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核心素养下的完整学习主要包括阅读(信息输入)、思考(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输出)三个基本的环节。阅读是学习者与文本、事物的对话;思考是学习者以情境为认知客体的自我对话;表达则是学习者在现实中与他人相互倾听、分享的对话。因此,如果说课堂是师生的场域,那么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被思考着的学生激发新思考的对话,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思考能力生长的支点。
教学的对话,主要表现为问与答。问答之间、问答前后,呈现了从预设到生成的教师之“教”、从输入到输出的学生之“学”。课堂之上,师生携手融进知识探索和思想碰撞的情境,在彼此的倾听与应答之中,有情感的外溢和对话的呼应,有诗意的流淌与思想的张力,有理性的追问与彼此的成长和成就。若是课堂里没有问与答,我们甚至不能确定课堂中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可以断言,“无提问,不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手段,基于学科思维,内涵指向学科主旨与核心素养;也是教学的艺术,基于教育立场,即需要建立起情境预设下的学生立场。前者重视“问什么”,后者在意“何时问”;前者着重经验,后者关注生成;前者指向学科逻辑的确定性,后者必然导致教育生长的开放与不确定性。
如今,教师的职责更多体现为激励思考。以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尤为关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育领域的关键价值。
课堂学习,由知识呈现、情境预设与结论生成等环节组成。基于必备知识、课程主旨、学科方法,有选择地适时提出和解决问题,确立学生思维力提升的支点,成为教师与课堂教学的使命。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仍有流弊:一是“浅”,围绕知识的识记打阵地战,未能涉入思维能力的“深水区”;二是“多”,美其名曰“问题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是浅尝辄止,飞鸿掠过;三是“难”,情境创设超越学生认知层次,问题提出引发课堂的气氛凝固;四是“假”,将价值明确与定论清晰的问题冠以“探究”,客观的答案呈现却仅能以是否或对错衡量,甚至是唯一性与标准化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教师总以正确答案的最后持有人定位,事先将所提问题的答案以标准的格式规整地呈现在教学课件的“下一页”,不免会对学生的应答勇气构成打击。有多少学生能在课堂的短促时空里成功挑战事先拟定的标准答案呢?
灵动的课堂促进学习发生、思维生长。围绕促进思维能力生长的课堂提问,笔者尝试给出三条建议:
一是问在学科内容的关键处,注意课程的思维意识。学科课程有主旨价值,课时教学也有重难点,提问应紧扣于此。即便设问众多,也当围绕关键。关键问题,又分知识型、程序型和结论型等。知识型问题重记忆与建构,以再认再现衡量;程序型问题重推理与生成,以合理和逻辑评价;结论型问题重价值与判断,以论据、论证支撑。例如,高中历史课中的《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核心概念是“工业革命”,关键词是“改变”,围绕“工业革命”概念与进程,是知识型的;探寻“工业革命”背景与原因、结果与影响,是程序型的;紧扣“改变”的本质内涵以及所呈现的诸多领域,则是结论型的。本课,无论给出再多的材料,梳理出再多的问题,也都是枝叶,而围绕“改变”这一个人类社会转型主题的提问与应答,才是本节课的主旋律。
二是问在学习时机的紧要处,注重问题的逻辑性。问题的设计,应当基于课程知识、补充材料以及学情定位,以有条件、合逻辑、层层推进的次序展开。如前述《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的问答,须以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现象、结论等)为史实来支撑。历史学科强调证据,“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自然学科在意条件,支持合理假设与逻辑推论。提问与应答、倾听与分享的循环往复,构成课堂的节奏。
三是给出恰当典型的情境,关注问题的探究性。再例,《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同样涉及“近代化的转型”,而史界又常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以及相关大事件的开展为标尺,这可是见仁见智的主题。这就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的素材。围绕着“改变”与“转型”,除了教材的精要叙述,教师提供的材料,应当是权威、经典且标明出处的,无论文本、图表。而以探究和开放的方式呈现的问题,往往伴随着材料的选择与解读、结论的线性或发散、概念的界定与适用。此处的课堂提问,教师的角色则转型为论坛的主持、讨论的仲裁和方法的顾问。由此生成的课堂教学,有情理交融的律动,也有思维生成的灵动。
当然,从主体看,提问的来源包括师生两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提问重在预设,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应答偏重生成。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生提问,无论发生在课堂内外,都是教师的期待,甚至是教学成效的投射。如果课堂能够唤起学生的发问,甚至于将教师“问倒”(一时难以回答),则应当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佳境界。从这个意义看,提问既是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起点,又是理想的“诗与远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和提出的新问题,正是我们有可能要奔赴的彼岸,因为它预示着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当然,此处所指学生的问题,并非关于教学中那些令人沮丧的谬误或意外的插曲。
如果说,“好学校是一方池塘”(梭罗语),那么每一堂生动的课就是汇向“池塘”的溪流,而以富有思维能力的提问与应答构成的教学对话,则是万千溪流中一朵朵亮眼的浪花。在启迪智慧与精神成长的课堂,参与对话的,不仅有师生,还有教材中的刻意留白、讲台前的空气灵动、端坐中的内心独白、窗台上不期而遇的小鸟欢叫。课堂之上,师生各有使命,循着催生思维的智慧之问,在彼此的倾听与应答间,理解世界,寻找价值,遇见成长。
(作者系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05日第5版
作者:李代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