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解放军总参谋长在毛主席纪念堂痛哭:主席,得志来看您了

分享至

“三杨开泰,必定胜利”,解放军的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所谓“三杨”是指杨得志、杨勇、杨成武。

要问“三杨”中谁的成就最高,那一定是杨得志。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杨得志一直是那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虎将。



“我是伟大领袖教育出来的同志。”杨得志一生战功赫赫,但他始终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毛主席的教诲。

1980年,杨得志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而他一直敬重的毛主席却早已离去。1983年,杨得志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去毛主席纪念堂参观。

此时杨得志也已经72岁高龄,在警卫员的搀扶下,他小心翼翼的登上纪念堂的台阶,走到门口时,他缓缓推开警卫员的胳膊:“你们在门口等我一下吧。”



当杨得志看到水晶棺中的毛主席遗体时,泣不成声:“主席,得志来看您了。”



1911年,杨得志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小山村,原名杨敬堂。杨得志的母亲同样也是个命苦之人,原本是个童养媳,由于收养她的那户人家遭遇不测,她的母亲只能四处流浪,最终遇到了同样命苦但勤劳的杨远新,也就是杨得志的父亲。



两人组建新的家庭后,共养育了十四个子女,但由于当时瘟疫横行,活到最后的不多,杨得志有幸是其中之一。

杨得志回忆:“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去野外采野菜,每次回到家都能看见母亲双眼通红,询问后才得知,不是这个妹妹昏迷不醒,就说是那个弟弟因病夭折。”

后来杨得志的母亲也不幸染病,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家无余粮,能够勉强活下去的,都是天选之子。直到去世,杨得志都不知道自己母亲叫什么。



杨得志的叔父杨远和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杨远和也是因为家庭贫困,一直以来都是光棍一根。虽说家里多了一张吃饭的嘴,但杨得志从不嫌弃叔父,因为在这个家庭中,叔父是父亲唯一可以倚仗的劳动力。

杨远新和杨远和都是铁匠,祖传的手艺,兄弟二人每天早出晚归,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

随着杨得志不断长大,父亲也将手中的大锤交到了他的手上,并对他说:“伢子,你一定要好好学,咱们一家人可都要靠这铁锤、火钳子吃饭呢。”



然而好景不长,铁匠铺的老板因为入不敷出,关闭了铁匠铺,这也意味着杨得志的父亲和叔父失业了。

哥哥杨海堂四处打探消息,得知江西安源煤矿正在招聘工人,于是15岁的杨得志跟随哥哥一起来到了安源煤矿。

煤矿工头起初只想收留杨海堂,一度想把年龄相对较小的杨得志赶走。“我弟弟虽说年龄小,但以前当过铁匠,身体强壮得很,留下他吧,我可以负责照顾他,绝对不给矿上惹麻烦。”

在杨海堂的苦苦哀求下,工头总算答应将杨得志留下。但兄弟二人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安源煤矿当时由外国资本经营,工人每天需要工作14个小时,稍微偷懒,工头的鞭子可不长眼。



杨得志从小就是在苦水中泡大的,他平常总是用“这就是命”来安慰自己,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这种逆来顺受的想法。

此人带着一副眼镜,虽说一副书生模样,但总能用激情澎湃的演讲让台下工人热血沸腾,他便是我党早期领导者之一——李立三。



“工人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反抗资本家的压迫。”“你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你们要成为命运的主宰者。”李立三的一番话让杨得志感到醍醐灌顶。

李立三和刘少奇领导了安源路矿大罢工之后,工人们的待遇果真有所好转。杨得志四处打听,这才得知,原来有个叫共产党的组织,专门为工人阶级争取利益,于是他对这个组织充满了向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