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戍边的官兵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这里以汉朝为例。汉代戍边士卒,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警戒候望、制造修缮器物和屋舍、巡逻、传递文书、积薪,以及其他杂事。
敌人入侵,根据惯例或上级命令进行防御。
编织绳索,有一人一日编织二十丈的记载。
伐蒲,有每人八束的记载。伐苇,有每人卅束的记载。这些将作为烽火燃烧的材料,称为“刈苇”、“伐蒲”、“积薪”等。
巡逻,内容包括巡查天田等。天田,长条状,宽3—5米,细沙铺就。每日检查巡逻,扫除杂物,通过足迹推测入境人马之多寡。随身携带日迹符,以为凭证。通常3汉里。候长、候史通常20汉里。天田旁有铃柱、悬索。大概由士卒编制而成。
治墼,即制造砖坯。
除土,即将风吹到边墙附近的沙土清除掉,这是一项非常熬人和重要的工作,常常一次大的沙尘暴到来,其携带的沙土,就可能将边墙堆埋一半,甚至是全部掩盖。
传递文书、信函。
瞭望敌情,按照实际情况点燃烽火。
维护器械,器械有蓬、梃厈解斧、长斧梃、弩等。还有涂垩。先以泥涂墙,再涂以白灰,反复多次,以抵抗风沙侵蚀。工作记录中,有“垩”、“涂泥”、“注泥”等。
其武器装备有弩、槀矢、楯、兰、兰冠、革甲鞮瞀、靳干幡等。
还有其他杂役,如削工、伐木、积茭、运茭、缀络具、诣官廪、修缮房屋、喂养狗马、输粮运水、舂米做饭等。
娱乐项目包括蹴鞠、角抵、投石(超距)等。
每月有休假,生病有病假。
士卒病死,燧长要写爰书上报给上级机构。
士卒逃跑,被逮捕之后,将被处以腰斩,妻子耐为司寇,其长官罚金。
“燧”,士卒所在的官署,也是西北边塞候望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候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命名多样,以职能、数字、所在地点等命名。
燧长戍守之地,称“亭障”。障内有亭候,可以瞭望敌情,其地势应当较高,可以望远。
汉代边塞亭燧上的警戒信号,大约有六种,即蓬、表、鼓、烟、苣火、积薪。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则昼夜兼用。相关规定称为“烽火品约”。
烽,如同倒扣的筲箕,有如灯笼。有“布烽”、“草烽”、“木烽”。使用时,将“烽”高悬于烽杆或桔槔上。每座烽火台至少设两座烽杆,台顶及坞墙上各一杆。烽索长三丈、四丈三尺不等,每杆最多可挂三烽。
“表”,旗帜一种。有“大表”、“小表”、“亡人赤表”、“兰入表”等。
“烟”,即“狼烟”。
“苣火”,燃烧的草把,有小苣、大苣、四尺苣。有出土苣,用芨芨草或芦苇扎制。
“积薪”,柴草垛。初世宾曾见过实物,为1.9米×2.5米×1.3米的长方体,材质为苣。分16层。共四堆。
按照敌人进攻人数划分信号等级:
(1)敌人在一人以上十人以下的,燔一积薪,举二烽;夜二苣火。
(2)敌人在十人以上,五百人以下的,燔举如一人,须扬。
(3)敌人在五百人以上,两千人以下的,或者敌方已进攻,燔一积薪,举三烽;夜三苣火。
(4)被敌人围困的,“昼举亭上烽,夜举离合火,次亭遂和,燔举如品。”
吴礽骧将汉代烽火品约及信号分为五品:
(1)虏十人以下在塞外者,昼举一烽,夜举一苣火,毋燔薪。
(2)虏十人以上在塞外,或一人以上、五百人以下在入塞者,昼举二烽,夜举二苣火,燔一积薪。
(3)虏千人以上入塞,或五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攻亭鄣者,昼举三烽,夜举三苣火,燔二积薪。
(4)虏千人以上攻亭鄣者,昼举三烽,夜举三苣火,燔三积薪。
(5)虏守亭鄣者,昼举亭上烽,夜举离合苣火。
参考资料
[1] 于振波:《居延汉简中的燧长和候长》
[2] 孟志成:《汉简所见候长和燧长的待遇》
[3] 伊传宁:《汉代西北戍卒研究—— 以居延汉简为中心》
[4] 井普椿:《居延汉简<塞上烽火品约>考释》
作者:潇盈止,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账号(夏虫欲饮冰)已获得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