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往事:揭开大明王朝遮羞布下的尴尬浓疮
公元16世纪中期,大批倭寇突然肆虐于东南各地,辐射范围包括今日的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当时的明朝中央为应付动乱而煞费苦心,不仅要动用上述地区的卫所驻军,还被迫从山东、湖南、江西、广西等内陆区域调拨新丁。前后耗费十多年时间,才勉强将明面上的危机给平息下去。
然而,一切纷乱的原始动因,皆源于明朝自身所努力秉持的海禁政策。尽管此前的不少朝代,都出台过形式、力度和范围各有千秋的相似手法,却从未如朱家天子这般彻底且不容动摇。从而导致东南各省的经济凋敝,让不少人为此选择铤而走险。甚至还有地方士绅、官宦家属和驻军据点,会不自觉的参与其中。
更为讽刺的是,这类冒险行为经常无法被如实上报。因为当一群人成为官方笔下的反贼,就意味着编户齐民数量的同等下降。对于任何想要通过政绩考核、逃避朝廷追责的地方官来说,都是他们个人所无法承受的重大工作失误。因此,最为简单有效的应付方法,就是将他们贬低为来自国外的倭寇。
另一方面,大部分倭寇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即便出海为寇,乃至打劫临近州府,都会在稍后返回故土生活。结果,这种比较有规律的季节性身份转变,反过又来成为地方官自证清白的最好遮羞布。甚至可以说是这种行为本身,就注定了各倭寇集团的失败结局。
纵观这场发生于明朝中期的倭寇风暴,还有许多细节部分都值得后人玩味。因为每一轮的压力增大,都会让当事人强化自身组织结构,从而形成更为可观的反制措施。从最初隐蔽于无人荒岛和沼泽水网间的小股盗匪,到齐聚于徽王旗下的庞大跨省组织,再到频繁攻略四方的跨国群体,倭寇群体的组织形态几乎就与明朝官军施于的压力成正比。武备等级也由起始阶段的轻装布衣,逐步升格为善用巨盾、长枪和重弓的准军事水平。另有来自日本、琉球两地的雇佣浪人,数量不详的粗糙骑兵,以及能打造攻城塔、冲车等专业器械的技术工兵。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逆境中的倭寇以太多证明机会。明朝毕竟还是那个体量硕大的东亚共主,有着远胜沿海乱民的动员实力。一旦意识到原先的卫所兵制效率乏力,便能迅速从西南山地招揽土司武装,让广西狼兵和湖南苗兵替自己搞定困局。随后还如法炮制,编练出为后世所啧啧称道的戚家军部队。同时还此前严厉抵制的葡萄牙人网开一面,直接促成澳门开埠与城市建立。最后还捣鼓出具有部分解禁性质的隆庆开关,才踉踉跄跄的将这轮事变压制到台面下去。
冷炮的这个倭寇往事系列,将一如既往的以历史战例为支点,
尽可能还原出那段风云际会的传奇历史:
双屿岛之战:倭寇之乱开端与明朝版林则徐的惨淡结局
上川岛之战:明朝以夷制寇策略的杰出成果
岑港之战:戚继光和俞大猷的首度联手反倭寇行动
横屿之战:戚家军与闽东倭寇的跨海较量
仙游之战:福建倭寇对明朝官军的最后抗争
围攻南澳岛:戚继光和俞大猷对广东倭寇的联手绞杀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