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引言
“学习汉字,能开发大脑变得更聪明”,这话猛一听似乎是中国人在自我吹嘘,但实际上是一位被认为距离诺贝尔奖很近的韩国科学家的公开表达。
且不论科学与否,但它反映了韩国的语言怪现状:为了所谓的自尊心而摒弃汉字,却发现居然连自己的历史都读不懂了。
背后的逻辑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对朝鲜半岛这个曾经的附属国的浸润。
(地图:朝鲜半岛)
一、萁子入朝送文明,汉武开疆扩版图
韩语自称是世界上最简单最好学的语种,上到70老妪下至三岁幼儿,最多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能够掌握基本的交流技巧。
韩语诞生于1443年,初衷是为了降低底层民众的文盲率。效果确实颇为显著,但是却遭到了上层精英的大力反对,以至于沦为了妇女和稚子才会使用的语言。
原因很简单:此前的上千年中他们一直使用的是自中国传来的汉语,文字记载和日常交流都仰赖汉字。
彼时是明朝英宗时期,朝鲜早已俯首称臣甘为藩属。
而文字只是半岛与中国直接关系的一个侧影,说明它受中原的影响非常深。如果追溯二者之间来往历史的话,最早可以到商周时期。
(韩语)
当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新立,武王为了展示仁义亦未对前朝赶尽杀绝,反而多有分封。其中,纣王的一位兄长以旧都为址,乃为宋。
箕子则舍弃了繁华富裕之地,带着众多遗民往北而去。最终落脚在了东北方向的一块土地上,是为朝鲜半岛北部。
得益于箕子所带过去的人和商朝的文化、技术,原本偏远落后的朝鲜的日子开始蒸蒸日上:耕种、桑枝织技术能帮当地人民解决吃和穿的问题,青铜则传播了文化……
周王室也干脆利落的表示了认可,纳入诸侯国之列。不过,不管是镐京还是洛邑与朝鲜的距离都很远,所以相对于秦赵当地,它的存在感一直都很低。
随着天子式微、掌控力越来越弱,朝鲜也就逐渐淡出了中原的视野。除了势力扩展到辽西的燕国,它与中原几无往来。
(箕子)
作为强盛一时的霸主,燕国对自己这个邻居可谓是虎视眈眈。另一边,朝鲜也借着“尊周室”的名义屡屡与燕起冲突,乃至最后大打出手丢掉了辽东沦为属地。
及至秦人横扫六合,大量燕人和其他诸侯国的遗民涌入了朝鲜。汉初,一位叫卫满的流民得到了王室的重用,拜官封地,希望他能够守护边境的安宁。
未曾想竟然是引狼入室,野心勃勃的卫满只待站稳脚跟,就以“汉军来犯”为借口率军直奔平壤“守护王驾”。公元前194年,萁氏在大战之后落败而去,卫氏成为了新主。
朝鲜北部的这两个王朝萁氏和卫氏,王室俱是从中原而去,也都带了大量追随的人一同移居到那里。因而,朝鲜文化的发展从最初就深深烙上了中华的痕迹。
登上王位之后,卫满向汉室承诺他会充当朝廷与塞外部落之间的屏障:若有犯,朝鲜可为抵挡,若要归,则放行。作为交换,汉廷不会向他出兵。
(卫满)
当然,卫氏并非是真心要当这外臣的,它的三任国主从未晋见过汉帝,与当年得封之后立刻回来向周天子谢恩的箕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到百年继任的后人便按耐不住,不仅违背当年的约定四下搞破坏、刻意阻挠那些有意与中原加强往来的部落通行,还公然杀害了朝廷任命的辽东官员。
汉武大怒,公元前109年这位平匈奴扫外敌的千古一帝出兵半岛,为大汉的开疆拓土再立一功。次年卫氏王朝被灭领土尽归汉庭,同年设立四郡直归中央管辖。
虽然没能占领整个半岛,但北部确实在一段时间里变成了中原王朝版图上的一部分。
(四郡遗址)
二、几度纠葛成藩属,抗日援朝多感恩
自周初箕子入朝而始,朝鲜就处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之下。到了汉代,更是成为了国土,与中原之间原本被燕国隔断的交流又重新开始,文化和技术上的新发展也就随之传入。
汉武帝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大兴教育,曾经命令所有的郡都要设立学校,四郡亦不能例外。如此种种不断积累,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就更大了。
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他们都是使用汉字书写,一朝放弃汉字结果就是连自己的史书都不认识了。
然而,一遇到中央王朝国力衰弱,偏远地区就会想办法独立出去。真番和临屯率先脱离掌控,另有一郡管辖范围缩回至辽东,剩下来的这一个也在西晋末年被新崛起的高句丽吞并。
高句丽起于东北,发展势头很猛延伸至朝鲜半岛。隋朝时,曾经三次出兵讨伐,均未果,及至唐朝,青年时征战四方为李唐天下立下不世功劳的太宗,也没有啃下这块硬骨头。
(隋炀帝)
高句丽最终亡于李治之手,唐军与新罗联手灭掉了半岛上的其他势力,首次完成了统一。但遗憾的是,恰巧当时西北生乱唐朝无力在两线同时作战,只得放弃把半岛纳入管辖的计划。
新罗则自愿向唐朝称臣,由此拉开了朝鲜的上千年附属国历史。
大唐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开放又包容,吸引了众多国家纷纷来朝。朝鲜冀有地理之便又有文化之宜,两国交流更胜以往。
比如,《孙子兵法》传过去之后也被奉为经典,掀起了学习的狂潮。
不过,唐朝之后朝鲜与中原之间的联系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若是中原太平,二者沟通就无碍;如果中原陷入战乱或者被某股势力阻挡,就可能会断绝来往,比如南宋时期。
(南宋)
朝鲜作为藩属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时期当属明朝,朱元璋立国20年之后它背弃元朝投向大明。朱元璋对这一主动臣服的行为非常满意,高兴的许诺“不会攻打朝鲜”。
朝鲜这一国号,便是朱元璋所赐。就连当时明朝的官僚体系和所穿的服饰,也被一并赐予了朝鲜。其中,服装在朝鲜被延续了下来,到今天演变成为他们的传统服饰。
对明朝这个宗主国,朝鲜表现出了高度的尊崇。明朝对这个藩属国也是尽心尽力,在20万日军跨海侵袭、朝鲜大败国军出逃的危亡时刻,明神宗发兵救援。
前前后后一共持续了七年时间、耗资甚巨,才把日本人给赶了回去。这一举让朝鲜十分感动,所以后来在帮助明朝抵御后金之时积极响应,以至于自己战败、王城陷落。
清朝是末代封建王朝,也是朝鲜臣服中原的最后时期。二者不是明朝时那般亲密,前百年因为朝鲜难忘故国而几无交流,到乾隆后期才又开启新的一轮频繁往来。
(明神宗)
三、中华烙印半岛刻,收为藩属两方喜
纵观数千年历史可以发现,除非中原王朝武力强盛否则难以掌控距离这般远的地方。再加上半岛尤其是北部多山降雨也不足,常有百姓揭竿而起,治理成本非常高。
当成本高于收益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没有占据的必要了。因而,朝鲜只在汉时曾短暂归于中央。
由于半岛靠海所在的位置距离日本较近,一度是中华文化向日本传播的中介,并且可以承担缓冲地带的作用。所以,中原王朝也乐得有这么一个附属国。
对朝鲜来说,归顺之后就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倚仗。正可谓,双方一拍即合。
只要没有物理隔绝,半岛绝大多数与中国往来密切。毕竟,从箕子把文化带到那里开始,他们就了解到中华的厉害之处。
(地图:朝鲜半岛)
最直接的证据,一个是朝鲜进贡的同时还会请求宗主国上次他们书籍、服饰。往往是中原流行什么,他们也会跟着模仿。
比如,明时关羽被奉为“战神”、“保护神”,地位尊崇。在军中,将领们也认为关羽能帮他们打胜仗。
这一信仰在神宗援朝的时候随着明军一起传入了朝鲜,关云长的忠义和勇武得到了上层的认可、保佑民众安居乐业赢得了底层百姓的喜爱,所以大范围传播开来。
另一个是当代汉字使用与否的争端。汉语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充当着半岛官方语言的角色,直到明朝为了扫盲而发明了韩语。
这种语言简单好学,但是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缺点:它表达的是音,如果遇到同音字那就玩球了,很容易出现错误理解。
(关羽庙)
朝鲜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在有歧义的地方,用汉字进行标注说明。
但是上世纪半岛分成了两股站在不同阵营的势力,我国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同时也支援同一战线的同志,在朝鲜和以美韩为首的多国部队大打出手。
最终把敌人逼停在了三八线,而韩国作为从属连签停战协议的资格都没有。
总之,20世纪50年代以后韩国兴起了民族主义,他们认为应当把汉字给踢出去。在这股浪潮的裹挟之下政府宣布了禁用汉字,然后陷入了反复拉扯之中。
那么,代价呢?
(韩国书籍)
代价是,京釜铁路因为歧义报废了十余万枕木,罪魁祸首是一对同音、意思却截然相反的术语,代价是,学术界悲哀的发现半个世纪前的文献资料居然没有几个人能看懂了……
在几千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无论承认与否,朝鲜半岛都是在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服饰、文字、习俗,乃至曾经名为汉城的首都,都是有力的证据。
所谓有文庙(孔庙)处,皆是受中华文明所影响之地,甚至文庙也被视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大“信物”。如今韩国国内有超200座文庙,不知韩国又该如何解释呢?
参考资料
[1]朱尖.高句丽都城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竺小恩.“衣冠文物悉同中国”——略论明代赐服对李氏朝鲜服饰文化的影响[J].服饰导刊,2015,4(01):4-10.
[3]赵红梅.汉四郡设置述评[J].北方文物,2013,(04):46-48+77.
[4]闫素芬.箕子与箕子朝鲜[J].沧桑,2012,(01):51-52.
[5]联合早报:韩国“去汉字化”带来尴尬后果.中新网.2009-01-3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