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昌盛、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产业成熟
国土面积约占中国十分之一
人口数量约占中国四分之一
经济总量约占中国五分之一
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位于中国中部
犹如一道“脊梁”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新华社“百闻不如一见”栏目
邀你带上驰骋古今的想象力
来“天下之中”了解中国
从古至今,看“中部崛起”的文明密码
【金玉成衣 功藏于巧】
2008枚玉片、精巧至极的金丝
制成了名动天下的金缕玉衣
出土于河南商丘的汉代金缕玉衣
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部、足部5大部分
玉衣片绝大多数两面磨光
少数仅正面磨光
背面保留有切割痕迹
其形状、大小各有殊异
专家认为,汉玉多出自今天的新疆和田
不仅克服了长途运输的困难
玉石的打磨、钻孔、编缀等工序也极为复杂
金能为线,玉可成衣
中部地区古人宛若天工的纯熟技艺可见一斑
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
依旧传承着精工巧做的智慧
河南,精密构件组装成领先世界的盾构机
湖北,人们可将玄武岩纤维纺织成布
安徽,精细半导体产品为许多行业提供基础
古人取材大自然
今人巧用新材料
结合高科技手段盘活先进制造业
为“中部崛起”夯实底座
【天下粮仓 国之大者】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58件小漆盘
盘内写有“君幸食”字样
“幸”可理解为希望
——“希望客人好好用餐”
有6个漆盘出土时还盛放着
牛排骨、鱼骨、面食等食物
地处中国腹地的中部地区
物产丰富
出土文物亦记载着古人对于饮食肴馔的重视
湖南澧阳平原曾出土8000多年前的水稻壳
照应着今日中国杂交水稻的禾下乘凉梦
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豆豉姜酱
为今天湘菜的驰名风味埋下伏笔
如今,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为中国人牢牢端稳饭碗提供有力支撑
河南的肉制品产业
山西的面制品产业
湖北的河鲜养殖加工业
安徽、江西的茶叶和零食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部粮仓”正展现出新作为
让人们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从“新”出发 向“绿”而行】
鸿雁回首、衔鱼伫立
造型古朴优雅
还是当时的“高科技”
被誉为“汉代环保节能灯”的西汉雁鱼铜灯
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现藏山西博物院的雁鱼铜灯
由雁首、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
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
可调节灯光照射方向,防御来风
点燃时燃烧形成的灯烟
会通过鱼和雁颈传导至贮有清水的雁腹
从而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千年前,绿色环保的理念就已深入人心
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承至今
看今朝
长江、黄河向“绿”而行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产业从“新”出发
推动科技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地区加强向“数”看齐
通过数字经济建设,大幅减少碳排放
绿色低碳发展
成为中部六省因地制宜实现崛起的重要抓手
【联通八方 无远弗届】
历史更迭 木铜朽蚀
深埋地下的庞大车马遗迹
将千年时光承载至今人眼前
藏于殷墟博物馆的车马遗迹
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
更是对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动诠释
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
诉说着商王朝卓越的制造技术
展现着交通工具在
社会生活、四方征战、礼制建设
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
古往今来,中国人深知交通便利的重要性
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地区
以一条条交通要道,内畅外联达八方
空港、陆港、公路港、水港、口岸衔接融合
多式联运大格局加快形成
加速伸展全国、“拥抱”世界
无论是回顾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
还是展望中国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中部“脊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何以中国,且看中部
监制:卫铁民
制作:谈昦玄、朱昊晨
记者:张玉洁、任卓如、王学涛
logo:谢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会员)
海报:原澄玥(实习生)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湖南分社
新华社河南分社
新华社山西分社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按照文物出场顺序排名)
河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殷墟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