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独角兽企业“离奇”破产。
近段时间,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柔宇科技的破产清算一案。
柔宇科技作为国内早期涉足柔性屏的企业之一,一度被称为是“全球柔性科技行业的领航者”“折叠屏手机鼻祖”。
巅峰时期,它曾得到20多家知名机构的青睐,估值一度飙升至500多亿。
创始人刘自鸿,不仅有“清华天才”之称,还是国际名校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
这样一家由清华学霸创办的新型企业,却从去年开始,不断被爆出欠薪、停产、破产等诸多负面信息。
如今,柔宇科技破产已成定局,曾经的风光和炙手可热都成了昨日篇章。
2012年,柔宇科技在深圳成立。
作为一家主打新兴科技的企业,它以生产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起家,其核心业务是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的研发和制造。
柔宇科技的创始人刘自鸿,拥有耀眼的成长履历。他是江西省抚州市的理科高考状元,本科在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之后,刘自鸿进入斯坦福大学深造,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了博士。
博士毕业后的刘自鸿,在IMB短期打工后,决定自主创业,柔宇科技由此诞生。
和很多需要长时间研发,甚至只停留在PPT阶段的初创公司不同,柔宇科技在成立2年后,就成功开发出了薄至0.01毫米的柔性屏产品。
这款柔性屏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其技术优势让柔宇科技的产品一经推出就备受瞩目。
尤其登上央视新闻后,柔宇科技几乎是“一夜成名”,成为业内实力强劲,发展态势良好的“明星企业”。
借助这股东风,柔宇科技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
2012年-2021年这9年间,柔宇科技先后获得9轮融资,共计获得61.97亿元投资和36.53亿元的债权融资,估值一度高达500多亿元。
多轮融资后,柔宇科技背后的投资大佬,涵盖了IDG资本、中信银行、中国银行、深创投、平安创投基金等众多知名机构,阵容相当豪华。
2020年,是柔宇科持的发展巅峰。
这一年,柔宇科技不仅以60亿美元的估值,跻身《2020年中国新经济独角兽200强榜单》第12位,还在“中国科创企业百强榜”中荣登榜首。
企业屡屡登榜,刘自鸿的身家也是一路水涨船高。2020年,他以146亿元的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的第376位。
柔宇科技赢得业内一片喝彩声,得到资本的追捧后,发展势头却急转直下。
2020年1月,曾有信息称柔宇科技计划在美国上市,打算筹集约10亿元资金。
但到了同年6月,柔宇科技的市场主体却从“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
这一更改,对市场发出的信号是,柔宇科技很可能放弃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
原以为柔宇科技就此放弃了上市计划,但没想到的是,同年年底,它又向上交所递交了科创板的上市申请。
只是柔宇科技招股书里披露的财务数据,并不好看。
2017年-2020年,柔宇科技的营收分别为6472.67万元、1.09亿元、2.27亿元、1.16亿元。
而企业的净利润是,-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9.61亿元。
从营收看,柔宇科技是连年亏损。这样的财务状况,想要上市绝非易事,而无法上市,也为它的资金链断裂埋下了伏笔。
2021年1月30日,中国证券协会披露,柔宇科技成为接受抽查的20家企业之一。
但蹊跷的是,同年2月10日,柔宇科技竟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这样的举动,让市场对它的经营状况产生了无限遐想。
对于取消上市申请,柔宇科技的解释是:公司股东结构存在问题。
所以,公司董事会决定暂缓上市。
有知情人士透露,柔宇科技原计划通过上市募资144.34亿元,而募得的资金,除4.62亿元将用于柔性前沿技术的研发外,还有49.38亿元将用于柔性显示基地的升级扩建等。
而余下的近72亿元,柔宇科技打算用作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柔宇科技如果成功上市,它募得的资金中有一半是要作为流动资金,还有三分之一的资金将用于项目扩建。
实际情况是,柔宇科技虽拥有全球第一条全柔性屏生产线,但产能利用率很低,产品的销售也不理想。
2018年-2020年,柔宇科技计划生产的柔性屏分别是11.67千张、46.67千张、23.33千张。
可实际的产出却只有1.76千张、14.56千张、1.23千张。
另外,柔宇科技自推出柔性屏以来,大众对它家产品的良品率也一直存疑。
对于这一问题,曾有媒体称,2021年底,曾有多家专业机构历时一个月,对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生产线作了实地现场考核。
其结果是,柔宇科技的良品率只有81.6%。
和良品率一样遭受质疑的,还有柔宇科技造血难的问题。
在推出生产柔性屏后,柔宇科技也推出过FlexPai折叠手机、智能手写本RoWrite等产品。
但柔宇科技推出的产品,并没有获得消费者青睐,购买者少之又少。
这是因为,柔宇科技的知名度本就不能和手机大品牌相提并论,而它的“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售价达8999元,512G存储版更是高达12999元。
知名度不够和价格太贵,成为最大的拦路虎,销量自然是一片愁云惨雾。
更为致命的问题是,柔宇科技作为技术研发型企业,却直接跨入了C端产品链。
它在市场上还没站稳脚跟,又要面对各路手机大佬们的重拳夹击。
而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6月30日,柔宇科技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8.19亿元,资金已是十分短缺。
之后,关于柔宇科技欠薪、股权冻结,被强制执行等丑闻频频爆出。其创始人刘自鸿,也是屡屡被限制消费。
其实,柔宇科技在生产出第一台折叠屏手机时,因“全球第一台折叠屏手机”的归属问题,还曾和小米发生过争执。
可不管柔宇科技是不是折叠屏手机的“鼻祖”,它的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
柔性屏主要有二种技术路线,一种是由大的企业,如三星、TCL科技、京东方等公司主导的多晶硅(LTPS)技术,行业内称为固定曲面屏。
而这项技术已经发展了20多年,生产工艺、产能、良品率早已稳定和成熟,因此,市场上看到的折叠屏手机,几乎都是采用的该项技术。
另一种技术路线,是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也就是全柔性屏。
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全柔性屏的确是比多晶硅技术更具优势,但全柔性屏尚未实现大批量生产,其良品率、生产成本等相对还是较高。
另外,全柔性屏还有电子迁移率较低的短板。
简单来说,是这项技术还未成熟,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屏幕的黑边较宽,屏幕颗粒感强等问题,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
所以,大的手机生产厂商,都不会采用这项技术进行批量生产。
可柔宇科技自从推出柔性屏产品以来,声称自研技术可以解决成本和良率问题。
但实际情况是,柔宇科技没能走进大厂生产链,也没有获得大厂批量的订单,这也说明,只拥有技术,不能落地批量生产,企业终究难以续命。
以2019年为例,柔宇科技的全柔性显示屏产出了31.4万片,但销量仅为5.27万片。
生产出来的产品,多数成为库存品,资金无法回血,靴子落地也只是早晚的事儿。
柔宇科技今天的折戟,还与目前的折叠屏市场未能真正大爆有关。
在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的状态下,折叠屏曾被视为是手机行业未来的新增长点。华为、荣耀、小米等厂商都曾在这个领域,投入过大笔资金进行研发。
另外,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2023年,国内市场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增长到了约700.7万台,年增长率高达114.5%,已经连续4年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长。
从数据和信息上看,折叠屏领域入局者众多,出货量也在快速增长,可折叠屏手机在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中,目前占到的份额仍然较小。
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1590万台,只占整体手机市场的1.4%,而在中国市场,折叠屏的份额也不高,仅有2.4%。
折叠屏市场虽有发展前景,但还需要不断探索。
而柔宇科技作为早早入局柔性屏的企业,折腾10余年,虽有自主研发的产品,手握300多项专利技术,却始终是在一条前路未明的路上奔跑。
重资产、低产出、无大笔订单、无法及时回血等问题,都是拖垮这家“明星企业”的主要原因。
随着苹果进入AI领域,众多手机厂家,如OPPO、小米、荣耀也纷纷发布了各自未来的AI战略。
这预示着手机市场新一轮的战役,已然打响。
手机市场的变化莫测,将会更加分散各大厂商在折叠屏领域的投入。
作为国内“全球柔性科技行业的领航者”,柔宇科技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尽管柔宇科技手握硬核技术,也抵挡不了市场中的风云变幻。
而就在最近,网上爆出华为曾有意向柔宇科技注资,但遭到了创始人刘自鸿的拒绝。
刘自鸿给出的理由是,他更希望柔宇能独立完成所有产品的开发。
但很快,华为就否认了这个消息,称他们从未有过这样的投资计划。
不管华为是否有过这样的打算,但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曾经引得万千资本为它驻足的柔宇科技,毫无预兆的轰然倒地。
而它也失去了和各大手机厂商继续掰手腕的资格,只能黯然退场。
柔宇科技能否在刘自鸿的领导下东山再起,一切只能交给时间来证明。
参考资料:
首席商业评论丨柔宇破产,清华天才犯了“四大错”
界面新闻丨柔宇“柔性星球”梦碎
米饭商学堂丨清华天才创立,行业权威担保,烧光了投资人100亿的柔宇科技到底是不是“深圳三大骗”?
征探财经丨500亿独角兽破产清算,柔宇科技为何折戟
搜狐科技丨柔宇破产,一地鸡毛
作者:袖枕青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