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变革中的地方‘氢起’之机”主题会议在北京举办。
7月5日下午,以“中国经济向新而行”为主题的第五届贝壳财经年会进行到第六场。由山西鹏飞集团承办的“能源变革中的地方‘氢起’之机”主题会议以山西吕梁为案例,深刻解读“双碳”之路下全国能源变革的着力点,探讨地方与企业如何把握“氢”机,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的转型与腾飞。
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先锋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下氢能产业遇到的问题、优秀的案例、未来的希望。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原主任、首席科学家徐华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山西吕梁孝义市政府副市长薛志强,山西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郑鹏等领导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大家认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并且进入商业化应用初期,然而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的突破、政策的细化,更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持续投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2024氢能产业报告》完整版正式发布,20个氢能产业活力城市也推荐出来。
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长线投资
能源变革中的地方‘氢起’之机”主题会议现场。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能源变革,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徐华清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最为重大的非传统安全,也是美丽中国建设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风险。气候变化已经是客观的事实,从未来的趋势看,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自然灾害更为严峻。全球成果文件里明确提出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这为未来全球能源系统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氢国,每年制氢超过4000万吨,约占全球的1/3,氢能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来自工信部门的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从示范培育阶段进入到商业化应用初期。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先导,化工、冶金等领域替代应用为突破,不断强化氢能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并带动产业化应用,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氢能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化应用前景可期。然而,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绿氢生产量占全国氢气生产量的比重不足1%,氢气作为能源应用的比重不到1%,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装备水平还不够高,一些关键技术和工艺水平还相对落后,部分重要原材料和装备仍高度依赖进口,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还存在瓶颈。
新京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海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各地方和企业开始积极布局氢能产业。短短两三年,氢能产业在多个地方呈现出集群发展的局面。当然,氢能产业的发展当前还面临着成本、安全、应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期待国家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地方和企业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氢能产业是国家战略,更是未来事业,需要长线投资。这就少不了地方政府的胸怀和抱负,更少不了企业家责任与担当。”
传统能源企业向绿,山西鹏飞“重仓”氢能产业
薛志强表示,孝义市是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孝义市顺应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势,抢抓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战略机遇,坚持把氢能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依托1867万吨焦化产能、每年副产焦炉煤气40亿立方、制备氢气20余万吨的资源优势,瞄准“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基地”目标,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以鹏飞集团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为载体,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目前,鹏飞焦炉煤气制高纯氢、全国首套水电解制绿氢、加氢综合能源岛等项目相继投产,200辆氢能重卡、500辆氢电共享单车、氢能通勤客车、公交车、装载机示范运行,该市形成了“气—站—运—车—用”氢能全产业链示范运营场景,实现了从破题开局到全面开花的精彩“蝶变”。
常纪文表示,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人以灰氢,甚至黑氢来评判当前氢能产业的发展。然而,当务之急是抢占全球先机。因此,我们必须开展氢能产业前期的工作。在绿氢难以触达一些城市或者地方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在技术研发阶段利用灰氢,这有利于氢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常纪文表示。
郑鹏表示,30多年来,鹏飞集团精耕细作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创建品牌。通过纵横一体化发展,在煤焦化等传统能源领域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又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强势进军新能源产业,打造鹏飞氢能品牌。“我们立足吕梁全力打造西北、华北氢能走廊,从制氢、加氢、用氢、氢能汽车的全产业链构建,全面实现能源革命。”郑鹏表示,“绿色氢能风光无限、发展无限,其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更能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改变能源供给,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阳光大道。”
发展好氢能产业还需要躬身入局,一个个解决问题
在圆桌讨论环节,山西鹏飞集团至简能源CTO张振宇,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佳林,国家电投氢动力(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监刘国柱围绕“氢能机遇赋能地方和企业发展转型”的主题展开讨论。与会嘉宾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创新实践,同时表达对政策堵点疏通、技术细节突破、氢能文化普及的期待。
张振宇表示,“氢能产业现在看起来很热闹,有很多人关注,但是躬身入局,实际下场后才发现,这个产业是需要从装备制造到储运、运营进行整体联动的。我呼吁更多的技术企业进行产品落地,从而使得产业链协同起来。”
朱佳林表示:“当前,从上游的制储运,到下游的使用,氢能产业都需要技术创新,因为当前这些环节不管从成本考虑,还是安全考虑,都需要继续努力。同时,也期待氢能和锂电在国家政策上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
刘国柱表示,当前氢能汽车普遍面临加氢站不够完善,公众对氢能安全缺乏信心,融资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都需要一个个解决。
除了这些具体的问题,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在该主题会议上同步发布的《2024氢能产业报告》(完整版)还发现,当前还遇到一些宏观问题:首先,升级调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呼声渐起;其次,推动多路径制氢的绿色化发展需要形成社会共识;第三,拓展全社会多领域氢能应用场景期待政策引导;最后,建设点线结合的国家氢能走廊需要国家布局。
此外,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还从城市氢能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产业规模、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和企业数量等维度出发,通过数据量化分析的方式,对全国主要城市进行氢能产业活力指数生成,并推荐出20个氢能产业发展活力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佛山、吕梁,位居前五名,鄂尔多斯、苏州、武汉、天津、张家口分列第六名到第十名,成都、嘉兴、深圳、郑州、银川、宁波、淄博、南京、唐山、青岛等10个城市位列第十一名到第二十名。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