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防骗提醒,除了要通过媒体在大城市大力宣传外,更要及时下沉到县城及乡镇。
▲考生和家长在某高招咨询会上咨询。图/新华社
文 | 苏士仪
一些不法分子声称,有内部特殊渠道、掌握内部招生名额,或是能够通过“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名义“降分录取”考生,有的甚至还伪造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工作人员,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近期,随着各地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陆续启动,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将“黑手”伸向了考试招生领域,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态和侥幸心理,通过编造不实信息、虚假夸大宣传、制造报考焦虑等方式,借助高科技手段实施诈骗。
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的一些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应从正式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各种团伙和个人的蛊惑以致上当受骗,遭受各种损失。
在大学招生录取的关键时刻,教育部及时发布相关内容,针对既往出现的典型案例加以提醒,无疑正当其时。
在以往,每到大学招生的关键时刻,总有各种各样的诈骗信息出来,忽悠涉世不深的考生和对招考政策不了解、心存侥幸之心的家长。有的甚至号称自己手里有“内部指标”,可以“花钱能买大学名额”,这让不少人“心动不已”。
但诚如教育部所提醒,高校招生录取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须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否则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也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就此看,考生及家长显然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切勿轻信,进而上当受骗。
从现实看,这样的提醒也不能止于纸面,除了要通过媒体在大城市大力宣传外,更要及时下沉到县城及乡镇。
与大城市流畅的信息传播不同,县城及乡镇更容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认知盲区,令一些考生及家长对相关新型诈骗的认知可能不是特别到位,对一些新兴诈骗手段可能不够敏感,也缺乏对复杂骗局的分辨能力,往往更容易掉进此类诈骗陷阱。
尤其是近年来,各类芜杂的信息充斥于社交平台,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借助互联网工具发布所谓的“内部名额”信息。有的甚至在相应的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专门针对那些分数与招考分数线差几分的考生和家长,“量身定制”相关骗局。
对此,各方都应加以警惕。这意味着,有关部门、教育机构以及相关平台也应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网络信息监管,联动起来,及时揭露和打击虚假宣传。同时,要拓宽正规信息传播途径,进一步提升招生政策的透明度,对冲诈骗信息的传播。
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相关诈骗行为的法律惩戒力度,社会各界还应形成共识,加强对考生和家长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如此,方能进一步压缩那些打着“内部名额”“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名义进行诈骗的空间。
总而言之,此次教育部的提醒十分及时且必要。各方也该凝聚力量,共同帮助考生和家长填报好高考志愿,别让他们被那些所谓的“内部指标”骗了。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