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姝 樊舒瑜 淄博报道
《校长圆桌派》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与淄博市教育局共同打造,栏目聚焦当下民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以校长视角展开深度讨论,意在带来更多启迪。
本期《校长圆桌派》,将关注点放在了未成年人手机上网这一热点话题上。
去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互联网普及率在未成年人群中超过97%,几乎“无人不网”,且未成年人触网呈现明显“低龄化”趋势。
由此,“手机争夺战”也在不同阶段的孩子与家长间展开。
家长和孩子的“手机争夺战”如何平息?本期《校长圆桌派》邀请到淄博市张店区重庆路中学校长焦玉章,淄博市张店区齐悦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崔慧莹,淄博市张店区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王晓,三位嘉宾围绕“手机争夺战”折射出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等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以下是《校长圆桌派》第二期实录(部分有删节):
主持人:“手机争夺战”等问题在假期尤为严重。我们今天请到的三位嘉宾覆盖了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首先,请王园长跟我们谈谈学龄前孩子应该怎样平稳度过暑假?
王晓:幼儿园孩子没有书面或者其他任务性作业,一般在暑假的时候,我们会给家长一些建议。比如,带孩子一起做一些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再比如,带孩子一起读绘本,等到开学的时候可以和小朋友们分享和交流等等。
再一个,我们也建议家长带孩子走近大自然,遇到好玩的事情,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用绘画、视频、拍照的形式,等到开学的时候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主持人:也就是说,孩子在低幼时期,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平台,来拓展他们分享的空间。等这些孩子步入小学阶段后,他们相较低幼时期便有了更多认知。
习惯的养成很重要。进入小学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可能就会变多。这种背景下,我们小学阶段对于暑假有什么建议?
崔慧莹:齐悦实验小学建校初就设置了一个“跑遍山东”的长跑课程。“跑遍山东”App的设置,源于解决“小胖墩”“小眼镜”,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实跑和虚跑过程中,能够获取知识,增加体育技能训练。
为了让孩子更少使用手机,我们会在里边给他设置一个虚跑的活动。如果家长没时间带孩子到外市去,我们就制定规则,孩子每跳绳100个就相当于线上虚跑一公里,一周下来,比如说跑到了章丘,就可以在“跑遍山东”App上了解百脉泉、李清照。通过这个方式,给孩子一个目标任务单,就势必会减少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
第二,如果家长有时间带孩子打卡心仪的城市,也是带着目标任务去的。
所以,用更多户外运动空间占据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实际上是用一种方式来渗透,而不是说,孩子的手机需要家长来掌控,我们需要孩子的自控。
实际上,从作业管理到睡眠管理再到手机管理,手机之所以成为国家“五项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和关键少数,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而不是我们如何去和他们抢夺。
手机时代,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合理使用,不能一味排斥孩子使用。我认为,手机管理和使用,一定是疏,而不是堵。
主持人:崔校长刚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关键的观点,那就是对孩子使用手机要注重疏导。那么,对初中的孩子来说,使用手机打卡、查阅资料的机会会更多。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上,重庆路中学有没有好的经验?
焦玉章:步入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小学阶段会更多一些。刚才崔校长也讲了,手机作为五项管理的一项任务,也要求我们在手机管控上做出一些比较合理的措施。
首先,重庆路中学不断加强家校社一体化管理,我们不论是跟家长沟通,还是开家长会,或者是在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课程,都会包含手机管理的内容,这就容易在学生、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中达成共识。只有在共识的目标下,我们才能形成合力,让手机管理更趋于合理化。
第二,假期里,我们给所有学生和家长都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孩子们可以基于不同课程类型,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当然,这些课程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学校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提供一个合理的菜单,在这个菜单之内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任务。
比如,我们的实践类课程和能力提升类课程里面,就包含了AI项目、机器人项目,还包括一些动手的项目,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孩子们根据兴趣爱好合理使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就能完成相应课程内容,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都是有帮助的。
因此,基于这样的前提和环境,孩子们对于手机,就是在求知的基础上去使用,这就更符合学生成长的要求。
主持人:教育本身的出发点是培养孩子更健康、更正确的三观,但因为年龄带来的局限,孩子们的认知相对来说又是有限的。学校有没有做过学生使用手机的频次调查?
王晓:我们幼儿园每学期都有两次视力筛查,幼儿园阶段很少有近视的孩子,但远视储备不足的孩子还是不在少数。我们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包括平时和家长的交流当中,也在分析为什么远视储备值变少了,我们能够看出存在几个问题,比如说,孩子在家里使用手机,基本上是用于看动画片、刷短视频或者是听儿歌和故事,再更多的是通过手机打视频电话,很少有玩电子游戏的现象。
当然,在手机使用过程中,70%—80%的家长会和孩子约定每次玩手机不超过20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大部分孩子也能够遵守这样的规则。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点,只要有家人陪伴,同伴陪伴,或者有更多游戏、户外活动,他们就更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抱着手机玩。
主持人:学前教育强调的更多是陪伴。那么,进入小学阶段后,学校在进行家校、师生沟通时,强调的是什么?
崔慧莹:小学阶段思政课中有一课,是讲如何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但我也在想,AI时代,孩子应该有的我们不能完全剥夺,新生工具到来的时候,我们不应排斥它,而是要与它同理、共情。所以,我们要制定规则。
我看过一本讲如何帮孩子建立良好手机使用习惯的书。书中建议,尽量不要让0岁到2岁孩子接触手机;2岁到5岁孩子则要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小学阶段多长时间为最宜?在这本书中我也找到了答案:在合理应用AI技术进行网上学习外,可以给孩子1小时使用手机的时间。而且,我认为,在这种使用过程中,家长不是在掌控,不是在责骂、控制孩子,而是需要和孩子融进去。
比如,孩子用手机玩电子游戏时,家长可以通过陪着一起玩,知道孩子玩游戏到底获取了什么。
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瞬间产生多巴胺,但孩子的持续快乐需要的是内啡肽,内啡肽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
比如,小学阶段,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多巴胺的生成是多的,如果超过一小时,内啡肽就会大大降低。
为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要跟孩子共同探讨,通过脑科学培养孩子的意识,让他们明白手机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用来玩游戏的时候不能超过多长时间,因为它会降低视力,加重脊柱侧弯,会让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失。这个时候,我想孩子就会接纳家长的一些建议。
第二,就是刚才说到的陪伴,我们要跟孩子制定规则,比如学习和读书的时候不能玩手机等。
第三,就是在餐桌上。全家人一起就餐这个时段,我们需要的是“面对面”地沟通,而不是手机。
主持人:刚才崔校长分享让我们看到了齐悦实验小学在这方面的努力。对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就会有情绪上的释放空间和情绪上的对立感,如果没有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很可能就会掉到一个怪圈里。焦校长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重庆路中学是怎么规范青春期孩子使用手机的?
焦玉章:初中阶段的孩子,需要和家长、老师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同时,我们要通过这种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越是有效的沟通,就越能解决孩子内心的核心问题。这个阶段的沟通,不是关心孩子是不是吃饱了、穿好了的问题,而是要了解孩子的纠结点、困惑点在哪里,以及我们能否给孩子帮助和支持。这样就能避免孩子通过手机获得一些虚拟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同时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方法。
重庆路中学实行全员导师制。这个导师不是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的,而是来帮助疏导孩子心理的问题。这个老师能跟孩子说心里话,用闲聊时间去发现孩子内心深处脆弱的地方,给他建立起心理上的防线,或是心理上的强大支撑点,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不再选择用手机寻找答案了。所以,我觉得有效平等的心灵沟通非常重要。
第二,做“大思政一体化”,通过选定一个话题,比如,心理健康话题或是学生成长方面困惑的问题,让孩子基于心理健康的帮助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心理剧等外在的展示的方式,引导孩子在一些重要节点做出正确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主持人:重庆路中学“大思政一体化”目前探索到哪个阶段了?
焦玉章:我们已经跟重庆路小学有联合,基于思政课的大情景,开发出相关的系列课程。基于这样的话题下,小学阶段应该把课上成什么样,初中阶段应该把课上成什么样,然后再到高中,再到大学,能够对孩子们职业的规划、方向引领、理想信念的建立起到正向帮助。
情境就是话题,话题就能够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把心理健康和思政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情景剧的形式,用表演的方式,形成面对面的真实的交流,让孩子们能直观地感受到,而不是课堂上的文字。
主持人:教育要保证成长的延续性,学龄前就要给孩子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由家、校共同播种才能深入孩子内心。那么,针对于合理使用手机,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幼儿时期就要种下这颗种子?
王晓:低龄段孩子不具备比较好的辨识能力,老师和家长的引导非常有必要。
比如,孩子看到父母有手机但他没有,他可能会发出一些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人有手机而我不能有自己的手机?”
孩子想玩手机,家长就可以教他怎么用手机进行一些诗歌、儿歌的搜索、播放。因为孩子辨识能力很弱,如果没有家长的陪伴,可能会有一些负面信息进入到孩子的视野中。
我经常听到家长们的反馈:“你看这么小的孩子,我也没教他,他自然就会用手机。”这带给我们什么反思?我们应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而不是把手机交给他就不管了。
在幼儿园教学方面,一方面,课堂中我们可以正确和孩子讨论手机怎么来用,手机的好处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沙龙或家庭教育,给家长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主持人:刚有有位网友留言提到了小学阶段的“共情”。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叛逆,但小学阶段的共情特别关键,这位网友想问,小学阶段怎么让孩子在“共情”中接触信息化?怎样有一个更合理的规划?请崔校长跟我们分享一下。
崔慧莹:我特别赞同“共情”这个词。
我们如何去“共情”,如何让孩子形成好的自控力,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形成好的使用手机习惯,这才是当今应该具备的一种数字素养,这一点非常关键。
如何引导?首先,引导就要制定规则,老师和家长要教会孩子知道哪些产品应该合理使用,哪些应该从中遴选掉。这就是家长和老师要做的,要从林林总总的数码产品、平台以及游戏终端、学习终端中,遴选出孩子最适用的。
我们不应该成为手机的奴隶,但也不应该完全成为手机的排斥者。
主持人:初中孩子在手机使用过程中,有没有跟家长发生过互相争夺的案例?如果有,重庆路中学有没有一个防范机制,能够有效规避这类问题。这是家长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
焦玉章:教育的职责,一个是教,另一个很重要的是育。把育人、育心做到实处,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全、健康、自信、阳光的心态,然后再要求他在能力范围之内,达到学业上的水平。
健康,肯定是第一位的,不论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要健康。只有在健康的前提下,孩子才能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使用手机,也才能够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跟老师和家长交流,也才能够用正确、合理的方式选择今后要走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讲,健康的影响是长远的。
刚才主持人问,有没有因为手机问题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其实是有的。
影响孩子最深的一定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的行为习惯没有达到健康或者良好的程度,孩子第一次接触、认识到的事物,很多时候就已经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
因此,复盘一下这样的案例,最终我们发现问题就在于家庭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偏颇,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再去介入,和家长共同努力。但前提是,要基于家长真正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想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孩子的时候,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预判者,要做一个先知孩子内心深处想法的人。我觉得这也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信息时代来了,我们怎样保证我们的信息安全?
焦玉章:确实是这样,信息时代,无秘密可言。
从学校来讲,首先,不论对老师的培训还是对学生的要求,我们都要建立对信息保密性的意识。不能当行为出现的时候再去建立安全意识,那个时候就晚了。
第二,要利用班会、家长会,不断灌输信息保密意识,只有不断地强化,才能渗透到心灵深处去,才能真正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危害性。
第三,安全机制要健全。学校要有安全的预案,要有过程中的处理措施,最终还有针对信息泄露的处理机制。只有制度建立完全,我们才能通过制度来约束老师们的言行,通过老师的行为对学生甚至是家长产生进一步影响,引导他们做出正确选择。
主持人:小学阶段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崔慧莹:刚才焦校长提到了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实际上,从国家到地方一直在建立长效机制。
机制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宣介,我认为长效的宣介是布置在教育的各个场景中的,首先就是我们的课堂,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成为网络安全的一个渗透。
第二,通过思政课给学生渗透信息安全的观念。学校思政课里有一节课是如何让孩子们分辨网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正确知道了我们如何使用网络,如何使用网站正确购物等这些安全知识。
另外,就是通过班会、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媒介,来传递安全网络安全机制。
我们也呼吁家长,要合理引导孩子自己去分辨,而不是强制他们,这就是刚才说到的“共情”的力量。
主持人:幼儿时期边界感同样很弱。那么,该如何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建立信息安全的边界感?
王晓: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和孩子一起讲出来,“哪些是属于我们自己家人的小秘密,这些小秘密我们不能把它拍下来,或者是录下来发给其他人”。
现在家长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父母喜欢拍视频,特别是还有一些老人也加入这个行列,其实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认为这些东西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学校之间有没有互相借鉴一些经验?
王晓:我们幼儿园有一个3D打印机,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打印自己创作出来一款小眼镜,或者一个他自己喜欢的小物品,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功,他就自然而然对这个游戏产生了兴趣。
我们都说怕玩手机成瘾,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线下的这种游戏来引导孩子。
主持人:齐悦实验小学和重庆路中学是怎么做的?
崔慧莹:回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就想到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培养学生一直把它定位为“批量生产”,现在,我们则更加追求个性化定制。
对我们学校而言,首先我们严格的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在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的过程当中,有一项就指向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必须要上的一门课,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首先要全面铺设国家课程,此外我们创设很多的社团场景,引入编程等高端课程,让更多有优长的孩子加入到这个社团中。
近三年来,齐悦实验小学在全市信息技术赛事中,连续多次都名列前茅。
焦玉章:我们学校现在正在推行双科教育,双科教育是科学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结合。学校也是本着双科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来培养新时代的初中生。
基于这样的办学思路,目前学校三级课程的融合开发和特色课程的开展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用数字化和智慧化给传统课程进行赋能,进行转化,让传统课程有现代科技的特色。
比如,我们学校棋艺社团里有人机对弈,让学生跟机器人下棋,机器人的程序可以不断重新设计,这样的棋艺社团就不再是原来的棋艺社团,有了现代科技的支撑和融合,这样的棋艺社团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战胜欲。
通过这样的教育,就能把重庆路中学的孩子培养成与现代智能时代相接轨的优质学子。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