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唠嗑,话题少不了两样,一是谁家儿孙有本事,一是谁家祖上更厉害;80年代,山东青州郑母村曾有一位老人“赵继光”,和人唠嗑时声称自家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后”。
这话引起一阵哄笑,现场几位老人都是同村乡邻,谁家的底细几乎都清楚;“赵继光”世居郑母村,小小村落里哪来的“书香门第”,那就更别说“官宦之后”了。
没人信也就罢了,一阵哄笑分明在说“赵继光”吹牛嘛,老人的脸当场被笑的胀红。
“赵老”一拍大腿,站起身指着其他老人说“你们几个老家伙,吃饱了就知道撑得慌,今天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
“赵老”拎着小板凳负气而走,这场聚会也就不欢而散了。
本来没什么事,大家对赵继光的话也仅是当成笑话听;可“赵老”上心了,他脾气倔,回家后仍怒气未消,一边嘟嘟囔囔咒骂着,一边从柜子里翻出个小包袱。
就见“赵老”小心翼翼,里三层外三层地解开包袱皮,最里面是一件“纸质的折子”。
“赵老”一见宝贝还在,扭头出门寻找唠嗑的几位老伙计,赶到现场一看,人家早散场了;“赵老”气更大了,都一个村的乡亲,家在哪清楚得很。
为证明自己没有吹牛,“赵老”不惜赶到几位老人的家里去找,生拉硬拽将别人推进自己家。
等人聚齐了,“赵老”净面洗手,然后当众打开包袱,一脸骄傲地说“都看看吧,这是我赵家祖上的‘状元试卷’,说我是‘书香门第’咋得了?”
几位老人仔细看,就见“折子”上有几个朱笔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很明显,这就是“状元郎”,原来“老赵家”祖上这么厉害?
几轮恭维后,“赵老”心满意足,连忙又将“折子”收好,开始讲自家祖上的历史。
简单来说,赵继光祖上名叫“赵秉忠”,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高中榜首。
万历皇帝对“赵秉忠”的才学称赞有加,一高兴,御笔亲题“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又破例将这份试卷赏还给“赵秉忠”,要他将藏于家中,传于后世以作训勉。
皇帝的“赏赐”,那在古代是多么的荣耀,“赵秉忠”至此勤于政事,一路高升,位高至“礼部尚书”;可好景不长,“天启帝”上台后重用魏忠贤,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赵秉忠”为官刚正不阿,竟然参了魏忠贤一本,结果自己却落个“丢官罢职”的结果;被贬回青州后,“赵秉忠”郁郁寡欢,看着“御赐状元试卷”不免叹息不已,没多久便离开了人世。
至此,“御赐状元试卷”在赵家后人中流传,到今天传至第13代赵氏后人,“赵继光”手中;说完这些,“赵老”不忘加上一句“爷们几个,说我是‘官宦之后’没差吧?”
不用想,现场又是一阵恭维,美的“赵老”连连拱手。
虽说80年代已不流行“拱手礼”,但老辈人遇到红白大事,还是会拱手作揖,以示庄重;如今赵老行“拱手礼”,意思再简单不过。
从此,“赵老”在村里成了名人,谁见了都得恭维几句;这事也像长了翅膀,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郑母村有家“书香门第,官宦之后”。
也是凑巧,80年代里青州博物馆成立,有研究员下乡搜集文物,刚到郑母村就听说了“赵继光”的家族辉煌,同时也产生了疑问。
自隋唐开始“科举”已有千余年,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到明朝已十分完善;一般来讲,“会试”和“殿试”是登堂入朝,极为严格的环节。
据史料记载,到了这个层面的“考试”,为防备徇私舞弊,考官要先将各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糊名”;考虑到字迹,“试卷”还需交给专人誊抄,之后才送给阅卷官评定。
这套流程下来,基本杜绝了这届考生的舞弊行为。
为了下一届“科举”公平,这届状元、榜眼、探花等优秀试卷,还要由礼部封存;如此,下一届考生就不能摘抄或者参考“状元试卷”了。
理论上来说,即便“赵秉忠”是明朝的状元,也不可能将“试卷”拿回自己家的,更不可能传至如今的13代传人,“赵继光”手中。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算“故宫博物院”,也只有几张清朝的科举试卷;如今又出现了“明朝试卷”,而且还是“状元”的,这样的文物说是“独一无二”也不为过。
抱着怀疑的态度,“研究员”找到赵继光,要求展示他珍藏的“状元试卷”;其实早在研究员到来之前,早有不少“贩子”找过老人,甚至有人出价“18万”购买。
80年代的“18万”是什么概念?
赵继光虽然要脸面,但深知“家传宝”的珍贵,因此无论贩子出价多高,赵老始终没有出售“状元试卷”。
次数多了,赵继光干脆一口否认自己有“宝”,就算博物馆的研究员来了,老人也矢口否认“啥状元?隔壁家有孩子,你看试卷找他们家去!”
赵老脾气倔,一顿“雷烟火炮”将研究员臭骂一顿,别说看“状元试卷”了,连门都没进去。
研究员回到博物馆,悻悻将事情经过讲给专家听,脸上还挂着委屈;专家一听,“明朝的状元试卷”,那可是国宝级文物,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第二次,专家亲自来到郑母村,这次还特意带了不少礼物;自古“清官不打送礼人”,赵继光一看人家拿来这么多礼物,再不让进门就不通情理了。
但是,专家一提“状元试卷”,赵继光立马起身离开;面对这样的倔老头,专家也头疼不已,不让说话咋办?
简单来说,“专家组”数次来找老人,赵继光要不躲着不见,要么干脆不让说话;专家们也曾怀疑过“状元试卷”的真实性,在郑母村走访,有不少人曾亲眼见过。
既然有人见过,说明“状元试卷”真实存在,是不是文物,那就另当别论了;专家以此为突破口,再找“赵继光”,明确表示“不要东西,只是鉴定真假。”
这下老人生气了“啥,我的宝贝还用鉴定?你们见过状元么就瞎说,今天就让你们见识见识‘真货’!”
就见老人再次“净面洗手”,还是那个小包袱,里三层外三层地打开后,里面是一件“19折册页”,这就是明朝状元的试卷了。
这份“状元试卷”横长268厘米,全文2460字,最醒目的还是卷首朱笔红书写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后经鉴定,这“6个字”确实出自万历皇帝之手,仅此一样,足以证明其“珍贵文物”的身份了;再说这份“试卷”,尽管已过去400年,其纸张和墨字仍旧清晰可见。
考古中,纸张、织品类文物最难保存,如今这份“状元试卷”已过400年,保存的还能如此完整,用“奇迹”来形容也不为过。
就在“专家”爱不释手的时候,一旁的赵继光老人又将状元试卷收了起来,嘴里还说“东西看了,你们也该走了,这是‘传家宝’,我不卖!”
话说得这么决绝,噎的专家再次铩羽而归,但并没有放弃;这么珍贵的“纸质国宝”,专家怎么能允许它留在民间呢?
之后,专家又找过老人几次,希望他能忍痛割爱,将“状元试卷”交给博物馆珍藏;一则“试卷”是纸张类文物,民间不利保存,只有交给博物馆才最稳妥。
二则,“状元试卷”是仅存的,唯一的明朝科举文物,其珍贵堪称国宝;赵老也有义务将这件“国宝”交给博物馆珍藏,这是“做贡献”!
简单来说,“专家组”走马灯一样来找老人,却被拒绝了23次;既然专家“不灵”,博物馆还发动村干部一起劝说老人。
老人曾对村干部讲过“这份‘状元试卷’是祖上留下来的,在赵氏后人中传承了数百年,如今却被赵继光弄丢了,我没法跟祖宗交代啊!”
这种思维,专家还是很能理解的,之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老人解释“这是文物,对国家研究历史很重要,你把东西捐出来,是在做贡献哩!”
直到“专家组”第24次登门拜访,赵继光老人终于将“状元试卷”拿了出来。
为表彰老人,有关部门还为其颁发了荣誉称号、锦旗、证书等,以及200块奖金;之后,赵继光老人在村里更出名了“专家24次登门,你这脸面都上天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