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由中国文联、中国影协、江苏省文联、中国电影集体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在南京隆重举行。整个活动规模庞大,许多电影明星、电影艺术家和电影导演纷至沓来。对于我来说,能够遇见这些仰慕已久的银幕故事创作者,机会难得,非常开心。
活动是在南京郊区的一个宾馆里举行的。上午在简单的开幕式以后,大家就到外面的广场上去拍集体照。在前排就座的都是电影艺术界的大咖,我正好站在第三排的边上,他们的一举一动,近在咫尺,历历在目。拍完集体照后,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循序进入琳琅满目的展览长廊,深情回顾中国电影百年的辉煌历程。大家边看边聊,边走边忆,这便给了影迷与大咖一起合影的机会。不同年龄有着不同时代的偶像,不同喜好有着不同崇拜的明星。我们这拨人一拥而上,几乎都围在张瑜的身边,一时水泄不通。
张瑜是因为在1980年拍摄的影片《庐山恋》中担纲周筠而一炮走红,获得了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1981年,她主演了影片《知音》和《小街》,同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一年内连获四冠的演员,分别为: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应该说,她是我们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大众心目中的女神级偶像。大家希望跟她合影的迫切心情也完全可以理解,她也知道这是影迷们对自己的厚爱,因而非常配合,来者不拒,笑容满面,十分亲切,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姿势,满足每位影迷的个性化要求。其间,我几次想过去,都被别人抢了先,他们鱼贯而上,根本无法加塞,只得一忍再忍、一让再让,直到大家拍完之后,我还在一旁傻愣着呢?可能是张瑜早就注意到我这边一直都在谦让别人,这时她便主动走了过来,靠近我的旁边,挥手招呼着摄影师为我们拍了一张合照,定格了那一瞬间的美好。只见张瑜穿着淡蓝色的夹克外套,里面穿着高领的线衫,还像当年的周筠一样青春靓丽、活泼可人,只是由于岁月的熬制和磨砺,又平添一份成熟和干练。与张瑜合影确实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对于我来说,也肯定是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对此不能有任何闪失,待张瑜走后,我特地请摄影师把照片调出来给我看了一下,才能放心。还好,镜头下的张瑜拍得非常自然,很生活,很本色,不愧是大明星,不像自己还有点局促,好在也不太明显。照片是拍好了,怎么能够尽快拿到照片,这是我接下来最关心的问题。我再三拜托摄影师不要忘记了,只要一洗出来就告诉我,我会马上就来拿,还主动把手机号码写给了他。千叮嘱万嘱咐,结果竟成了人家的耳旁风,无论我如何焦急万分,就是等不到他的电话。我实在按捺不住了,赶忙按照会议指南,找到他住的房间,但与其同住的人告诉我,说他家有事已经提前回去了。这下可坏了,我也没他的手机号码呀!问了几位熟悉的朋友,他们也说不知道。面对如此受制于人的不堪状况,还得怪自己不细心,考虑不周,只能自喟长叹一声,聊以自慰,却无法治愈。
根据会议安排,第一天下午要举行“谢铁骊从影55周年研讨会”。谢铁骊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现实主义大师级导演,他视野广阔、涵养丰富、风格独特、手法多样,既能再现剧烈的社会变革,展示浩荡的历史变迁,又揭示了内心世界的微波细澜,对人情世态的风吹草动进行了准确而精致的描绘。他拍了许多我们非常喜爱的影片,诸如《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海霞》《今夜星光灿烂》《知音》《红楼梦》《清水湾,淡水湾》《大河奔流》等,在这些影片中,他坚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讴歌伟大的时代,自觉追求民族化的创作道路,以特有的严谨与细腻把镜头聚焦于人性的真善美。1963年,他执导的影片《早春二月》,是一部巅峰之作,该片曾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这部影片我是在读大学时在露天放映中看的,当时就觉杏花春雨江南很美,荡漾其中的男欢女爱更是美中之美。开始认为这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后来逐渐认识到其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主题,即要改变死水一潭的社会现实,光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投入到波涛汹涌的革命洪流之中,才能彻底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这次会议专门安排对谢铁骊导演的创作进行研讨,这是我一直翘首以盼的事情。我曾写过《谢铁骊的唐诗宋词风》的文章,对其中国风骨以及对中国电影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粗浅探索,通过这次会议,很想听听各路专家的高见和最新研究成果。于是,我早早地就赶往会场,这时突然手机响了,原来是那位摄影师打来的。他说因为家人突发疾病,午饭前就匆匆离开了,但照片的事没有耽搁,上午就全都洗出来了,拍得效果都不错。他告诉我,给张瑜送去她自己的照片时,她也看了许多合拍的照片。对你们的这张合影,她评价很高,也很满意。我赶忙询问他的家人病情怎样?他说因抢救及时,现在已经转危为安了。我忙说,那真的太好了!他说,上午已把照片放在大会秘书处了。放下电话,我飞也似的就跑了过去,拿到照片看后,果然不错。我赶忙又给摄影师打电话,一方面谢谢他如此上心用心,另一方面也请他把数码底片能够保留着,届时我要去把它拷回来。
如此的折腾一阵,确实耽搁了一点时间。进入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了。只见谢铁骊导演坐在对面的正中位置上,正在介绍自己的从影经历。他语速较缓,乡音浓重,但听起来却很亲切,我猜他是苏北的淮安人。原本要上网核对下,看到文件袋里有一本付晓红写的《两步跨生平——谢铁骊口述实录》,便赶快翻开查看,不出我所料,谢铁骊自己在书中就说“我是淮阴人”。他一直希望自己无愧于这片深情的土地,他也肯定没有辜负这片深情的土地。与会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谢铁骊卓越的艺术成就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剖析,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唯恐说得不全面、不准确、不到位,彼此还不时地互相插话、互相补充,会场气氛井然有序而又热烈欢快。谢铁骊导演听得频频点首,还不停地低下头来记着什么,好像要把那些中肯的话语都记下来似的。不知为什么,这时他跟主持人打了招呼,突然站起身来,径直向门口走去。我不知道他要出去干什么,但这倒是一个能够与他单独见面的绝佳机会,便拿着《两步跨生平——谢铁骊口述实录》,也跟着出了门。原来他是要去卫生间,于是我便在会议室的门口守候。看到他回来时,赶忙迎了上去,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笔,用恭敬期盼的语调,请求他能在书上给我签个名。他看了我一眼说,“对不起啊,现在不能签,我要进去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着他的背影,我确实有点失落。会议结束后,一大群人簇拥着他出了门,我没有跟上去,因为这时候再找他签名,有点不合时宜,我索性坐下来,再喝几口水,整理了一下思绪,把文件袋收拾收拾准备离开,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刚才在外面等签名的是你吧”,我回头一看,原来谢铁骊导演就在身后,让我喜出望外,一时不知所措。我马上站了起来,忙不迭地,甚至声音还有点颤抖,“是的,是的”,其夫人王遐女士也跟着他一起过来了,她说谢导已经走出门外,忽然想起要给你签名的事,立刻又踅回来的。对此我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是好,赶忙把书从文件袋里拿了出来。只见谢铁骊导演在我身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从我手里接过书,慢慢地把扉页打开,我赶忙再递上笔,他一手抚着封面,好像是为了防止其被折皱,另一手执笔,认认真真地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出人意料的是,王遐女士接过谢铁骊导演手中的笔,也给我签上了她的名字,她的字不同于其丈夫的严谨工整,更有一种不受拘束的洒脱之感。夫妻双璧,交相辉映。她放下笔后,开玩笑地对我说“今天你是彻底赚了,一人得双份”。
是的,是的,“一人得双份”何其高兴、何其幸运!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王晓棠在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能够成功地“一人饰两角”。两次成像的技术在当年就是先锋探索,更何况在严苛的电影技术框架限制内,要把金环与银环这两种不同性格特征演绎出来,对于一位年轻演员来说,也确实是难上加难,但王晓棠敢于挑战,敢于突破,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此外,让观众记忆犹新的还有,她在影片《英雄虎胆》中那一段风扶弱柳、风情万种的伦巴舞,其实,她当时根本不会跳这种舞,就是现学现用,竟然让人陶醉,一时风靡影坛、传为佳话。应该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晓棠”这三个字早就家喻户晓,所谓“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也就是说,即使是在黑白片的年代,也无法略去王晓棠那种天生丽质的惊人之美,恰如星光闪耀、熠熠生辉。这次我看到她也来了,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女将军”的飒爽英姿依然如故。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王晓棠的弟弟在我们老家当中医,而且就住在我们家附近,我爱人还曾看到王晓棠到他家去过。在当地,他的医术口碑还不错。我看到王晓棠是生于河南开封,幼年时随父母迁居重庆,不知她弟弟究竟是如何来到我们家乡的?对这个问题确实弄不明白,但如果能够遇见王晓棠,以这个话题切入,彼此能够聊得起来,也不会太尴尬。第二天早上真的巧遇了王晓棠,我们都是吃完早饭离开餐厅,她前脚出门,我后脚也出了门,她走得比较慢,我便紧赶两步,主动跟她打了个招呼,她也热情地作了回应。我便按计划正常切入,刚刚提到她弟弟的名字,她马上反问,你是滨海人?我正准备把来龙去脉讲讲清楚,没想到,突然来了一群人,说组委会要找她,拉着她就走,看得出他们好像是非常熟悉的朋友。她走了几步,又回过脸来,跟我点了点头,算是表达了一种歉意。我赶忙挥手,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本以为错过了这个机会,还有下次机会,没想到错过了就错过了,这就是最后机会。后来在会场也没看到她,在小组会上也没看到她;可能她另有安排,也可能是提前离开了。“机不可失”确实是至理名言,但“后会有期”依然充满希望,只要你不放弃对电影的热爱就行!
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和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非常感谢大会的邀请,为我们搭建了双向联系的桥梁。电影人用自己的心血汗水不断谱写银幕上的光影梦想,影评人也在用自己的条分缕析诉诸审美鉴赏,两者心心相印,更需要息息相通。当年疯狂追星的行为,其实也不适合自己这样年龄的人了,甚至还有点可笑,但时至今日,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每每想来,还是觉得特别有意思。电影人与影评人在某个瞬间因特殊的机缘而拼接起来的有趣画面,或者哪怕是触及灵魂的一点一滴的沟通,也同样灿烂如花、美妙如诗,都是非常值得回味的往事。
(张永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