组主任、金陵植棉指导所主任。
1949年解放前后,留守乡间八月之久,使公家财产物资丝毫未受损失。
1950年2月,任苏南棉麻指导所业务组干部、江苏丹阳轧花厂厂长、江苏省农林厅经济作物处技正。
(轧花厂工业遗址展馆)
1953年,离职定居栖霞山。
1959年,被定为“历史反革命”,管制三年(至1987年获纠错平反)。
1963年9月23日,逝世,享年68岁。
本文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师之范——黄质夫在南京栖霞》,文字略有改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