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里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国家公园中万物共生,是纪录片创作的富矿
◇高原极地上三年里风餐露宿,奔波劳碌,换来一部意境深邃、画面优美、文辞奔放、极具观赏价值的纪录片
◇进一步拓展纪录片“走出去”的新路径,拓宽出海题材范围,提升国际化制作水准,更加注重地域多元化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青海湖仙女湾景区的黑颈鹤(2023 年 5 月 17 日摄)解统强摄 / 本刊
6月,黄河两岸已桃红柳绿,百花盛开,而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绵延的青藏高原腹地,仍然白雪皑皑。
青海,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里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国家公园中万物共生,是纪录片创作的富矿。
从1990年的《格拉丹东儿女》到2021年的《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在光影纪实中,一代代创作者发挥纪录片“时代影像志”的作用,透过温暖镜头关怀青藏高原的人与自然,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让“拍摄英雄”魂牵梦萦的高原厚土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改革开放后被人们熟知和喜爱。“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践中,青海电视台的专题片、纪录片,也曾书写过独具特色的青海篇章,取得过可圈可点的成绩。”青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李夫成说。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青海电视台推出《西藏的诱惑》《格拉丹东儿女》《上下五千年》等优秀纪录片,部分纪录片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国家级大奖。
要了解青海纪录片的过去,已故知名纪录片导演王怀信是绕不开的人物。他生前拍摄的《鸟岛》《黑颈鹤之乡》《唐蕃古道》《青海湖之波》等一批纪录片广受好评。他也被誉为纪录片创作领域的“拍摄英雄”。
“他让那些没有到过青藏高原的人,对这片高原厚土有了更深了解,产生企慕和向往。也让像我一样在青藏高原工作了几十年的人,进一步加深了对其的理解和热爱。”原青海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王贵如这样评价王怀信的作品。
在拍摄条件相对落后的20世纪80年代,王怀信借用走马和驮牛,带着拍摄设备,奔走在高原山川的角角落落。“在这里,太阳的温暖被掠尽,春风的和煦被放逐,雨露的圆润被凝固,任严寒冷酷笼罩了这片净土。”1989年,王怀信深入海拔5000米以上的长江源区拍摄《格拉丹东儿女》。雪山脚下的游牧人生,透过纪实的画面、诗意的解说词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一得到呈现。
王怀信的另一部纪录片《青海湖之波》,通过对两户牧民日常生活细腻、到位的跟踪拍摄,形象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带给环青海湖牧区和牧民群众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展示了高原牧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中坚韧、从容和自信的精神风貌。
“作品切口小,开掘深,细节丰富,生活质感强烈。”王贵如说。
王贵如曾探寻和梳理王怀信的纪录片创作,从中得出感悟:纪录片是时间的艺术。时间,终究会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浮出水面,而淘汰那些虚空的、无用的泡沫。
曾有人形容王怀信的纪录片是“匹马孤征于惊沙大漠之间”,而著名电视艺术片导演刘郎在青藏高原的创作更像是献给祖国西部的抒情诗。
“手背上是昆仑,手心里有江河的浪,还有一条那就是那长城的墙。走遍了天涯,你总会想家乡,手掌就是一张相思网。”这是《西藏的诱惑》中的插曲《西部》里的歌词。这部完成于1988年的纪录片是刘郎的早期作品,因诗化的解说词和唯美的画面,在纪录片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一部《西藏的诱惑》,从策划到拍摄、制作,花费三年时间。高原极地上三年里风餐露宿,奔波劳碌,换来一部意境深邃、画面优美、文辞奔放、极具观赏价值的纪录片。”王贵如说。
描绘高原生态人文之韵
20世纪80年代,王怀信和他的创作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寻觅、追踪和拍摄黑颈鹤。他们辗转奔波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八省区,考察了24处大小湖泊、湿地,拍出一部集科学考察和艺术观赏价值于一体的纪录片《黑颈鹤之乡》,并且获得了黑颈鹤从栖息、繁衍到迁徙的完整资料。
40年后,纪录片导演张景元及其创作团队耗时三年,将祁连山国家公园湿地栖息生存的一个黑颈鹤家庭的故事搬上屏幕。
“我拍摄纪录片近40年,涉足野生动物题材的作品创作近20年。”张景元说,历时3年、1095天、26280小时,《黑颈鹤成长日记》通过“迁徙回归”“交配孵卵”“抚养育雏”“锻炼成长”“迁徙越冬”“幕后花絮”六个章节,真实记录雄鹤“高山”和雌鹤“夏雨”夫妇哺育两个孩子“小雪”和“小雨”成长的故事。
“通过跟踪拍摄,我们发现鸟类不少生活场景与人类近似。它们与大自然抗争、与同类争夺领地、与天敌斗智。”纪录片中,张景元选择了以平视心态看待自然界事物,并赋予动物、植物等主角以人的思维和情感触动的创作方式——鸟类迁徙是天性使然,其不远千里来到青海湖夏季栖息地后,同样充满了喜怒哀乐甚至悲欢离合。
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纪录片并未因其严肃性和制作周期长而失去价值。故事化叙事、丰富的细节、饱满的情感,同样可以让优秀的作品“破圈”。
作为我国首部全面展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史诗的大型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用心打磨,于2018年12月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为拍好纪录片,五支拍摄团队足迹遍及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雪山、草原、牧区、峡谷、江河,长时间奔波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
“这部片子讲述了史诗《格萨尔》诞生地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渊源。”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纪录片总导演和总撰稿李涛说,纪录片在描绘格萨尔文化版图同时,向世界呈现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形态、民族信仰、草原文明及格萨尔艺人的传奇故事,并聚焦我国对《格萨尔》史诗的保护、整理、研究和推广,展示了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获得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大会最佳作品奖。
“在这一片广袤的雪域高原,举目所及,没有什么比高山更加雄伟。高山的面庞隐藏在冰雪之下、云雾之中,沉默、冷峻,令人敬畏。也许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一座座雪山,就是神的领域,是世界雄狮大王格萨尔未曾远去的背影……”写下这些纪录片解说词的李涛认为,视觉奇观不等同于文化视野宽阔,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地理,无论是拍摄还是解说词文稿,都需要追求更多思想性和哲学层面上的表达。
迎接“黄金时代”
近年来,青海深耕自然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题材纪录片方面持续发力,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努力实现从创作“高地”向创作“高峰”迈进。
从创作立意看,聚焦生态文明,青海纪录片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2021年3月,《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这部全面展现青海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果的生态纪录片成功首播。全片共分三集:第一集《草·海》围绕黄河源头、祁连山脉、青海湖鸟岛展开,主要展现中华水塔的修复与平衡;第二集《冰·河》围绕长江源地区、昆仑山脉、可可西里展开,着重展示生命的孕育和力量;第三集《峡·谷》围绕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峡谷展开,侧重揭示地貌的奇险和野性。
“将山川、动物、荒野置于前景,人与自然的故事置于背景,以生态文明立意,是这部纪录片与自然纪录片的最大区别。”《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总导演李晓说,这部全面展现青海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果的生态纪录片,彰显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生态立省的战略,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设以及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纪录片创作的优势、传统和经验,都是青海打造纪录片创作高地的潜力。”王贵如认为。
从创作环境看,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青海纪录片创作活力无限。
近年来,青海省广播电视局持续优化影视创作生产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健全扶持引导机制,各类制作机构热情高涨,优秀导演、编剧等人才纷纷关注青海,多部作品斩获国内外权威奖项,纪录片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宣传处(电视剧处)处长张武祥说,从出台《青海省广播影视“六个十”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到《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扶持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评审办法》,青海纪录片发展形成了集选题规划、季度推优、项目扶持等多项举措在内的纪录片政策体系。
2023年9月,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举办专场活动,集中推介青海省扶持打造的21部优秀纪录片。该局副局长王育宏说,这些作品既以宏观视角关注重大题材,也以微观视角关注百姓冷暖,基本囊括市面主流纪录片的各类题材,艺术再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主题主线突出、青海特色浓郁、题材类型丰富等特点。
从创作趋势看,拓展海外传播路径,青海纪录片迎接“黄金时代”。
在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细节,将极大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2023年,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广电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签订海外业务拓展战略合作协议,精选内容质量较高的生态类纪录片进行海外传播。去年底至今年初,《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我住江之头》《三江源国家公园》三部生态纪录片在15个国家播出。
“下一步,省广电局将积极适应国际传播趋势,进一步拓展纪录片‘走出去’的新路径,拓宽出海题材范围,提升国际化制作水准,更加注重地域多元化,探索打造纪录片青海IP及海外融合传播矩阵,不断增强海外传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传播青海文化,讲好青海故事。”张武祥说。
多年来,一代代青海纪录片创作者踏遍山川河谷、茫茫雪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纪实影像,正在迎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瞭望》2024年第28期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白玛央措
编辑:孔令磊 责编:鲁东 监制:马振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