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发现:近几年来,国内油价始终高位运行,似乎很少出现向下调整的情况。
特别是今年以来,油价好像又开启了“只涨不跌”的模式,一些城市甚至飙升到了8元/升。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许多人开始觉得负担不起,眼光逐渐看向新能源汽车了。
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在10年前,还有一种特殊的车辆——“燃气车”——其实也很省钱,大约每公里也就0.25元的样子,比加油划算多了。
然而,让人困惑的是,曾经风靡一时“燃气车”,现在却完全看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新能源的冲击,诚然这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但抛开这点以外,其实还有3个因素,一位内行人揭开了背后的谜题。
首先,他说这种车使用,其实并不便宜。
早些年,情况可能还不错,因为国家曾尝试去支持,还搞过“短暂的补贴”。
但后来他们发现,这玩意并非想象中那么廉价。
一方面,天然气价格波动较大,不如石油产业成熟稳定。
石油可以通过船运、管道、卡车进行高效转运,而天然气的运输则复杂得多,需要依靠管道、高压或低温液化设施。
不仅如此,且容易受到「季节性供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所以,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过“加气很贵”的情况。
先行者没有获得很大的实惠,所以,后面跟进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另一方面,额外成本其实并不低。
毕竟,将油车改为“燃气车”,最少需要5000-6000块钱。按照这个成本核算,你至少跑大几万公里才能回本,数十万公里才开始赚钱。
但问题是,改装以后维护成本会上升。
很多师傅就发现,“燃气车”的零件磨损会更快。此外,还需定期寻找专业人员,进行气体系统的检查和维护,这又是额外的长期开支。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用的人肯定越来越少了。
其次,”燃气车“的安全问题,往往还不容小觑。
也许大家并没有概念,觉得再不安全,能有新能源车不安全吗?
但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论不安全,新能源车在“燃气车”面前,简直是不值一提。
说白了就是,经过改装的燃气瓶大多放在车辆的后备箱里,毫无安全措施可言。
哪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有电池包的防护,近2年还在搞电池车身一体化,即便发生侧面撞击都影响不到电池。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很多研究发现:夏季高温时,气罐压力增加,气体膨胀容易引发爆炸;冬季太冷时,气罐胶管弹性又会降低,出现泄漏——万一接触到火星,那就更可怕了!
现实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譬如2021年2月,长春街头就有一辆面包车发生爆炸,司机被严重烧伤。原因就是车内的天然气发生泄漏,驾驶员还没察觉——发动机启动的瞬间,爆炸就发生了。
更可怕的是2009年,四川一辆油改电出租车被追尾,直接发生爆炸,导致司机死亡。
因为这样的惨痛教训,所以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发布了文件,里面具体提到:加大对油改气已改装车辆的监管,明确已改装车辆的使用过渡期,过渡期之后,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最后一点,就是使用不方便了。
这可能听上去很费解,因为加气再不方便,能有充电麻烦吗?
但这么想就理所当然了!
因为加气站的建设成本很高,应用范畴较窄,全国就1万座的样子;但充电就不一样了,建设成本超低,全国的公共充电桩已经突破300万个。
落实到具体场景就是,很容易就能找到充电桩,但加气站就很难找了。
难受的问题还在于,烧油还能跑个500-600公里,烧气300公里就要补能了,一点都不给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身续航就很短,还要长途跋涉去加油,甚至出现排队的情况——那就太坑太坑了。
此外,相对纯油车而言,油改气之后,车内的空间会变小,后备箱几乎没法放行李,这让乘客也比较抗拒。
种种因素一合计,除非是少数货车,在乘用车领域,自然而然的就被逐渐淘汰了。
总而言之就是,燃气车的黄昏早已注定。
虽然随着油价的飙升,这种车曾经代表希望,可以逃离昂贵的加油成本。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得多。毕竟,相较新能源车而言,这种车既不够便宜,也不够方便,安全隐患还不小…
基于这些种种因素,怎么看,都无法抵达更璀璨的明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