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姚公堤”上
童志洪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驱车数十公里,来到地处杭州萧山区的浦阳江边。在进化街道云飞(原山头埠)村,瞻仰民族英雄、在鸦片战争中为抗击英国侵略军英勇献身的定海总兵葛云飞故居;又辗转于明代刘宗周、余煌等乡贤,曾悉心操劳过的麻溪坝与茅山闸遗址前。最后,来到了曾被清代乡人誉为“姚公堤”的西江海塘怀古探幽。
麻溪坝现状(左图)
乡贤刘宗周、余煌倾心关注过的茅山闸现状(右图)
西江海塘,因位于萧绍平原西端而得名。从萧山县永兴闸西端起,至山阴县天乐乡麻溪坝,全长30余公里,当年分属萧山、山阴两县管辖,它与北海塘(含山阴、会稽海塘)与三江应宿闸等相配套,是拱卫绍兴府萧山、山阴、会稽三县近百万粮田与塘内广大民众,免遭钱塘江、浦阳江等水患的主要水利工程。西江塘被民间誉为“姚公堤”,这与康熙年间的会稽县乡贤姚启圣直接相关。
康熙前期的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作为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的功臣,他的业绩因《清史稿》等史籍有传,而为后人所熟知;清代山阴、会稽县志,还记有他捐修府学与三江闸等文字。但他捐修西江塘的故事,却很少为后人所知。但细考康熙《萧山县志》,使我为之释然。
地处钱塘江上流的浦阳江,因历史上江潮时常发生泛滥,洪水猛兽无情吞噬西江海塘,给绍兴府所属萧山、山阴、会稽三县造成了极大危害。康熙二十一年(1682)农历五月,倾盆而下的梅雨连续不绝,导致浦阳江水泛滥。先是冲没山阴县的高田,临浦塘、庙西塘发生垮塌;十九日,江水直冲诸暨坟、王家池、潭头片,塘上洪水已逾四五尺,塘遂圮毁;二十日,闻家堰、周家堰、杨树湾塘同样圮毁,乡人以绳索探底,水深可达六七十丈;此后,方家塘、傅家山、孙家埭相继毁圮;城市水高丈余,可行舟楫,农田禾苗尽被淹没;六月初六,浦阳江水再次冲入塘内,灾情更趋危重。……在洪水接连侵袭下,面对千疮百孔的西江塘,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官府四处赈灾如同救火。为防止灾害再次的重演,西江塘的抢修已成为当时的第一要务。
清代,与钱塘江北岸海塘的修建费用多由官府厘库开支不同,南岸绍兴府各县海塘的修建资费,历来采取“官办民捐”等方式。除部分官吏、乡绅的捐助与外,主要靠“江田”收益,或按海塘受益田亩的多寡,由民间分摊所得。因此,萧山县衙在及时向上司申报西江海塘遭冲决的灾情同时,决定先行修筑本县潭头、闻家堰地段塘堰,预估计修复须银2200两,当即命塘内受益田亩的乡人捐输。浙江巡抚闻在报后,认为事关重大,随即命宁绍台道、绍兴府及萧山、山阴、会稽三县主官赶赴西江塘水毁现场,一同实地踏勘,评估修筑费用及相关计划。
西江塘的大部分地段虽然位于萧山,但与绍兴三江28孔应宿闸的维护大修经费一样,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历来就有互济先例。为此,当年九月,绍兴知府会同山、会、萧三县知县,邀集部分乡绅与民间代表,在府城隍庙商议对策。会上决定,修筑受损海塘所需的银两为一万二千两,由萧山县筹集一半,山阴、会稽两县筹集另一半;各段水毁工程的修筑,由萧山县负责组织民工修复诸暨坟、王家池、潭头、闻家堰一带较大的残缺地段,由山阴、会稽两县分别组织人员修筑周老堰、方家塘、孙家埭、上南一带被毁江塘。但因洪灾肆虐,民间财力匮乏,西江塘修复工程自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开工后,进展一直十分迟缓。
次年(1683)春,正是光复台湾的关键时刻。当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在平台前线闻悉西江塘被冲毁,家乡百姓深受洪涝灾害,修复资金不足后,心急如焚。为此,当即亲笔修书,移文浙江巡抚:要求立即停止向三县乡民捐输,改由他个人捐出全资,用于抢修西江海塘。并将前期向已民间摊派的一部分工费,在统计后据实返还民间。
其实,就在不久前,姚启圣刚刚才捐银六千余两,用于全资大修绍兴28孔三江应宿闸。历经数月,方才竣工。为此,姚启圣又急命先前由他委派、从福建返乡主持监修三江闸务的弟弟、候任通判姚起(启)凤等一干人马,火速赶赴西江海塘工地。会同萧山、山阴、会稽三县地方官员,在萧山县闻堰至山阴县天乐乡麻溪坝的西江塘水毁地段,“亲督畚锸,缺者补之,隘者广之,倾者坚之,洼者平之”。经过四个月的紧张抢修,延袤数十里的西江海塘水毁工程全部得以修复,解除了危及三县的洪水灾患。
另据康熙《绍兴府志》载:在此期间,姚启圣还委派姚起(启)凤等人,在刘宗周弟子、会稽县乡贤姜希辙参与下,经实地考察,将地处西江塘末端,位于山阴县一侧的麻溪坝,“依山为骨,改洞为三,各六尺”,以方便天乐乡当地民众济旱、泄洪。
“视金钱为粪土”,是史志对姚启圣的客观评介。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姚启圣不惜捐出在因在任香山知县时“擅开海禁”被罢官后,在广东经商七年的收益,与变卖祖产、亲朋借贷等所得,先后在“军前捐银十五万(两)有奇”这批巨款,以弥补军费不足。十分难得的是,就在他福建总督任上身染背疽,带病在平台前线操劳的康熙二十一、二十二年(1682-1683)中,继先行捐出六千余两白银大修三江闸后,又为修复西江海塘水毁地段,再次捐出私银一万余两。姚公的义举,在名士如“过江之鲫”的越地,堪称独树一帜!
康熙二十二年(1863)夏,收复台湾大业完成,姚启圣返回福州。遗憾的是,他不久便背疽病复发。在离开家乡十年后,还来不及有机会返乡,去他倾注心力关注过的西江海塘与三江闸看上一眼,便在任上溘然长逝,享年仅60虚岁。
明清时期,不少各县官吏,在绍兴府城内建有大小不一的府宅。以光绪年间,曾任清溪县七品知县的会稽县人周福清,当年在都昌坊口置办“周家新台门”为例,化银才约二百两。如果不计入姚启圣为国为乡所捐的巨资,仅以为修复西江海塘捐银一万余两言,试想一下,又可为自身与子孙置办多少象周家新台门这样的宅第?
令人动容的是:身为一品大员,因生前家财几近散尽,姚启圣不仅在绍兴府城内未建府宅,就连死后的丧葬费,也是亲属典卖田产后,方才得以应付。因而,他克已为乡,慷慨解囊,捐出巨资用以家乡水利建设的故事,尤为可贵、感人。
乡贤姚启圣关爱桑梓、慷慨捐资的拳拳赤诚之心,深深感动了三县官民。当地百姓纷纷请求为他建立生祠,但为姚启圣极力婉辞。最后,乡人于西江海塘临浦镇段树起了“姚公堤”石碑,让后人永远感念姚启圣的功德。
站在“姚公堤上”,我觉得:姚启圣爱国爱乡的义举,不仅感动过当年诸多国人与越地民众,在大力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他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骄傲,并广为弘扬。
岁月荏苒。因行政区划变动,历史上西江塘南端,原属山阴(绍兴)县的一些乡镇,早在1950年秋,已划归萧山县管辖。在姚启圣诞辰400周年之际,站在昔日曾守护过三邑百姓的“姚公堤”上,极目四望,江堤周边,滿眼都是碧水青山,经济繁荣,企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在当地政府与省塘闸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昔时水患濒发的浦阳江边,早就建成了百年一遇的现代化标准海塘,成为远拒“洪魔”的坚实屏障;西江海塘内,是一望无际、横贯萧山西南部那宽阔的柏油通衢;坚实的塘面上,新敷设的彩色塑胶游步道,已成为外地游客与当地百姓休闲健身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姚启圣如地下有知,必定会欣慰无比!
西江海塘(进化段)
附注
①方志明载:姚启圣义修西江塘时,将麻溪坝改洞为三,各六尺,即此洞有6米宽。
②康熙后期,绍兴知府俞卿,改为二洞(成为4米)。
③现代的麻溪坝泄水孔已改成一洞。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程丹
审核:戴秀丽
总期:774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