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不愿下乡,向毛主席求助,主席回信:你拿着此信去湖南统战部

分享至

前言

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一个“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1957年冬天,还在上初中的孙燕,接到了动员城市人口到农村落户的指令。

原本她是很想去的,但考虑到母亲陈玉英的身体状况。于是,她决定给毛主席写信,希望主席能够帮助她,让她留在长沙,留在母亲的身边。



那么,毛主席是否会“走关系”同意她的请求呢?

故事很长,我们慢慢来看。

杨开慧和毛主席对待陈玉英:和家里人一样

陈玉英出生在湖南宁乡坝塘的一个极为穷苦的人家,还在襁褓的她,便跟着家人四处讨饭生活。

1岁零3个月,学步伊始,便给人做了童养媳。

由于婆婆家也不富裕,所以陈玉英在10多岁的时候,便开始外出帮工。换来的钱,用来贴补婆婆家的生活。

可以说,陈玉英的年幼时期是非常困难的。

成年后,她和其他命运相似的童养媳一样,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围绕着小丈夫。

那个时候,因家里条件艰苦,陈玉英除了照顾婆家外,还要在外做工。

1926年,陈玉英被人介绍到了毛主席和杨开慧家做保姆。当时,杨开慧准备生第三个孩子,丈夫毛主席为革命事业而劳苦奔波,无暇顾及家庭。

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先请一个保姆,让爱人减少一些操劳。

来到毛家的那一年,陈玉英已经30岁了。她比毛主席和杨开慧年纪都要大。

因陈玉英的夫家姓“孙”,所以人们管她叫孙嫂。以后,毛主席和杨开慧也亲切地称呼她为“孙嫂”。

孙嫂之前也在其他人家做过事,大多数的有钱人的“保姆”是非常难做的。除了经常被挑刺找毛病,还少不得挨打挨骂。

可这一次不一样了。她刚来时,杨开慧就握着她的手,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问她的家庭情况以及过去的经历。



最后,杨开慧说:“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把我当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听到杨开慧的话,孙嫂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她心中很是感激:一定要好好照顾这家人。

因革命需要,毛主席经常会搬家。孙嫂在毛家待了30多天后,她便跟随毛主席一家从长沙望麓园1号搬迁到了武昌都府堤41号靠左边的房子里居住。

当时,毛主席和杨开慧住在前面的房子里,孙嫂和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住在后面的房子里。

由于孙嫂不识字,刚来武昌人生地不熟,导致她有一回上街买菜不小心迷路了。后来,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了家门。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专门找来一块白布,在上面用毛笔写了几个大字“武昌都府堤41号陈玉英”。

随后,他就把白布交给了孙嫂,告诉她:“以后出门的时候,就把这张白布随身带着。如果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那就把它拿出来问一问街上的路人,他们会指导你走的。”



有了这个符号,孙嫂外出就再没有迷过路了。

生活中,毛主席要务繁忙,他与孙嫂的接触不是特别多。主要是杨开慧和孙嫂相处的一些故事。

杨开慧生活很是朴素,衣着简单。夏天就是一件白布褂子,春秋换成了一件灰色的中间间点红色格子的旗袍。

她提倡简朴,却对孙嫂很是大方。尤其是她非常信任孙嫂,完全把家的经济权交予她。

有一回,杨开慧给了孙嫂一笔钱,让她上街买些东西。回来后,孙嫂便把剩余的钱交还给了杨开慧。杨开慧摆摆手说:“我们不兴这一套。”

最后,这剩下的钱,孙嫂只好收下,用于下一次买东西。

起初,孙嫂以为东家客气客气,或者是表面客气,背后耍阴招。不曾想,过了好些时日了。毛主席和杨开慧是真心实意把她当做是家里的一份子了,慢慢地孙嫂也融入了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家庭里。



在照顾小孩方面,孙嫂拿出了教育自己孩子的那一套。

杨开慧生下毛岸龙后,便开始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就给孩子喂饭、洗澡,尽可能帮着孙嫂分担家务。

在孙嫂眼里,杨开慧完全没有一点儿女主人的架子。

杨开慧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孙嫂,你在我家做事,我很放心把孩子交给你。”

有了女主人的撑腰,孙嫂教育岸英三兄弟是很严厉的。有时候杨开慧说话不好使的时候,她就会哄孩子们说:“快看,孙嫂来了!”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变乖好多了。

孙嫂在毛家不仅能够拿到一个月5元的工资,还受到了东家的尊重和关心。这一切,她都牢记于心。

在孙嫂的心中,毛主席和杨开慧都是好人。他们所做的革命事业,也一定是好事。

毛主席他们家里是聚会场所,当时,著名的革命家彭湃、夏明翰、蔡和森等人,经常到毛主席家做客。



当他们开会的时候,孙嫂就在门外候着,中间她会进去给客人们端茶倒水。

客人们的谈话也不会避着孙嫂。完全把孙嫂当作是毛家的一份子了。

虽然孙嫂听不懂他们讨论的大事,但是她想着毛主席和杨开慧是好人,他们的朋友肯定也是好人,他们讨论的事亦是。

就这样,孙嫂在毛家待得时间长了,耳濡目染,学到了一些革命道理。

她回忆毛主席经常说:

要发动农民起来革命,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农民才能翻身。所以,我们不要怕工作麻烦,干革命不要怕苦,不要怕死。

为了让毛主席和杨开慧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中,孙嫂完全接管了毛家的一切事务。让他们没有包袱。

为何孙嫂如此卖力?单单是因为每个月5元的工资,或者是东家和善。实际上,除了这些因素外,杨开慧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令她很向往。

杨开慧曾说:

贫富只是暂时现象,等打倒了帝国主义、反动派,穷人就能过上好日子。

孙嫂在狱中闭口不言,解放后与主席相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孙嫂跟随杨开慧一家四处转移,后回到杨开慧老家长沙东乡板仓。



当时的情况是:白色恐怖严重,环境恶劣,生活极为艰苦。

为了维持生计,孙嫂非但不要工资了,还主动把在武昌时每个月给她发的5元钱所积攒的积蓄拿出来。

不仅如此,她还会挑水洗衣、种菜做饭等等干粗活儿。

就这样,她和杨开慧在一起生活了4年。

后来,孙嫂和女儿孙燕回忆起在板仓的生活时,她一脸轻松的样子。

她说:“那时的感觉就好像解放了一样,不再被别人喊过来喝过去,生活很自由。”

这4年间,她没有回过一次家。

1928年初,杨开慧突然接到了一封毛主席发来的密信。信上用暗语写道:

我出门后,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

杨开慧知晓了丈夫毛主席现下很安全。

于是,她给主席写了回信。信中诉说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以及板仓地区的斗争形势。直到天明信才收尾。孩子们由孙嫂带着入睡了。

1930年8月,红军撤出长沙后,湖南省清乡司令何健悬赏大洋一千元,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情况越来越紧张,形势越来越险恶。



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孙嫂和毛主席八岁的儿子毛岸英。

后来,孙嫂回忆当时的监狱环境:

在陆军监狱,牢房很大,没有窗户,只有一个送饭菜的小东,房间里没有任何东西,只在地上垫着少量的草。我和开慧、岸英共盖着一床破被子。牢里关着20多个难友,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犯”。

在狱中,杨开慧经常被拉出去审问,每次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敌人对待杨开慧的办法很是粗暴,百种刑具一一用过,可杨开慧的嘴就是撬不开。

敌人见状,把目标瞄上了孙嫂。

他们在杨开慧的面前折磨孙嫂。杨开慧在一旁喊:

“她只是个保姆,我和润之的事情她不知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