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on
抱着看喜剧片的心态,看了年初在柏林获得惊天低分的所谓「广州黑人电影」《以爱之茗》,竟然没有笑出几次。
这令我很生气。
故事主要发生在广州的一个黑人聚居区,电影里叫「巧克力街」。按常理来说,那自然主要是指三元里、环市东环市中那一带,以服装生意为主。
《以爱之茗》也不是没有相关交易,像是本地男人与非洲男商人、男翻译采购大批女士内衣裤,就成了笔墨稍多的片段。
关于这条街,最为魔幻的是,所有人,无论黑的黄的,张口就是台湾腔。即便是黑人之间对话,也只有寥寥几句法语,非常接地气,虽然接的是广州之外的地气。
但这个锅,恐怕台湾也不是很想接。
毕竟说台湾腔已经很怪异了,台词还是半生不熟的那种,不知本土演员要凭怎样的信念感念出「你们需要多少数量?」,或「你信任我吗?」
随随便便一句都会让中文使用者一愣——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但非要这么别扭地讲话,就感觉在几种语言的机翻、人翻中回锅八百次。
不只是措辞和语法问题,还有思维逻辑、风俗习惯的问题。黄种人很少会顺用西方思维,直白地把意思翻译成中文,「请你离开」「我会想跟她聊聊」「但你就是我和你爸幸福的证明啊」太夹生了。
包括用字,很多时候是用简体,但是时不时又会杂沓地出现繁体。相当撕裂的场景是刘小梅妈妈给女儿相亲,在公园里,她举的牌是用繁体,在饭馆跟女儿碰头,说要换张照片时,另一个纸板全是简体字。
这一段情节又是逼疯编辑的节奏。繁体纸牌上,身高只写153,没有单位,体重则非要是「48kg」,而标题是大大的「女孩」,空行,「刘小梅」,又不如简体版的「女·刘小梅」,可把性别丢在姓名前面,也怪。反正这不是编辑能看得了的玩意儿。
而且导演也太小看咱们的相亲市场了。只在A4纸上贴一张看不清脸的艺术照,单写身高、体重和职业,然后一脸不爽地站在那里举牌,就想征到婚?
姐,醒醒!你老公最近不愿意跟你到公园去站,回到家不愿跟你说话,不是因为受挫,是因为你缺少一点人类思维。
或者你要不要看看相亲角里,别人的「简历」都是字多图小,虽然也糙,糙得仿佛寻狗启事,但是好歹是有相应信息的。
看惯了欧美电影哪怕是网站或报刊一角,也会对相关内容撰写、整合得细致有加,再看《以爱之茗》这般粗制滥造,还沾沾自喜地展览出来,难免觉得过分急功近利,也不得不敬佩柏林电影节大惊小怪地什么都吃。
还是继续说相亲角。这个国内特殊的场域,本是凝聚当代焦虑与代际矛盾的所在,又在特殊的买卖含义里,展现出某种金钱至上的追逐,直插婚姻本质与人情意义,有非常繁多且厚重的文化折射。
它作为某种「奇观」,如今被这部电影「奇观化」到荒谬故事里,成了不清不楚、不痛不痒的存在。
熟悉的人会觉得时间、规模简陋得不足以体现它本身的功用,不熟悉的人,尤其是外国人,他们的视野里,则似乎更注重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譬如几十年不变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就跟电影调性一样。
一方面,它在以融合的形式呈现主创想象中的广州,或者中国。这样一个地方,因为过分杂糅,甚或西化,构建出对外国人而言相当奇特的生存空间,对中国人而言相当别扭的城市景观,那种表面上高度融洽的人种大团结,甚至比语言腔调更怪异。
它几乎先天地抹煞了很多地域区别所能带来的话题性与思考性,最终还是以毫无常识、一厢情愿的表达,来杜绝沟通。中文在这部电影里头,反而成了国人理解这部电影的障碍。
而另一方面,它表现出面向东方的敷衍之余,又有面向西方的谄媚。
这是一个讨好电影节的典型作品。欧洲常见的爱与自由的相关故事,神秘或曰奇观化的异域风情、东方想象,不同背景的人群的杂居与碰撞,对历史的审度,对当下的思考,似是而非、似有还无的所谓成长或救赎,以及跨越时间、空间带来的复杂观感和视野纵深……
一轮列举下来,感觉《以爱之茗》简直是不世出的标准答卷。而实际上,它哪样都没做好。
比如说爱与自由,这部电影的理解是,走到结婚当天,终于下定决心在亲朋好友面前拒绝男方,那是自由,而当互生情愫的男人对她坦白自己与前妻的不当故事后,她说出「请你离开」,转头又还是没事发生地腻在一起,那是爱。
既俗套又含混,机器人被编程了都不肯这么演好吗。
后来男人还叭叭地说,当时他没回答自己最想要的什么,其实答案是艾娃,自己的女儿。好的,又蹦出了与黑人生下后一直没回去寻找的女儿。这次女主还是表示,「请你离开」这里去找她,实在是过分美丽的爱情故事。
结果端水大师想要洗涤自己灵魂了,就去买了个行李箱。咱也不知道为啥行李箱都没有,而且也不去光顾始终卖不出行李箱的刘小梅,但是当他买了,然后人家跟拎着行李箱的他说一路顺风,他还装懵。
然而买了行李箱他也没去,光靠做梦去找他那穿上了大红旗袍的非洲女儿,关键是,梦里行李箱也没有出现。父女相认后,顺水推舟地紧紧拥抱,然后下个镜头就莫名其妙相拥倒在脏兮兮的泥地上,一张脸摸来摸去,也不知道这空降的爹是要来干嘛的。
女主,你可看好你的男人吧……
相对应地,对历史与当下的看法也很肤浅。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那些被禁锢的身心只有轻飘飘的孑然背影来表现,严肃片刻就会被他们端端正正的台语给抹掉,甚至女主会给同伴强调这是别人的地方,「你要是不喜欢,就赶紧回国吧」,也感受不到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敬重与操守,只觉得太多事,太聒噪。
而且他们消化痛苦的行为,也拍得让人瞠目结舌。小姑娘图里有一段挺惨的往事,然后她在理发店怅然所失的时候,一个女同胞忧心忡忡地站起来,拥抱她,还没一会儿呢,她就开始笑着唱歌跳舞了,于是男同胞也开始笑着唱歌跳舞了,再然后就是两个人开始笑着唱歌跳舞了。
那图里呢?反正默默地走了,也没人理一下。是,他们都太忙了。
主创似乎很想为黑人处境出气,于是让男主前妻老迈的父母,带着「固然」老迈的观念来嘲笑会他们,说「那些鬼头鬼脑的非洲人,一定要把他们隔绝在我们的社会之外」,他们那个外孙立刻出示并置黑人小孩和黑猩猩的画面,义正严词地教育他们。
更好笑的是,马上外公就说,「一带一路是我们开立的啊,我们开立了一条通往世界的路。」外孙恨铁不成钢地回答,「你们要先对其他人开放,才有可能建立我们大肆宣传的制度……」
主题表达那个刻意,演技那个糟烂,身为本国人,一时不知道该为狭隘愚蠢的观点害臊,还是该为烂到抓狂的演技羞耻。
但要是惊慌失措,也大可不必。因为就在这样一个场合里,孩子他妈岔开了话题,因为她想到了曾经缠绵过的黑人女子,现在就躺在前夫房里,而他们还在外头吃饭。
这个时候,恐怕不太会有人想着她说自己不是「不幸福的女儿」,不是「不幸福的女人」,只会想着,导演真是厉害,电影进度条都快拖完了,还能塞进一个LGBT的冲奖主题。
要说女主角可男可女地吃遍天下,不,吃遍一家人,又觉得电影主旨落到了,你是不幸的非洲女人吗?那你来中国,来广州就好了,这里除了老人家,每个人都是开明包容的,而且都愿意馋你。
说得我都想去。
至于时时强调的主题,自然是跟茶有关的。片名就饶有心思地设置为「Black Tea」,却不知道在中国,那对应的是「红茶」。
关于茶,或者说导演器重的所谓茶文化,也有很多展示。但你们想听吗?我是完全没有办法听的。
就是那些好词好句的摘录与吐露,就像极了曾让我们痛不欲生的应试作文训练,无非是拆解、胡扯,然后自我感觉良好地念——都写到这份上了,你还敢扣分?
例如喝茶,又叫品茶,那品字有三张口,所以大家要静一下,我要分三点讲了,你赶紧谛听。
这时候能做什么呢?只能跟女主那样,明明能操一口流利的台语,但是一到需 要品评茶了,说来说去就是两句,「好香」,「好喝」。
我们面对一部本该成为喜剧却连这点价值都提供不了的烂片,也这样糊弄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