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张云逸为何错失元帅?原因是45年一次关键任命,毛主席知道没点破

0
分享至

1962年,正在上高中的张光东,终于向父亲开口询问这么多年来一直困惑着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学校的登记表父母信息那一栏,自己只能填母亲,父亲那一栏的信息只能是空白的呢?

其父张云逸笑着说:

“回去你就说你父亲从来没有管过你,所以不用填嘛。”

其实,张云逸对自己老来得子的儿子一直严加管教,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让他儿子成为一个“普通人”,脚踏实地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不要因自己的身份妄图走捷径。



对于“脚踏实地做个普通人”的家训,张云逸向来言传身教,正如1955年那次授勋仪式……

从同盟会到共产党

张云逸是今海南文昌人,于1892年出生,16岁那一年,张云逸从海南岛跨海来到广州,成了广东陆军小学堂的一名学子,接受进步思想和系统化的军队训练。

第二年,张云逸就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1911年,自幼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又受到“三民主义”熏陶的张云逸,决定参军成为武装推翻清王朝的一分子。

从这一刻起,张云逸就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不管是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还是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细数从1911年以来的每一场经典战役,都能见到张云逸身先士卒的身影。



1911年4月,清朝廷对革命人士大肆搜捕追杀,同盟会领袖黄兴为了不让革命同志继续牺牲,决定组建敢死队冒险起义,与清朝廷殊死一战,彼时还不到20岁的张云逸毛遂自荐担任了炸弹队队长。

4月27日,黄兴率领敢死队前往两广总督衙门,与清朝廷派来的军兵在巷道里兵戎相见。

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后,最终因寡不敌众、武器装备落后,起义以失败告终很多人壮烈牺牲。

不得已之下张云逸和战友们被迫分散躲进附近民居,清军为了对这些革命者们赶尽杀绝,关了城门不许人进出。

而后一个屋子一个屋子地搜寻,将搜到的革命者就地枪决一个都没留,张云逸因为相貌不突出又乔装了一番,这才侥幸躲过了一劫。

日后待他们重回此地收殓战友遗体时,发现殉难者足足有七十二具,同盟会其余成员将遗体合葬在了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牺牲的这七十二名烈士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均是各个行业的翘楚。

知晓这一消息的孙中山痛心疾首地说道:

“吾党精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此次壮烈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也一直被张云逸铭记在心里,张云逸下定决心要完成战友们未竟的事业。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决定开始北伐,同年10月,34岁的张云逸经过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共产党成员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彼时他在国民党军中已身居高位,福利、待遇优厚,按照当时的眼光来看张云逸若留在国民党未来必将风光无限,至少也是衣食无忧。

反观共产党刚刚建党不久尚显稚嫩,张云逸却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未来倾注在了这个尚且弱小的、年轻的共产党身上,只是因为共产党让他看到了解放劳动人民的希望。



1927年3月,张云逸已位至国民党军少将参谋长。

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至此张云逸彻底对国民党内部乌烟瘴气、争权夺利的做派彻底失望。

这时候的张云逸表面上继续以少将参谋长的身份留在国民党,实际上从事着我党的地下工作。

1929年,张云逸正式与我党会合,并通过将旧式军队更新为新型人民部队的做法,大大增强了我党的军事力量,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改建山东分局为华东局,12月21日,中共中央收到一封电报:

命陈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与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张云逸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这支野战军和以往的部队有所不同,是一心一意负责打仗的部队,华东局此次不让张云逸担任野战军的工作,转而让他负责在后方负责后勤。



并非不信任张云逸的能力,恰恰相反,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保证后勤补给充足也同样是相当紧急的任务。

而且野战军已经有了陈毅领导,已经没有合适的职务可以给张云逸,不如就专心负责后勤。

何况张云逸是搞后勤的老手了,之前在黄花塘办烟厂办出了个“名牌香烟”,既解决了军需,又赚到了钱,华东局对张云逸负责后勤放一百个心。

于是中央很快批复了电报,同意张云逸不在野战军任职,专心负责军区的工作,就是这样两封电报,一来一回间就影响了张云逸将军未来的军衔。

实际上,这份任命确实恰到好处,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张云逸将军就充分发挥了他在管理后勤方面的才能。

当时解放军没有空中补给线,张云逸想出了一个妙计:“就地取材”,从当地老百姓手里征集余粮。



老百姓们听说解放军有困难了,纷纷赶着牲畜、挑着担子、推着装满粮食的车赶到前线为战士们送补给。

在一个又一个小推车的支持下,淮海战役取得了胜利,经此一役足以看到张云逸在后勤方面的领导才能。

屡屡上书,推辞授勋

1949年,全国解放并于同一年宣布新中国成立了,这时候,为革命事业劳累了大半辈子的张云逸,渐渐感觉身体不支了。

1951年,是张云逸最后一次领兵打仗——前往广西剿匪取得胜利,之后他就彻底感觉身体不支,不得不卧病在床了。

1955年,在家赋闲多年的张云逸身体明显好转。

为事业劳累惯了的张云逸,不习惯整天窝在家里悠闲的生活,他几次向中央提出申请,希望能让自己再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事业当中去。

见他的身体有明显起色,中央同意了张云逸的申请让他到监察委员会担任副书记,张云逸再次满腔热血地投入了新工作。



毛主席写道:

“八月十四日信收到,身体有起色,甚慰。我同意你的办法,即以休养为主,视身体许可,酌量看些文件,参加一些党的和国家机关的会议。为准备六中全会,这些天没有时间,候稍闲时间再约谈,祝康吉,毛泽东,一九五五年九月十日。”

1955年9月份,我国即将举行首次授勋仪式,这位比毛主席还要大一岁的老革命家未能位列“开国十大元帅”,成为了年纪最大的“十大开国将领”之一。

虽然没被评为元帅,但是张云逸心里不曾有过埋怨,“江山代代才人出”,从建党、建军以来,有太多功勋卓著的将领值得授予元帅军衔。

反倒是觉得自己不至于被评为大将军衔,屡次给中央军委写信希望将此殊荣另授予他人。

了解到张云逸的顾忌之后,毛主席公开表示:

“张云逸同志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情形下,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南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功勋卓著,受之无愧!”



张云逸眼含泪水,他戎马一生并非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献给革命事业。

毛主席的回应让他明白了授予大将军衔,是对于他这辈子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他也就不再推辞,欣然接受了这一授勋。

1955年9月17日,中南海怀仁堂,周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开国功勋”们授予军衔。

当他捧着金色的勋章走到张云逸面前时,发现对方眼含热泪、情难自己。

张云逸压抑着激动的心情,郑重接过了“大将”军衔,这枚代表着他卓著功勋的勋章在他的胸前熠熠生辉。

毛主席为了证明张云逸的功劳,在授衔仪式后,特批张云逸虽没有元帅的军衔但是可以享受元帅的待遇。



按照当时的划分,元帅是三级、大将是四级,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应当享受行政四级待遇。

但是毛主席考量多方面因素,主要是念及张云逸将军在整个革命事业中劳苦功高,特批张云逸将军可以享受行政三级待遇,这也是开国大将中唯一的特例。

张云逸有勇有谋、英明果断,不仅在战场上是英雄模范,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堪称典范。

张云逸家训:要做个普通人

张云逸有两个孩子,二儿子名叫张光东于张云逸54岁那年出生,曾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

退休后张光东和妻子两人一起生活在北京一处破旧的大杂院里,推开陈旧的木门、里面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家具。

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架,书架上面满满当当的书、侧面是发黄斑驳的墙面。



虽然屋子本身不大,但是在寥寥无几的家具衬托下显得格外空荡。

从张光东少将朴素的饮食起居里,也可看出其父张云逸将军的育儿理念——不搞特殊,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去生活。

这样的家训也贯穿了张光东的一生,在张光东小的时候他们一家就已经定居在了北京。

那时候有人建议张云逸把孩子送到好学校,但是张云逸却不同意,在他们住所的附近就有一所小学,为何要舍近求远呢?

自己是劳动人民出身,让光东上劳动人民的学校,从小和劳动人民的子女多接触接触不是更好吗?

那时候,张光东的小学附近有豆腐坊,每天打烊时都会多出来一些豆腐渣。

张云逸知道后觉得太浪费了,就让儿子把豆腐渣拿回来,用拿回家的豆腐渣炒了菜吃,一直吃到了张光东小学毕业,即便过了几十年张光东也对豆腐渣炒菜的味道记忆犹新。



张云逸时常对子女们说:

“破布可以纳鞋底,麦麸能喂猪,豆腐渣能做菜。我们都是普通人,一定要勤俭节约。”

张光东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最终不负众望考上了哈尔滨军工大学,父母衷心地为儿子感到高兴。

在邮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哈军工还给每个学子配了一套军人的行装,细心的母亲看到里面没有枕头,于是拿起针线就要做一个。

但是张云逸却阻止了他,表示不用如此大费周章,随即找来一块白粗布放进了儿子的行李里面,并说军人都是用这个当枕头的。

张光东自然也知道父亲这句话的意思,这么多年来张光东始终谨记着父亲的教诲。

到了去学校的日子,张云逸夫妇俩坐公共汽车送完孩子又乘公共汽车原路返回。



其实那时候张云逸完全可以跟组织申请专车接送,但是张云逸夫妇俩觉得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坐轿车难免有些做作和铺张浪费,所以平时张云逸夫妇俩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非常低调。

张云逸虽然对家人“小气”,但是对真正需要他的任从来都是二话不说就慷慨解囊。

一次,张云逸的故乡文昌县的小学校长写信给张云逸,委婉地向其表达了困境。

张云逸一直认为读书是个大事,得知学校有困难,他立即回信给校长可以把文昌县的房子卖掉用以补贴学校,还曾多次购买大量书籍寄回去。

老一辈革命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风范在张云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从年少时接受革命进步思想参加武装起义差点成为“黄花岗第七十三位烈士”,再到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义无反顾的奋战,用战略眼光保障了六十万战士们的吃穿和军需问题,都足以说明张云逸将军的功勋卓著。



张云逸将军成为“开国大将”中的唯一特例,享受元帅待遇亦在情理之中。

先辈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开辟了一条通往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我辈也应当奋发图强、做长江后浪奔涌向前。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言经铸史
言经铸史
走近历史,了解历史
174文章数 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